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再有錢,要想得到“祖先”的保佑,別犯這5個大忌
要想成就一番事業(yè),就必須要滿足“天時地利人和”這三個條件。
天時,就是一個人做事的時機。地利,就是家庭的背景、所處的環(huán)境。人和,跟個人的一舉一動有關(guān),也跟運勢有關(guān)。
家庭的背景,個人的氣運,都會受到“祖先”的影響。也就是說,地利以及人和,都涉及到家族的祖先。他們是否留下基業(yè),有沒有德行,都會影響到子孫后代。
一個家,再有錢,只要不犯這五個大忌,多半可以得到祖先的庇佑。

一、家庭再有錢,也不能缺德。
缺錢,問題不大,只要足夠勤奮,還能東山再起。而缺德,那就有問題了。家庭沒有德行,就跟樹木缺乏根系一樣,終究不會長久。
有人會說,只要家庭有錢,不就行了嗎,德行什么的,看不見,也摸不著,又有什么作用呢?
有道是“德不配位,必惹災(zāi)殃。”也可以這么說,德不配財,必惹災(zāi)禍。家庭的德行,跟所擁有的位置和錢財搭配不上,那禍?zhǔn)戮蜁l(fā)生。
為什么無數(shù)家庭都“富不過三代”?因為這些富二代,沒有任何的能力和德行,去守住父母留下來的財富。那他們從富有變得貧窮,就是大概率的事兒了。
為人處世,興家崛起,免不得的就是“修德”。你的德行有多厚,那你的前途就會有多光明。至少,擁有德行的你,再落魄也能安穩(wěn)一輩子。

二、家庭再有錢,也不能缺端正的三觀。
三觀,就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世界觀,就是我們看待這個世界的態(tài)度。人生觀,就是我們看待人生前途的觀念。價值觀,就是我們的價值和取向。三觀好不好,決定了人和家庭的未來。
有的人態(tài)度消極,沒有愈挫愈奮的本事,那他們多半會被現(xiàn)實淘汰。有的人態(tài)度狂妄,不懂得謙卑,目中無人,就會碰釘子。
家庭的三觀如何,不僅影響到當(dāng)下,還是影響到后代的兒孫。試想,兒孫一出生,就在三觀有問題的環(huán)境中生活,等他們長大了,不就走彎路了嗎?
端正的三觀,分別是:接納現(xiàn)實,而又升華于現(xiàn)實的世界觀;對人生前路充滿希望,不卑不亢的人生觀;熱愛生活,追求理想的價值觀。

三、家庭再有錢,也不能窩里斗,內(nèi)耗。
在南北朝時期,一代梟雄劉裕,奪取了東晉的大權(quán),建立了劉宋,可謂是盛極一時。不久后,劉裕去世了,傳位給了劉義符。
身為弟弟的劉義隆不服劉義符,就奪了他的皇位。劉義隆做了三十年皇帝,到了晚年,他也遇到了同樣的問題,兒子們爭奪大位,還把他給殺掉了。
劉宋,從第二代的劉義符開始,到第五代的劉準(zhǔn),都喜歡窩里斗,內(nèi)耗,所以這些人都不得善終。就連劉家的基業(yè),也被蕭道成奪取了,為他人作嫁衣裳。
家庭有錢,是一回事,而家人是否一條心,一致對外,又是另外一回事。有錢而窩里斗,家庭遲早衰敗。有錢而一條心,家運蓬勃。
說句不好聽的話,家庭窩里斗,最后得益了,看似是家中的某個人,實際上是外人,白白讓別人占便宜罷了。

四、家庭再有錢,也不能坐吃山空。
曾國藩認(rèn)為,古往今來的無數(shù)人,都因為一個“懶”字而致敗。
一代人勤奮,而兩代人懶惰,就算前者再怎么有本事,賺取到再多的錢財,也不夠后者揮霍。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崽賣爺田地,不心疼”。
由于后人沒有吃過生活的苦,也不懂得創(chuàng)業(yè)的艱辛,那他們就容易養(yǎng)成“驕奢淫逸”的壞習(xí)慣,以至于揮霍無度,敗光了父母的基業(yè)。
這般敗家子,如何能夠受到祖先的保佑呢?不被祖先罵一頓,就不錯了。孩子不懂得人間疾苦,也許,都是父母的“富養(yǎng)教育”理念所導(dǎo)致的。
本來正常撫養(yǎng)孩子就好,你不同意,非要將孩子養(yǎng)成小王子和小公主,那他們敗家,就是必然的結(jié)果了。

五、家庭再有錢,也不能做事太絕。
俗話說得好,凡事留一線,日后好相見。
今天,我們給別人留一點余地。未來,別人才會給我們留余地。要知道,尊重是相互的,并不是單向的。單向的尊重,也是不長久的。
比如說,別人幫了我們一把,我們就該“滴水之恩,涌泉相報”。別人不小心得罪了我們,我們也沒必要計較太多,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就好。
從古至今,做事太絕的家庭,都不會有好下場。就像楊堅,殺光了宇文家族。后面,宇文化及也殺掉了他的兒子楊廣。這,就是所謂的“家族因果報應(yīng)”。
所謂“莫道因果無人見,遠在兒孫近在身。”多留余地,子孫才有出路。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