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守立講論語第25講:為什么說孔子是一個堅定的素食主義者(2)
#公眾號:天第書院
#視頻號:天第書院
#視頻號:成都少年演說班
#視頻號:吳守立談家庭教育
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
——《論語·述而第七》
孔子在齊國聽到了《韶》樂之美,浸淫其中三個月,學(xué)習(xí)、吟詠三個月,連肉的味道都忘記了。
孔子感嘆道:沒有想到舜帝時所做的樂,竟然美到如此的地步。美到什么地步?一聽這個樂,心生太平、欲念全消,好像大同的景象。
從這段讀來,好像又是孔子吃肉的證據(jù),三個月忘了肉味,那三個月前呢?那肯定是吃肉的,我們就會這樣揣測。
實際上,這又是另一個孔子藏頭露尾的比喻罷了,此處所謂的不知肉味,即如《述而第七》后文所說的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意思是一樣的。發(fā)憤忘食,難道真的是沒有吃飯嗎?不是,只是常常延遲時間,如此而已,快樂到忘了一切的欲望。
這個肉字只是欲望的代名詞,不限于這個肉類。儒家著重入世,故以世俗所較親切易懂的字眼來寫書,這個也是圣賢的苦心,況且原文明言不知肉味,而非甘食肉味,我們仔細(xì)看這個字,倒也沒說吃一口,不過就是這個字里行間感覺到有那個味道。又言韶樂之盡善盡美勝于美食當(dāng)前,用意是勸人追求形而上之樂。
現(xiàn)在很多老師都自稱儒家,為什么他們稱儒家?如果2500年前孔夫子說加入儒家一定吃素。各位,這些老師還稱不稱儒家?估計沒有幾個會稱儒家,故而學(xué)問就無法宣揚,為此,孔子必須藏頭露尾,特別設(shè)很多階梯讓你一步一步踏上,就像佛陀為了推廣佛教,在原文里寫的允許徒弟吃三凈肉、九凈肉這種做法。
一人行之成模范,眾人行之成風(fēng)氣。
歡迎將此文分享轉(zhuǎn)發(fā)給更多有緣人,一起加入到“讓3億中國人讀《論語》”的行列!
《論語》是中華文化的源代碼,也是中國人的國學(xué)必修課。
讀《論語》,知中華文化,懂善惡美丑。
讀《論語》,涵養(yǎng)智慧、心胸、氣質(zhì)、修養(yǎng)。
#公眾號:天第書院
#視頻號:天第書院
#視頻號:成都少年演說班
#視頻號:吳守立談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