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聲鈦鈴PLUS試聽:觸摸平頭塞天花板
盡管平頭塞可以低到幾塊錢,但最近燒友圈卻被4K+的平頭塞刷屏了,風評頗佳,這款平頭塞便是凱聲的鈦鈴PLUS。
說凱聲知道的人并不多,但很多人對其鈦鈴以及小黑鈴比較熟悉,前者是拉開它在國產(chǎn)HIFI主流圈的征戰(zhàn)序幕,后者則是百元內(nèi)的平頭塞神器。
不過讓凱聲真正聲名鵲起的是鈦鈴陰陽師,可以視為鈦鈴的升級版,而鈦鈴PLUS則是鈦鈴的終結(jié)版,價格直接從2K檔跳到了4K檔。
其實讓我最覺得最世俗的是在撰寫本文前扒鈦鈴PLUS的時候發(fā)現(xiàn)很多店子包括那些知名的店鋪都開始售賣鈦鈴PLUS,正好應了那句“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

▲我手里這支鈦鈴PLUS是朋友借給我玩的,沒有包裝。我要說的是售價過4K的鈦鈴PLUS的包裝也是值點錢的,用的是木盒子,很精致,有興趣的自己去扒。除了奢華的包裝,鈦鈴PLUS這次還配備了3個轉(zhuǎn)接頭。

▲三個轉(zhuǎn)接頭分別是3.5單端、2.5平衡以及4.4平衡插頭,特別之處除了是鈦合金材質(zhì),它還采用類似迷你卡儂頭的插針更換插頭,這個還是我第一次見到,不知道是不是耳機上的首次使用,毫無疑問的比單純的插拔轉(zhuǎn)接頭要更利于音質(zhì)。

▲更換插頭時直接插拔即可,母座上有便于對位的刻度,上圖沒拍出來,除了夜晚不好對接,沒其它的弱點。

▲線材展示,從外觀看并不特別,不過粗細適中,佩戴出門并無明顯聽診器效應,且收納指數(shù)還不錯。看官方文案才知這線材是5N純銀線材,而且還有個凱聲獨家的二次冶煉音圈銅箔基技術(shù),有興趣的各位去扒吧。

▲鈦鈴PLUS的腔體材質(zhì)也是它價格高的原因之一,因為這一次凱聲直接用了五級鈦合金腔體,雖然是金屬的,但并不重,表層還有手工打磨的痕跡,工藝方面不必懷疑,這一點國產(chǎn)耳機造就超越老外了。

▲鈦鈴PLUS腔體細節(jié)展示,形如鈴鐺,按官方購買頁的說法這是凱聲鈴系列最后一款,從最早的白鈴開始,凱聲還有小黑鈴、藍鈴等等,不過那會凱聲還沒啥關(guān)注度,所以產(chǎn)品線的規(guī)劃不甚嚴格,只能說這是全網(wǎng)最專注平頭塞的HIFI廠商。

▲作為單動圈平頭塞,鈦鈴的單元技術(shù)也是其官方重點宣傳的賣點,一個是利于聲音細節(jié)與瞬態(tài)的全鋁線圈,一個是利于降低失真的實驗室級別的N55內(nèi)磁磁路結(jié)構(gòu)體(一般都是N52級別,少數(shù)有N53級別),同時還有凱聲專利技術(shù)夾鋼式一體化膜片作為發(fā)聲驅(qū)動載體,并且還是鉆石切割懸邊,嗯,希望某天有大神拆機驗證。
核心參數(shù)方面,鈦鈴PLUS搭載的是16mm的單動圈,阻抗30歐姆,靈敏度103dB,頻響范圍5-45kHz,頻響范圍有點厲害,估計有人質(zhì)疑,咱也沒法測,只說我的直觀感受吧。
首先手機直推是OK的,沒什么惡聲,甚至沒什么明顯的瑕疵,低頻量感還過得去,整個風格是干凈清澈的,并且并不是暖聲,三頻也較均衡,只有高頻有點欠推力的跡象,低頻則在聽打擊樂的時候會有點糊,但總得來說應付出街完全沒問題,聲音并不抓耳,但也不是那種非要煲機很久才能聽出感覺的,基本上可以駕馭各種曲風。

▲當然為了配得上這副售價過4K的高端平頭塞,個人還是給安排了樂彼L6,單端,低增益,音量56,聲音已經(jīng)很飽滿,音色亮麗、醇凈。
其低頻依然舒展的,量感適中,下潛略有深度,彈性較為出色,配合良好的凝聚感,通透感是不在話下的。解析方面表現(xiàn)也不錯,加之有不錯的亮度,以及出色的器樂分離感,細節(jié)還比較突出,能在邦喬維、槍炮玫瑰那些金屬打擊樂里做到不錯的細節(jié)表現(xiàn),但又由于鈦鈴PLUS還算好推的,偏重一點的金屬打擊樂有轟頭跡象,不過像偏民謠流行的《加州招待所》或者帶電子樂的林肯公園的《My December》它又能勝任,像《500 Miles》或者《渡口》這種民謠啊流行啊就更沒問題。
如果你嫌平頭塞的氛圍感不夠足,戴上實心套將耳朵塞嚴實點,那感覺又不一樣的。
人聲部分,解析很不錯,再過一點就有點解析過度既視感,盡管聽趙鵬時有那么點鼻音過重,但它又不是偏低頻的,沒有那么明顯的醇厚感,整個是干凈、略帶舒展和溫潤,聽B哥剛剛好,比較符合那種略帶低沉的男聲,磁性、換氣、喉音以及破音都能呈現(xiàn)出來,不過因為冷暖適中,剛?cè)攵⒉挥X得驚艷或者抓耳。
女聲表現(xiàn)比男聲更為穩(wěn)健,除了良好的細節(jié)解析,柔和感略微多一些,齒音控制的很自然,冷暖趨勢依然不是很明顯,但能駕馭各個頻段的女聲,整體風格清澈不失柔美,只是在聽蔡琴時還是缺少音箱上的那種質(zhì)感。
高頻方面,鈦鈴PLUS的延伸感一開始就驚到我了,在胡立偉的《琴簫合奏曲》里的簫聲是我遇到延伸感最強之一,飽滿亮麗的音色讓其簫聲已接近刺耳,但那氣息聲的變化又很清晰,加上底子并不薄,整體還算通透。
在聽《水上音樂序曲》這樣的弦樂時,鈦鈴PLUS表現(xiàn)來的厚度還是很自然的,不過對小提琴的細節(jié)表現(xiàn)不算細膩,泛音部分倒是不失亮麗鮮活,而且整體的器樂分離感和聲場很不錯,總的來說是整體好過細節(jié)。

▲動態(tài)和瞬態(tài)方面是鈦鈴PLUS的顯著優(yōu)點之一,而且也并不是那么吃推力,無論低頻還是高頻都有較不錯的動態(tài)表現(xiàn)。
換臺機后,這特點會更加明顯。因為前幾天一直在玩乂度的純耳放,前端搭配的CD機再加上世紀格雷的解碼耳放,就順便一起聽了。
鈦鈴PLUS在中低頻上表現(xiàn)更為溫潤、寬松,混響信息更為清晰,而且人聲與器樂的層次感更為明顯,不過因為乂度膽機本身的特性,在我這套系統(tǒng)里就多了一點暖聲。
高頻部分是真讓人見識了某些耳塞上臺機的質(zhì)變,就單純的對比上文的L6直推,鈦鈴PLUS在表現(xiàn)小提琴時的細節(jié)可謂是絲絲入扣,既有不錯的延伸感,又有清晰可見的鋸齒感,且泛音部分也會跟著拉弦的速度快慢而表現(xiàn)出不同的細節(jié)來,整體寬松大氣不失音樂味,這都要得益于它出色的瞬態(tài)和動態(tài)不是?

▲整體總結(jié)部分
如果是相比上一臺鈦鈴(非陰陽師),我沒有直接對比,印象里這款鈦鈴PLUS明顯更為均衡,而且可玩性更多。但也要明白因為它特殊的換線接頭,也是給不少玩家設置了門檻。
但總的說來這終究是平頭塞,上限總是有的,別的不敢肯定,至少在目前鈦鈴PLUS是快接近平頭塞天花板了,除了在風格上或者價格上做文章,很難有平頭塞再玩出新花樣。
這里其實我忍不住想提一下老牌的平頭塞經(jīng)典宇音PK2,不說包括鈦鈴PLUS在內(nèi)的新型平頭塞可以做到亮麗通透的特質(zhì),就單純的在前端方面要有親和力的多,這就是進步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