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經營孩子躺平不上學的內在落差感
我是一名普通的家長,有一個十二歲的女兒。她是一個溫柔、善良、樂觀的女孩,但也有一些讓我擔心的問題。她不太自信,經常自卑和自責,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不愿意參加各種活動和競賽,遇到挫折就退縮,不敢追求自己的夢想。我知道這些問題并不是她個人的問題,而是很多孩子都面臨的問題。作為家長,我們應該如何跟孩子溝通,讓他們成長為有自信、有勇氣、有夢想的人呢?我想分享一些我的觀點和做法,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啟發(fā)。
首先,我認為落差感的定義和作用是:落差感是指孩子對自己的期望和現實的差距的感受,可以激發(fā)孩子的動力和進步。很多時候,我們會因為愛孩子而保護孩子,不想讓他們看到自己的不足或失敗。但是這樣做反而會讓孩子失去成長的機會和動力。我們要讓孩子知道,沒有人是完美的,每個人都有優(yōu)點和缺點,每個人都有成功和失敗。我們要用落差感來激發(fā)孩子的內在動機,讓他們看到自己的潛能和可能性,讓他們?yōu)榱俗约憾?,而不是為了別人或者外在的獎勵。

其次,我認為落差感的產生方法是:AB對照法,即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潛能和現狀的差異,給予肯定和鼓勵。很多時候,我們會因為愛孩子而期待孩子,不想讓他們落后于別人或失去機會。但是這樣做反而會給孩子帶來壓力和負擔。我們要讓孩子知道,我們最看重的不是他們的成績或表現,而是他們的努力和進步。我們要用AB對照法來產生落差感,即讓孩子比較自己過去和現在、自己理想和現實、自己優(yōu)勢和劣勢等方面的差異,并給予肯定和鼓勵。比如說,如果孩子在英語上有了進步,我們不要說“你還是比不上班里那些好學生。”這樣的話語會讓孩子感到被否定和打擊,而要說“你真棒!你比以前進步了很多!你是怎么做到的?你還想提高什么方面?我們可以一起想想辦法。”這樣的話語會讓孩子感到被尊重和鼓勵。
再次,我認為落差感的運用場景是:面對孩子不愿意上學的問題,可以用換位思考,感同身受,讓孩子想象自己不上學的后果,引導孩子主動面對困難,尋求幫助,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很多時候,我們會因為愛孩子而擔心孩子,不想讓他們受到任何負面的影響或刺激。但是這樣做反而會讓孩子變得敏感和脆弱。我們要讓孩子明白,上學是一種責任和義務,也是一種機會和樂趣。我們要用落差感來運用換位思考,讓孩子想象自己不上學的后果,比如說失去了知識、技能、朋友、前途等等,并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內在落差感。然后,我們要引導孩子主動面對困難,尋求幫助,比如說找老師、同學、家長等溝通交流,找出自己不愿意上學的原因,并尋找解決方案。最后,我們要讓孩子為自己的人生負責,讓他們知道自己的選擇和行動會影響自己的未來,并給予他們信任和支持。

最后,我認為落差感的注意事項是:不要用勸說,壓力,批評等方式給孩子造成負面的落差感,要用尊重,信任,理解等方式給孩子正面的落差感。很多時候,我們會因為愛孩子而關心孩子,不想讓他們走錯路或受到傷害。但是這樣做反而會讓孩子變得抵觸和反感。我們要讓孩子感受到我們的愛而不是壓力,我們要用正面的落差感來激發(fā)孩子的內在動機,而不是用負面的落差感來打擊孩子的自尊心。比如說,如果孩子在數學上有了退步,我們不要說“你怎么這么笨?你就是不努力!你以后怎么辦?”這樣的話語會讓孩子感到被否定和打擊,而要說“我知道你很聰明,你對很多事情都很有興趣。但是數學也是很重要的,它可以幫助你鍛煉邏輯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你覺得你現在的數學水平滿意嗎?你有沒有遇到什么困難?我們可以一起想想辦法。”這樣的話語會讓孩子感到被尊重和鼓勵。

總之,我認為用落差感來跟孩子溝通,是一種科學、有效、有愛的家庭教育方式。它可以幫助我們激發(fā)孩子的內在動機,讓他們看到自己的潛能和可能性,讓他們?yōu)榱俗约憾ΑK部梢詭椭覀儺a生落差感,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期望和現實的差距,并給予肯定和鼓勵。它還可以幫助我們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心,讓他們相信自己有能力和價值,讓他們敢于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敢于參加各種活動和競賽,敢于追求自己的夢想。我希望通過我的分享,能夠給大家一些啟示和幫助。我也希望能夠與大家一起交流和學習,共同提高我們的家庭教育水平,為我們的孩子的成長和幸福貢獻我們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