濃度百分百:簡單聊聊 圣弦 黑加侖

前言:
這已經(jīng)是我目前拍照的巔峰了(包裝那張不算)
揮哥做音響的。家庭音響的、唱頭放大器、前級放大器、后級、音箱、室內聲學設計、還有音樂制作等,揮哥都做。
他自己說,黑加侖耳塞是個情懷產(chǎn)品。他從小聽磁帶隨身聽一直玩到現(xiàn)在。有了制造業(yè)經(jīng)驗和錄音棚經(jīng)驗之后,想做一款耳塞產(chǎn)品,算是對自己過去經(jīng)歷的一個致敬吧。
揮哥不但給了我一個黑加侖,還給了我兩張他工作室制作的配套黑加侖的專輯。揮哥的工作室里有很多很優(yōu)秀的音樂人,我也聽到了很棒的原創(chuàng)音樂。通過他們做的音樂,拍的mv,我所了解到的,就是他們真的是一群很認真玩音樂的人。(說個小彩蛋,我聽了一首揮哥發(fā)我的母帶,演奏者曾給鄧紫棋當過鼓手,是他們工作室的核心成員)?

評測設備:圣弦 黑加侖
規(guī)格:1圈1鐵混合入耳式
版本:量產(chǎn)版
來源:廠商送測
評測人:Virtual Cat?
老規(guī)矩,從開箱說起。黑加侖這個盒子挺奇特的,最外層是一個半磨砂材質的質感,里面是紙做的。

打開最外層包裝,黑色的海綿占據(jù)了大部分空間。塑料盒里面裝的是耳套,另一個灰色的是一個小收納盒。最神奇的是黑加侖標配三對小橘套,按一對40算,這堆耳套就120了。
我們來看耳機本體,公模樹脂設計,做工上還是可以的,整體非常光滑,面板和腔體之間的銜接做的非常好,很難看出痕跡,面板上則是LOGO,金屬濾網(wǎng)做工也很細膩。基本上來說,做工放在千元樹脂塞里面算是可以了。黑加侖采用了0.78接口,配了一根非常細但是很容易打結的線,就不再過多吐槽了。

簡單說了下外殼什么的,接下來咱們主要談談聲音。揮哥做音響的嘛,據(jù)他所說他在黑加侖上他借鑒了音響導向孔的設計,如渲染圖。
下面列下官方的紙面數(shù)據(jù)。?
單元配置:1圈1鐵
動圈:PU+鍍鈦 振膜 10mm
動鐵:億歐德29689兩分頻兩導管
平均靈敏度:108db
頻響范圍:20hz-20khz
阻抗(1khz)10歐
THD總諧波失真度<0.5%
插接:3.5mm+0.78mm 2pin
線材:無氧銅+無氧銅鍍銀
配件:絨布收納袋+SML耳塞
分頻電容:ELNA 2代SILMIC?
首先從數(shù)據(jù)上來看,黑加侖低阻高敏,很容易就會把前端底噪暴露出來。優(yōu)點就是黑加侖非常好推,量化一下,我設備音量開到一百五十分之1就能聽。前端我在這推薦艾利和的產(chǎn)品,的確黑加侖需要一個細膩一些的前端。
因為是一圈一鐵的配置,我以為黑加侖會在低頻上有很出人意料的表現(xiàn),實際上不是啊,它還是一款聲音非常均衡的塞子,這個圈帶來的低頻并沒有顯得突兀,而且銜接做的非常優(yōu)秀,整體還有一股淡淡的韻味,和鳥塞有點類似,但又不是。黑加侖帶來的是一個穩(wěn)定的,具有彌散感的聲音。黑加侖的混響是非常有特點的,也是我最喜歡的一部分,那么我們今天就從這里講起。

黑加侖的人聲是種另類的“毒”,對齒音的略微壓制導致了整體人聲部分失去了一點點清冽的感覺,轉而變成有厚度,彌散的,略有肉感的聲音。形容一下,就是吃一顆塊巧克力的感覺,口感很厚重,但不算那種甜甜的奶糖。但也如黑巧克力極具侵略性的口感一樣,黑加侖的這個非常有味道的混淆會吞掉一點人聲上的細節(jié)的表現(xiàn),而更著重于對整體氛圍上的表現(xiàn)。但這不等于黑加侖在解析上差強人意。
我覺得黑加侖的人聲雖然有些暗,也不夠貼耳,但是聽久了是真的舒服,而且黑加侖對整體聲音的一個把握,我絕對是非常先進的。
黑加侖的高頻直接說缺點:瞬態(tài)。其實已經(jīng)是臨門一腳了,這顆動鐵加持上動圈帶來的音色,對高頻細節(jié)的表現(xiàn),甚至說能量感在我聽過的千元里面已經(jīng)很強了,甚至可以直接說黑加侖適合小編制弦樂四重奏,獨奏之類的音樂類型了,但是前面說了,黑加侖的聲音是彌散的,這就導致了它的高頻其實多了分圓潤,少了鋒芒畢露的那種感覺,也更少了那種力拔山兮的厚重與氣勢。
有人喜歡黑加侖的低頻,我覺得黑加侖的低頻反倒是最不符合我的什么的。首先說,量,是有的,而且還不少。但是這個質感,就差點意思了,或者說,是黑加侖本身最不突出的一部分。第一,下潛給的就不多,第二,定位有,但不是很準確,第三,它的整個低頻是彌散的,這就導致了能量感的削弱,但也同時帶來了更好的聲場表現(xiàn)。分析下原因,大概是需要換根線,也可能是這個動圈剛剛開聲的緣故。

最后談談聲場與分離度。黑加侖的橫向聲場并不算大,但是它混響做到很厲害,所以其實它給人的感覺是彌散的,漫無邊際的。但同時,樂器定位的準確性會稍差一點。同時,又因為這個彌散的聲音表現(xiàn),黑加侖的聲音是一體的,可以說人聲和伴奏在結像上很近,但是這不代表著黑加侖分離度差。相反,在黑加侖的表現(xiàn)下,伴奏的聲音細節(jié)是可以被分辨出來的。?其實這個彌散感是一種挺神奇的東西,一聽黑加侖我就知道現(xiàn)在剛入坑的一些小白估計挺難喜歡黑加侖的,第一就是本身設備就不夠好,黑加侖非常好推,但也考研設備的聲底與控制力。同時,這個潤的,有韻味的聲音并不是鋒芒畢露的,而是需要用時間去感受的。
其實我覺得每個人對聲音的理解都是不一樣的,耳機,音響則是調音師的舞臺,它們在是消費品的同時,也是一個讓消費者與調音師交流的機會,它們代表的就是調音師自己對聲音的理解,它們呈現(xiàn)的就是調音師理解中好的聲音。當然每個人愛好的聲音都不同,這也帶來了一個百花齊放的市場。就像我們今天,揮哥帶來的黑加侖一樣,非常具有個人特色,也能讓人眼前一亮。而它背后所代表的,大概就是揮哥和他團隊對聲音的理解,對音響技術的理解,和對音樂創(chuàng)造不懈的執(zhí)著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