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艾嘉批港圈同行頻打友情牌:人力不是免費的,別拿預算低當借口

近年來,港圈逐漸興起了一股拍地道港味電影的熱潮,其特點是低成本、非合拍、偏向文藝,注重當地及海外市場,投資主要來自能搵到人仔的港圈大佬和電影公司。不過,這類電影劇組通常預算不夠,在邀請知名演員時往往會以提攜后進、支持行業(yè)為由,出動熟人大打友情牌,以達到對方低片酬、零片酬出演的目的。

對于此類行業(yè)現象,著名影后張艾嘉近來受訪評論稱,這本質上是一種道德綁架,每演員幫忙也該有合理報酬?!?strong>如果一次半次,大家舒服,我可以答應,但不能每次都這樣吧?人力不是免費的,(演員)付出多少,就該收多少酬勞,這才是健康的現象。”

張艾嘉強調,自己樂意和新人合作,支持行業(yè)發(fā)展,而且只要劇本質量夠好,片酬方面也不會太計較,但打白工、片酬過低的邀約,一定會盡量拒絕,原因是現在一些劇組總以預算不夠當借口,竭力壓縮演員的合理片酬,“不可以經常拿No budget當做理由。”她說。

不過,張艾嘉也當過導演,也清楚在香港拍電影的成本很高,疫情沖擊下行業(yè)不景氣,為此,她有時候會幫參與的電影爭取資金,也愿意盡量降低片酬減輕劇組壓力?!?strong>例如今次這部戲(燈火闌珊),成本都不便宜,之前電影發(fā)展局的人來探班時,我都向他們請求多給一點錢贊助,開戲至少要有800萬港元,因為拍攝真的越來越貴?!?br>

事實上,此類電影的劇組之所以投資極少,頻繁打友情牌、談大格局、搞道德綁架,根本原因還是不受當地、海外市場歡迎,一開拍就幾乎注定虧本?!讹垜蚬バ摹贰ⅰ抖旧啻鬆睢分皇翘厥庑星橄碌钠孥E,隨著疫情結束,海外大片引進恢復正常數量,這種成功已經不可復制。

不過,這畢竟是港圈不依賴合拍片、傳統大市場的新嘗試,有些公司和大佬是不會放棄的。當然,前提是他們的情懷還能繼續(xù)賣下去,還能搵到可觀的人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