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無自出
盜無自出
? ? ? ? ? 《墨子·尚賢上》
【原文》
是故古者圣王之為政也,言曰:“不義不富,不義不貴,不義不親,不義不近?!?br/>
是以國之富貴人聞之,皆退而謀曰:“始我所恃者,富貴也,今上舉義不辟貧賤,然則我不可不為義。”
親者聞之,亦退而謀曰:“始我所恃者,親也。今上舉義不辟疏,然則我不可不為義。”
近者聞之,亦退而謀曰:“始我所恃者,近也。今上舉義不辟遠,然則我不可不為義。”
遠者聞之,亦退而謀曰:“我始以遠為無恃,今上舉義不避遠,然則我不可不為義?!?/p>
逮至遠鄙郊外之臣、門庭庶子、國中之眾、四鄙之萌人聞之,皆競為義。
是其故何也?
曰:上之所以使下者,一物也;下之所以事上者,一術也。
譬之富者,有高墻深宮,墻立既,謹上為鑿一門。
有盜人入,闔其自入而求之,盜其無自出。
是其故何也?則上得要也。
【今譯】
所以古代圣王管理國家政務,總要表明,說道:“對不義的人不能讓他富裕,不義的人不能使其尊貴、顯貴,不義的人不能予以信任,不義的人不能與之交往、親近?!?br/>
因此,國內的富裕而顯貴的人聽到后,都退下來在下邊計議,商量說:“當初我們所倚仗憑借的是富貴的地位,今天君主治理國家舉義不避貧賤,提拔行為合乎道義仁義的人,不避開和嫌棄地位貧賤的人,那么我們就不可不為義,而行仁義,做合乎道義的事了。”
為君主所親信,親近的人聽到后,也退下來在下邊計議,商量說:“當初我們所依賴倚仗的,是與上有親,為君主所親信,關系親密,現在君主治理國家,舉義不避親,提拔行為合乎道義仁義的人,不避開和嫌棄關系疏遠的人,那么我們就不可不為義,而行仁義,做合乎道義的事了?!?br/>
處在君主身邊的人聽到后,也退下來在下邊計議,商量說:“當初我們所依賴倚仗的,是離君主近,在君主身邊,現在君主治理國家,舉義不避開不在左右身邊的人,提拔行為合乎道義仁義的人,不避開和嫌棄離自己遠的人,那么我們就不可不為義,而行仁義,做合乎道義的事了?!?br/>
?
遠處的遠離君主的人聽到后,也都在下邊計議,商量說:“當初我們因為遙遠而無所依仗,現在君主治理國家舉義不避遠,提拔行為合乎道義仁義的人,不避開和嫌棄遠處,那么我們就不可不為義,而行仁義,做合乎道義的事了。”
一直到荒遠偏僻的臣子、子侄、國中百姓、四周周邊城邑中的群眾,四野的農民聽到后,也都競相行仁義之事,爭著做合乎道義的事。
這是什么原因呢?
墨子說,這是因為:君上所以使用臣子,所藉以驅使臣下的,只有尚賢一種方法;臣下借以侍奉君上,所藉以得到君主任用的,也只有行仁義一種途徑。
好比有個富人,這個有錢人家修建了一座四周有高高圍墻的深宅大院。
嚴實的院墻修好后,僅在高墻上只開了一扇小門。
一次,一個小偷溜進門,進到家中去了。
主人關閉上那扇門他進來的門,捉他,小偷沒有逃出去的其它門路,無從出去,便無處可逃了。
這是什么原因呢?是由于在上面的抓住了要害,得其要領。
?
【賞析】
本文選自《墨子》中的《尚賢上》,主要闡述治理國家尊崇賢能,選舉賢能,任用賢能的重要性。
古代圣王治理國家,采取“不義不富,不義不貴,不義不近”的原則,舉賢不避親,舉賢不避遠,舉賢不避疏,把德行和才能作為任用官員的標準,授予他們職務和處理政務的權力,能者上,無能者下,這種原則對于今天仍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墨子提出尚賢“為政之本”,主張統治者打破血統門閥界限,從社會各個階層中選拔任用有真才實學的人才,給他們地位和權力。
“盜無自出”須防止政出多門,堵塞一切漏洞。喻指嚴格按照規(guī)定辦事,壞人就難以鉆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