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寫《Come Alive》的解析為什麼會用到拉康的映象理論呢?

當初寫《Come Alive》的解析為什么會用到拉康的鏡像理論呢?
因為在視覺文本意象方面,最后嘉嘉在MV里關上的那扇門,某種意義上也是一面鏡子,有一個“我”在這邊、凝視著門外/門后的“另一個我”,MV里的這個空間設計,明顯有鏡子里外映照的寓意。
還有就是,嘉嘉自己也很喜歡照鏡子。
他曾經(jīng)幾次說過洗澡、健身等等都會觀照自己的身體輪廓,透過鏡子時時刻刻重新檢視自己。
我覺得很有趣,嘉嘉這樣好像鏡像理論中說的0歲~6個月大的初生嬰兒,對鏡中的自己(但那時嬰兒還沒有清晰的意識)的好奇一直沒有斷絕,在重復返照中一再確定“當下的我”是什么樣的我,也就是說,他的自我認知可能是頻繁更新的。
這種認知更新就很拉康啊。
當然,嘉嘉不是真的需要透過鏡子來逐步形塑自我意識的小嬰兒,但他又可能在鏡中看到“不符合認知期待的自我形象”,然后就開始健身調(diào)整,這又是非常自覺且內(nèi)化“他者凝視—鏡中幻象”于自我認知。
(參考新加坡早報專訪時說的話,注意??這里的“他者凝視”其實是相對于鏡外的自己,鏡中的自己是被自己凝視的對象。)
同時,嘉嘉這種鏡像概念的意象(無意識的?)運用不只在《Come Alive》,《Blue》的水面也是映照自我的鏡子的變體。
Come Alive的門里門外兩個世界,就是內(nèi)在外在相異并存的自我的一體兩面。
此外,我認為嘉嘉對“符號/意義”的連結也有獨特的偏好,除了身體上的刺青都有意義,更多在MV影像中出現(xiàn)的元素,可能都存在他自己的想法、解釋(只是目前我未必能一一對應理解),而符號意義系統(tǒng)的個體內(nèi)部索引如何形成,又是拉康的研究主題之一。(他吸收了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的“能指-所指”概念)
然后,非常微妙的,嘉嘉在去年諸多訪談中表示:過去8-9年他一直無法100%做自己,我認為不只是外在因素、職業(yè)環(huán)境而已,而是更深層次的洞悉,透過“他人的凝視”(這個他人也包括顯意識的自己)嘉嘉發(fā)現(xiàn)了“this is not real me.”
他要打破那個鏡中幻像。
不知道能否確切向各位表達我想到這點時的感動??,盡管意義與詮釋的生成無所不在,人類可能永遠無法逃脫一個“賦名”和“給定義”的循環(huán)系統(tǒng),但是,能察覺到自己并非他人眼中的自己,不是“鏡子中的我”,從被他人凝視中掙脫出來、更趨向于“自我內(nèi)觀”,就是覺醒的第一步了,而且是一大步啊。
還有一點,個人認為是拉康藏在鏡像理論中的一個隱晦但真實存在的祝福:你所見鏡子反射的一切,你是有能力改變的,“真實”充滿可能性。
這也是拉康當時以心理學、哲學、生物學等復合學科原理做精神分析整合時所寄與的厚望吧——“真實的你”是可以由你隨時形塑的,只要你意識到自己有這個力量。
PS.?《Come Alive》MV畫面最后幾秒那種類似電訊不穩(wěn)的虛影感覺饒富深意,就像在暗示我們:這是虛擬世界,本世界即將關閉,請準備前往下一個世界……
(有沒有人讀位面setting小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