【雜談日記】談談付費軟件解鎖硬件升級(非服務型)
英特爾計劃在下一代企業(yè)級處理器上使用付費軟件解鎖硬件升級的模式,即以一個低于正常數(shù)值的價格,將一個高價值的物品賣給你,但只允許你使用部分功能,如果想要體驗完整的物品,則需要補齊差價通過軟件解鎖。
這種解鎖有兩種形式,一種是付費永久解鎖,一種是付費體驗服務,第二種過于復雜且爭議較大,我們暫且不談,主要探討一下第一種。
我個人認為第一種,付費永久解鎖的形式,在理論上是一種好做法,實際執(zhí)行中有可能會成為商家耍猴的手段。
之所以說理論上是好做法,有幾個原因:
1、對大規(guī)模工業(yè)品而言,精簡生產線的數(shù)量有助于降低成本。
原材料的價值在大規(guī)模工業(yè)品成本中的占比相對不敏感,主要的影響在于技術復雜度,而提升數(shù)量可以稀釋復雜度的影響。計算機芯片則是這一原則的典型,原材料占比在芯片的生產成本中占據(jù)的比例并不高,影響芯片制造成本的主要是成品率,而成品率的提升與產品規(guī)模相關,精簡實際生產的產品線有助于降低成本。
2、這種做法可以從一定程度上降低升級換代的成本。
舉個簡單的例子,我電腦里現(xiàn)在塞的是一顆i7-7700,現(xiàn)在的實際性能連i3-10100都打不過(其實吧,也不是不能用)
如果有人花錢買了一個i3-13100F(假設可軟件解鎖至13500KF),那么完全解鎖大概可以在15代/16代可以體驗到同定位處理器的性能。
結合英特爾主板一代一換的代價,加上舊處理器隨著新處理器的折價,那么可能只需要再補一顆i3-16100F的價格,就可以體驗到等同于新主板+i3-16100F的性能,省下了一張新主板的錢。(也就CPU換代換插槽破事多,你看PCIE和內存的規(guī)格多少年才換一代?)
我個人覺得i3這種低端產品線和i9共用產品線的可能性不大,大概率實際還是分2~3條物理產品線,再通過軟件進行細分的。
實際上并不一定,主要原因可以參考機械硬盤廠商干的同價減配的破事,利用商家和消費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等,在降低成本的同時不降價格,同時將風險轉嫁給消費者。
我說的就是機械硬盤廠商,在不降低價格的情況下,同型號下將垂直盤替換成疊瓦盤銷售,非但不對消費者進行告知,還將疊瓦盤用來彌補讀寫速度確實而增加的緩存當做賣點來忽悠消費者。
疊瓦盤的出現(xiàn)是為了增加機械硬盤的單碟容量,降低成本。
因為機械硬盤的磁頭由于于物理限制,在寫入過程中要覆蓋相比比讀取更多的寬度,垂直盤是以寫入為準劃定寬度,因此相對于讀取來說有一部分軌道寬度屬于無用寬度。而疊瓦盤則是在寫入時單向覆蓋部分其他軌道,在不影響讀取的前提下增加縮窄有效軌道的寬度。
為了有效讀取,疊瓦盤的這種覆蓋寫入只能單向操作,因而當需要寫入反方向的軌道時,則需要預先將被覆蓋的軌道記錄起來,然后在寫完當前軌道之后重新寫回去,重復操作直到不影響內容存儲的邊界。
疊瓦盤在寫入過程中要對碟片進行更多次數(shù)的擦寫,對碟片壽命影響很大,但可以增加單碟容量,機械硬盤的主要成本在于碟盤的材料,對于大容量硬盤來說,減少碟片的數(shù)量可以降低成本,但穩(wěn)定性和讀寫速度都會受到很大的影響,尤其是文件越碎影響越大。
而且硬盤廠商??有“祝械倪B店鋪的客服都坑(以前還真有不懂的網店客服)
在硬件廠商這一種操作存在的前提下,很難不讓人想到,他們廠商會不會再干出明明生產成本因為這樣的設置降低了,而且用戶的體驗會因為軟件級限制而受到些微影響的前提下,非但不降低硬件的售價,還將可升級作為賣點增加商品的定價,或者大肆宣傳。
以實際情況舉例,假設一顆頂配U的價格是799刀,然后這個東西因為有了軟件解鎖硬件,降低了生產成本,所以只買749刀了,對于直接買完整版的消費者而言,省了50刀的價格。
然后全鎖版本對應價位的U,原本定價是499刀,現(xiàn)在賣479刀,便宜了20刀。
然后等過了兩年,新的499刀定位的U,性能達到了當年頂配799刀U的價格,然后又因為折價,你只補了220刀,一共花了699刀,在你補差價之后,和當年749刀的用戶體驗一樣。
如果不支持軟件解鎖硬件,還是按照傳統(tǒng)的方式來,那么你想要升級到同樣的體驗,你需要花的錢包括:499刀買第一次U,499刀買第二次U,99刀買第二次主板(別問我為什么還要算一張主板的錢),總共花了1097刀,多花了398刀。
當然這是最理想的情況。
最不理想的情況?
因為可升級,499的U賣到了599刀,然后想補差價升到原799刀的性能,還得再補個498刀,正好等于你原本兩次499刀加新主板的錢。
綜上所述,軟件解鎖硬件這個思路沒問題,具體怎么執(zhí)行才是關鍵,就好像價格腰斬的話,不少人并不介意買疊瓦盤來存冷數(shù)據(jù)。
如果真的按最理想的狀況來,對DIY用戶來說反而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