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決定命運?司馬懿與張郃(三)

對司馬懿這種只知道和諸葛亮的軍營靠在一起硬耗的做法,張郃是非常不服氣的。前面說了,這并不單純是張郃個人的想法,恰恰也是十幾萬魏軍基層官兵的想法。這些人本身就在曹真時代和蜀兵廝殺慣了,而且大多數(shù)時候都占據(jù)上風,因此不但不怕,甚至還有些鄙視蜀軍。覺得這幫人每次來都賺不到什么便宜,還要隔三差五的來挑釁簡直是犯賤。對這種實力不強又屢次上門來糾纏的對手,自然是徹底地把他們打垮一次,讓其再也不敢來最痛快。但是換了這位司馬大都督以后,卻熱衷搞這種不倫不類的對峙戰(zhàn)術(shù),這算哪門子事情呢?于是魏軍大營中各種牢騷漫天。而作為副職的張郃恰恰是所有牢騷的最高代表。在三國演義中,張郃是重點被黑的對象之一。只讀三國演義,感覺在張飛馬超趙云這些蜀漢名將生前,張郃都是被拿來刷戰(zhàn)績的對象。好像只有等張馬趙等人老死或者接近老死,張郃才終于牛了一小把,比如在街亭欺負欺負馬謖。

但現(xiàn)實中的張郃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即使在曹操時代,張郃和張遼一樣,都是曹魏集團的一流戰(zhàn)將??梢哉f從長江邊一直打到塞北,從隴西一直打到揚州。除了在瓦口關(guān)面對張飛時被偷襲失利,基本很少有敗績。而到了曹真時代,實際上張郃已經(jīng)完全可以獨自帶兵面對諸葛亮,獨當一面。而曹魏朝廷一度也準備讓張郃出任西部方面軍的主帥。那么為何中途又換成司馬懿了呢?這就在于三國時代,甚至從東漢一直到隋唐以前的用人方式,包括帶兵的主帥的人選,和此前和此后的方式都不一樣。比如在此前的秦漢時代,帶重兵和當主帥的,基本都是職業(yè)軍人。比如秦朝的大將白起、王翦、蒙恬等人;都是職業(yè)軍事家。而到了西漢時代的韓信、衛(wèi)青、霍去病等人,也算是職業(yè)軍人。韓信要過飯,衛(wèi)青是家奴出身,但都沒有避免他們建立不世戰(zhàn)功,成為一代名將。

因此秦代和西漢在軍事統(tǒng)帥的任用上,基本都是只看軍事才能;并不注重其人的出身和門第。不過到西漢后期以后,特別是東漢以來。長期的穩(wěn)定局面導致豪強大族的勢力日益抬頭。其實包括秦始皇和漢武帝就考慮過打擊地方豪強大族的勢力,不過一直沒有成功。到了東漢,劉秀這個皇帝本身就是豪強大族推上臺的。因此東漢以降,豪強大族勢力不但沒有被削弱,反倒不斷地加強。這就出現(xiàn)了各級政Q越來越被豪強大族把持壟斷,甚至皇帝都奈何不得的局面。豪強大族發(fā)展到極致,就出現(xiàn)了士族集團。那么什么樣的人家,才算是豪強大族呢?一般認為某個家族在某個地方興旺發(fā)達數(shù)百年。家族人丁興旺,掌握大量土地,也就是普遍是地方上的超級地主。這還遠遠不夠。必須還要求這個家族本身是歷史名人之后,或者在過去的起碼五六代人中,至少出過位列三公的朝廷大員。即使近兩代,也出過官員或者文化名人。這樣的大家族才能算是當時的名門望族。

而按照這個標準,漢末軍閥中,只有袁紹和袁術(shù)兄弟才絕對符合這個標準。當然馬超也勉強算一個。二袁家族四世三公,其實是四世5公;門生故吏遍布天下,就算袁紹當面頂撞董卓,殺R如草芥的董卓也只能忍??梢娫覄萘χ?。那么曹操家算當時的豪門嗎?瀚海狼山(匈奴狼山)個人認為,曹家只算是偽豪門。曹家和夏侯本家雖然在地方上也有一點勢力,但是遠遠談不上當時的名門望族。因為曹家先人是給太監(jiān)當了養(yǎng)子才得以上位。只不過曹操個人能力一向比較強,逐步有了一定的GUAN聲。其實曹操恰恰因為出身走了宦官的捷徑而被當時的人普遍恥笑,這一點曹操自己也知道。那么孫家父子是名門望族嗎?其實也不是。孫家的發(fā)達是從孫堅一代才開始打出了名。此前基本是默默無聞。那么是否是名門望族出身,和司馬懿與張郃的不和,以及張郃之死,又有什么關(guān)系呢?這里面的關(guān)系可大了去了!
(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