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盡頭的每一角落/Everywhere At The End Of Time


《時間盡頭的每一角落》(英語:Everywhere at the End of Time) 是英國電子音樂人The Caretaker(本名利蘭·柯比(Leyland Kirby))的第11部錄音作品,內(nèi)容涵括6張依階段劃分和命名,于2016年至2019年間陸續(xù)發(fā)行的錄音室專輯。受到2011年專輯《超越這個世界的空虛幸福(An Empty Bliss Beyond This World)》的成功激發(fā),此系列為其化名的最后一系列主要作品,來摹擬阿爾茨海默病病患從發(fā)病步入死亡的過程。專輯在波蘭克拉科夫用了六個月的時間制作及發(fā)行,以“給人一種時間流逝的感覺”。專輯封面由柯比友人伊萬·席爾繪制,屬于抽象畫派。
專輯完整版長達六個多小時,呈現(xiàn)出形形色色的情緒并以不間斷的噪聲為特征。前三個階段的風(fēng)格類似于《超越這個世界》,但到后三個階段逐漸脫離柯比早期的氣氛音樂作品。這一系列專輯反映出患者記憶的衰退、身心的紊亂,以及彌留之際回光返照的現(xiàn)象。起初,他擔(dān)心會被外界扣上自命不凡的罵名,想打消創(chuàng)作本作的念頭,然而最終柯比對之投入的時間遠超以往。為了推廣系列作,柯比與匿名視覺藝術(shù)家怪核(Weirdcore)合作制作音樂視頻。專輯封面曾獲得法國一家藝術(shù)展的關(guān)注,該展后來以他2019年搜羅之歷年未公開作品的合輯《每一角落,空虛幸福(Everywhere, an Empty Bliss)》命名。
隨著各階段的發(fā)行,系列作的名氣水漲船高?!稌r間盡頭》被視為柯比的代表作,樂評人對作品時長背后的癡呆癥概念萬分感慨,并將之列入2010年代最佳專輯清單。癡呆癥患者的看護亦對作品青眼有加,因其增加年輕一輩對病患的同理心,但亦有醫(yī)界人士持批評意見,稱系列作線性的結(jié)構(gòu)不符事實。2020年,系列作演變成互聯(lián)網(wǎng)現(xiàn)象,除了在TikTok有數(shù)部挑戰(zhàn)一口氣聽完整部作品的視頻出現(xiàn),還有網(wǎng)友將其編譯為節(jié)奏游戲《周五放克夜》的模組。?
背景

“The Caretaker”(意為看守人)是本名為利蘭·詹姆士·柯比的英國電子音樂人。他深受電影監(jiān)制史丹利·庫柏力克1980年作品《鬼店》影響,故在1999年起以片中看守員之角為創(chuàng)作音樂的化名。其于同年推出的首張專輯《鬧鬼舞廳的精選回憶錄》靈感正源自電影結(jié)尾的鬧鬼舞廳場景。該專輯彌漫著氣氛音樂的色彩,并且大量采樣大樂隊的唱片,這一手法在他的告別作中得以延續(xù)并加以呈現(xiàn)[1][2]。2005年,他將探索主題轉(zhuǎn)往記憶喪失,推出總長三小時的《純理論順行性遺忘癥》描寫同名疾病順行性遺忘癥。2008年,《不斷重復(fù)的短語》讓The Caretaker這一化名獲得傳媒的關(guān)注。
2011年,柯比發(fā)行了《超越這個世界的空虛幸福》,其對阿爾茨海默病的探討備受好評??卤冉忉尩?,在那之后,他本想將The Caretaker的名字棄之不用,然而“很多人都喜歡《超越這個世界》。所以我問自己,‘我能做出不只是《超越這個世界》的翻版嗎?’”柯比覺得剩下要探討的唯一概念是“失智的階段”?。這是柯比第十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以The Caretaker名義創(chuàng)作音樂;他表示:“我只是看不出來在這之后我還能帶它去哪兒?!?《時間盡頭的每一角落》代表著The Caretaker角色本身的“死亡”。
音樂與階段
“為了能夠?qū)⑦@種音樂作為一種實時的、活生生的文化來記憶,你的歲數(shù)必須直升九十??梢月牭娇卤仍谶@呈現(xiàn)出曾經(jīng)鐘愛的曲調(diào),其微弱、褪色的記憶碎片,在萎縮的腦海里四處游移。”????????????????????—西蒙·雷諾茲
據(jù)柯比說明,這六張專輯旨在探討癡呆癥的“演變和整體性”,每一階段均代表患者該段時期的癥狀和感受,并附有充滿詩意的描述和曲目標(biāo)題。凋萎、憂郁、困惑和抽象的概念貫穿始終。Tiny Mix Tapes寫道,作為看守人的告別作,《時間盡頭》“分秒都搶在往一無所有的路上邁進?!睂]嬙陲L(fēng)格上屬氣氛音樂,具有前衛(wèi)的實驗概念。音樂雜志《Fact》指出《時間盡頭》的舞廳風(fēng)格與蒸汽波的某些子流派之間存在“幽靈學(xué)的聯(lián)系”。作家莎拉·諾夫(Sarah Nove)稱贊系列作因存在于虛擬空間中,且價值會隨著人們的參與而不斷改變,故靈光根本無從依附?!?span id="s0sssss00s" class="ilh-all">Bandcamp Daily 》的馬特·米切爾(Matt Mitchell)寫道,系列作以“空靈的宣泄”結(jié)束。
系列作對癡呆癥的探討常被拿來與作曲家威廉·巴辛斯基的《瓦解循環(huán)》作比較。不過在制作手法有差異的是,后者是以實體唱片為素材呈現(xiàn)其物理上的衰變,而非以電腦軟件做出。柯比稱他欣賞巴辛斯基的作品,但強調(diào)《時間盡頭》“不僅僅是崩潰的循環(huán)而已,它們是關(guān)于它們?yōu)槭裁磿罎ⅲ约叭绾伪罎??!薄稌r間盡頭》的風(fēng)格也被與另一位電子音樂人Burial類比;為《The Quietus》撰稿的麥特·柯爾昆(Matt Colquhoun)寫道,兩位藝術(shù)家“點出21世紀(jì)殘破的時局”一些樣本從頭到尾不斷反復(fù),尤其是阿爾·鮑利1931年翻唱的《心痛》之樣本,并且隨著每一階段都變得更殘破不堪。在最后六分鐘里,可以聽到來自《鬧鬼舞廳》的歌曲。
隨著各階段的進展,歌曲變得愈加扭曲失真,反映逐漸惡化的病情。前三個階段的爵士風(fēng)格令人想起《超越這個世界》,帶有來自黑膠唱片和圓筒唱片的循環(huán)。階段三的歌曲時長較短,有些甚至只有一分鐘,且通常會避免淡出。后意識階段反映柯比渴望“深究完全的混亂,一切都開始崩潰”的景況。倒數(shù)第二個階段的音樂呈現(xiàn)一片混沌,代表患者對現(xiàn)實的感知改變。最后一個階段由持續(xù)長音組成,刻劃受苦者心靈的空虛。末尾以風(fēng)琴、合唱與近一分鐘的靜默哀悼死亡。Pitchfork的邁爾斯·鮑伊(Miles Bowe)寫道,后半階段與柯比其他氣氛作品的區(qū)隔是“以嶄新且令人惶恐不安的方式發(fā)展其聲音”,柯比亦指系列作“較多是關(guān)于最后三個(階段)而不是前三個?!辈剪斈匪共锍霭嫔缭凇堵曇羧祟悓W(xué)布魯姆斯伯里手冊》中,將后面幾個階段形容為“沐浴在起回聲的霧氣中,含混的追憶構(gòu)成的剪貼畫,讓人迷失方向”,將它們同失歌癥及其對樂感記憶的影響相聯(lián)系起來。
1–3階段

第一階段也被描述為記憶衰退的最初標(biāo)志,是最接近“一段美麗的白日夢”的階段。在發(fā)行的黑膠唱片上,刻有“終生難忘的回憶(Memories That Last a Lifetime)”字樣。與《超越這個世界的空虛幸福》相同,第一階段以20世紀(jì)20年代和30年代的唱片開場秒數(shù)為特色,大部分內(nèi)容都是循環(huán)的。其采樣通過音高改變、混響、泛音、黑膠唱片裂紋等手段進行了做舊處理,聽上去更有年代感。這張專輯的詩意歌名喚起了一系列情緒,如《Into each other's eyes(勿忘我)》這樣的名字,有時被解釋為病人的浪漫回憶;諸如《We Don't Have Many Days(我們時日無多)》這樣更不祥的歌名,則暗示病人意識到了自己將死的命運。這張專輯在Caretaker樂隊所發(fā)行中已算比較歡快的,但一部分歡快的大樂隊曲段的作曲,要比其他相對更陰暗的部分更加失真。一位評論家將其與斯坦利·庫布里克的《大開眼戒》(1999)和電影制片人伍迪·艾倫的作品相對比,精確指出了與本專輯相比,庫布里克電影的“優(yōu)雅”和艾倫作品對于戲劇性的狂熱。
第二階段被描述為“自知什么地方出了問題,且拒絕接受這一點”。同第一階段的歡樂氛圍相比,柯比認為這一階段反映的病人有了“情緒上的巨大變化”。這張專輯摻雜了更多情緒性的音色,采樣也更加憂郁、墮落,帶有更多單調(diào)的低音。其來源的特點是更多的突然結(jié)束,給人一種鬼魂的氛圍。這張專輯的歌名,如《Surrendering to Despair(向絕望投降)》《Last Moments of Pure Recall(純粹回憶的最后時刻)》反映了患者對自己失調(diào)的感知及相伴的悲痛感,最后一首歌的歌名《The Way Ahead Feels Lonely(寂寞之路)》直接摘自薩利·馬格努松一本關(guān)于癡呆的書。歌曲時長更長,循環(huán)次數(shù)更少,但音質(zhì)上更加失調(diào),標(biāo)志著患者意識到自己記憶中的錯誤,并由此產(chǎn)生否認的感覺??卤葘⒌诙A段所反映的患者描述為“可能會比他們平時嘗試得、回憶得更多更頻繁”;第一首歌的歌名《A Losing Battle Is Raging(此役必?。贩从沉说谝?、第二階段之間的過渡。
第三階段被描述為患者正在經(jīng)歷“在完全卷進困惑、灰色迷霧形成并消逝之前,一些最后的連貫記憶”。來自《超越這個世界的空虛幸?!返绕渌髌返牟蓸右灶愃朴谒碌囊羯貧w,描繪出患者日漸增長的絕望,以及試圖留住記憶的掙扎。其他階段的曲子大都以減弱結(jié)束,而本專輯則普遍以突然中斷的形式收尾。歌名更加抽象,混合了前兩個階段的歌名和《超越這個世界的空虛幸?!返母杳瑒?chuàng)造出諸如《Hidden Sea Buried Deep(地心海洋)》《To the Minimal Great Hidden(對最小的偉大的隱藏)》《Drifting Time Misplaced(時間飄逸迷亂)》等標(biāo)題。專輯關(guān)注患者的知覺,是系列中與《超越這個世界的空虛幸福》最相似的部分??卤冉忉屨f,第三階段是“最像《空虛幸福》的一張專輯,因為這是一個還算幸福的階段,你沒有意識到你實際上已經(jīng)得了癡呆癥”。專輯最后幾首曲子尚帶有依稀可辨的旋律,盡管有些幾乎已經(jīng)失去了旋律的特征;柯比認為第三階段表示“在我們進入‘后意識(Post-Awareness)階段’之前最后的意識的余燼”。
第一階段的第一首曲子《It's Just a Burning Memory(記憶如燼)》引入了阿爾·鮑利的《Heartaches(痛心)》的采樣,其音色、旋律逐漸崩解的過程貫穿整個系列;據(jù)柯比所言,保利是Caretaker樂隊所采樣的“主要人物之一”。在第二階段第三首歌《What Does It Matter How My Heart Breaks(何謂幻滅)》中,重新用到的《Heartaches(痛心)》帶有一種冷漠的風(fēng)格。在柯比聽來,采樣的這個版本同第一階段的截然不同,帶有強烈的消沉感。第三階段的第二首歌《And Heart Breaks(然后心碎)》包含《Heartaches(痛心)》最后一版可辨采樣,所用的號音色變得更像白噪音。包含《Heartaches(痛心)》采樣的曲子,其曲名來自采樣的歌詞,這進一步詮釋了記憶的主題。
4–6階段

第四階段被描述為“回憶單獨一段記憶的能力被困惑與恐懼所取代”的階段。其風(fēng)格與前三個階段截然不同,更接近噪聲音樂。第四階段標(biāo)志著“后意識(Post-Awareness)階段”的開始,它的四首曲子占據(jù)了整個黑膠唱片面。G1、H1、J1題為《Post Awareness Confusions(后意識階段無限的困惑)》,Bowe覺得像是一種臨床癥狀名稱;I1題為《Temporary Bliss State(瞬時而去的極樂天國)》。難辨的旋律引入了一種超現(xiàn)實的視角,一些評論家認為這是為觀眾準(zhǔn)備了下兩個階段的部分內(nèi)容。大部分編曲忽視了前面階段的風(fēng)格,更加歪曲難識。H1的一部分,又名“Hell Sirens(地獄警笛)”,包含一段Hazelwood稱作“整個系列最恐怖的幾段音樂之一”的號角采樣。《Temporary Bliss State(瞬時而去的極樂天國)》更冷靜些,音色更加空靈超脫。本專輯的氛圍同實驗音樂家Oval的專輯《94 Diskont》(1995)相近,Hazelwood稱第四階段的“聽覺恐怖”乃代表著“旋律與記憶的回聲”。
第五階段被描述為“更極端的糾纏、重復(fù)及斷裂,可以讓位給較為平靜的心境”。本專輯進一步擴展了其噪聲的影響,與秋田昌美和約翰·維斯的曲子有同工之妙:可辨的旋律喪失了特征,被重疊的采樣所取代。Hazelwood將其解釋為“音頻形式的交通堵塞”,并將其與充斥β淀粉樣蛋白的神經(jīng)元相聯(lián)系。本專輯的風(fēng)格與之前階段相比有了更大的變化,所用片段的音量有時減小到耳語級別。據(jù)Falisi所說,這在感知上缺乏放松;與第一階段不同,第五階段展現(xiàn)的是完全的混亂與失調(diào)。專輯運用了整個系列出現(xiàn)的絕大部分人聲片段,還包括可辨識的英語歌詞:在歌曲結(jié)尾部分,一個男人致辭道“下面這個節(jié)目是詹姆斯·菲茨杰拉德(James Fitzgerald)先生的曼陀林獨奏”。與第四階段相近,第五階段的曲名同樣像是臨床癥狀,采用了老年斑、神經(jīng)纖維纏結(jié)、突觸、逆生假說等神經(jīng)生物學(xué)術(shù)語;Hazelwood認為,《Advanced Plaque Entanglements(惡化的神經(jīng)纖維結(jié))》《Sudden Time Regression Into Isolation(忘卻時間)》是在記錄癡呆癥的“去人性化”過程。
第六階段的描述只有短短一句話:“后意識階段6沒有描述”。于UWIRE任職的Esther Ju認為第六階段是整個系列最值得解釋的一張專輯,但“大多數(shù)人會把它描述為虛空的聲音”。第五階段尚有小段樂器和談話聲,第六階段則像是溺死,空虛的編曲中回蕩的僅有嘶嘶聲和破裂聲,Hazelwood解釋為是在描繪患者的冷漠。它常包含聲音拼貼,音樂還能聽得見但非常遙遠。其歌名不再有臨床癥狀名稱的色彩,而更多是情緒化的短語,如《A Confusion So Thick You Forget Forgetting(空無)》《A Brutal Bliss Beyond This Empty Defeat(絕望的極樂)》。這也是音色上距離《超越這個世界的空虛幸福》最遙遠的專輯,描繪了強烈的焦慮。柯比在第六階段專輯發(fā)布后,在Youtube的完整版視頻下評論道:“感謝多年來的支持。愿舞廳永存。C'est fini(法語“一切都結(jié)束了”)?!?/p>
最后一曲《Place in the World Fades Away(世界逝去之地)》以管風(fēng)琴的持續(xù)低音為特色,與2014年電影《星際穿越》的原聲帶相似。最終留聲機針頭音色取代了管風(fēng)琴音色?!稌r間盡頭的每一角落》最后6分鐘的全系列高潮,有著清晰可聞的合唱聲,采樣自老舊破損的黑膠唱片。這引發(fā)了各路評論家的不同解釋,最為評論家和醫(yī)學(xué)家接受的理論是,這代表著回光返照,即患者在死前短暫地體驗到清醒的現(xiàn)象。Falisi認為這是患者的靈魂正在移動到死后生命。歌曲最后6分鐘采樣自巴赫《路加受難曲》中的男高音詠嘆調(diào)“Lasst Mich Ihn Nur Noch Einmal Küssen(就讓我親他最后一次)”。一位評論家認為,Caretaker由此創(chuàng)造了一個“藝術(shù)上的閉環(huán)”。最后1分鐘以完全的寂靜收尾,象征著患者的死亡。
創(chuàng)作

柯比在他克拉科夫的公寓里用“專門為創(chuàng)作音樂而設(shè)計”的電腦創(chuàng)作了《時間盡頭的每一角落》。他在創(chuàng)作第一階段時動用了職業(yè)生涯中最多的音軌。專輯是在發(fā)布之前一年創(chuàng)作出來的;第三階段的制作始于2016年9月,第六階段則始于2018年5月。柯比認為,前三個階段有著“細微但關(guān)鍵的差異”,“基于處在那種狀況的人的情緒和意識產(chǎn)生的感覺”展現(xiàn)了相對統(tǒng)一的風(fēng)格??卤认M葾ndreas“Lupo”Lubich完成的母帶處理過程能做到“全程統(tǒng)一的聲音”。他說,一種作曲策略是用所采樣歌曲的專輯封面,將特定的情感信息同每首歌曲聯(lián)系起來??卤仍趧?chuàng)作《超越這個世界的空虛幸?!窌r需要購買實體唱片,而創(chuàng)作《時間盡頭的每一角落》時則是在網(wǎng)上找到了大多數(shù)采樣,他評論道:“現(xiàn)在一首歌你能找到十個版本?!笨卤戎赋觯谝浑A段的曲子只循環(huán)播放較短的采樣片段,第二階段則會播放整個采樣,第三階段整體的風(fēng)格與《超越這個世界的空虛幸?!纷顬榻咏?,柯比認為前三個階段就算隨機播放,風(fēng)格也很統(tǒng)一。在第三、四階段發(fā)行之間,柯比宣布他正在搬家、移動工作室。
柯比的創(chuàng)作更多著眼于后三個階段;他想將他所謂“可聽的混沌”創(chuàng)造出來??卤群髞碚f,創(chuàng)作第四階段時,他才意識到后三個階段“要從后意識患者的視角去制作”。柯比將其冠名為“后意識”,因為此時患者已經(jīng)不再能意識到自己的失調(diào)了。柯比還說自己在創(chuàng)作后三個階段時感到了壓力:“我給一個階段收尾,掌握另一個階段,還要開始第三個階段?!睘榈谒?、五階段編曲時,柯比稱自己寫了200余小時的音樂,并“和著情緒編曲”。The Believer雜志的記者蘭頓·貝茨(Landon Bates)將第四階段與作曲家約翰·凱吉的作品《Radio Music》(1956)相對比,柯比認為凱吉的作品帶有偶然音樂—帶隨機元素的音樂—的特征,啟發(fā)了他后面階段的創(chuàng)作。他說第四階段到第五階段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寫道“這不是直接的,但它是一個關(guān)鍵的癥狀”。據(jù)柯比所說,最終階段的創(chuàng)作是最困難的,一是由于大眾的期待,二是因“前五個階段的重量現(xiàn)在全部壓到這個上來了”。
封面







“你根本就不能相信任何記憶,不是嗎?因為某種程度上,它都是刪刪改改的無稽之談?!????????????????????—伊萬·席爾
《時間盡頭的每一角落》的專輯封面是柯比的老朋友伊萬·席爾創(chuàng)作的極簡主義抽象油畫。主題隨著階段的發(fā)展變得不那么容易辨識;每張畫都呈現(xiàn)一個單一的主體,無字。Tiny Mix Tapes將第一階段的封面《挨打后皺眉(Beaten Frowns After)》列入他們選評的2016年和2010年代最佳專輯封面列表。有人將柯比和席爾進行了比較:兩人均是英國人,有著相似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方式。席爾依著記憶畫畫,說:“藝術(shù)總是從記憶出發(fā)?!?/p>
前三張封面的標(biāo)題分別是《挨打后皺眉(Beaten Frowns After)》(2016)、《在哈特寧斯佩爾的Pittor Pickgown(Pittor Pickgown in Khatheinstersper)》(2015)、《女巫(Hag)》(2014)?!栋ご蚝蟀櫭肌返漠嬅嬲故镜氖窃诳諘绲乃矫嫔弦粋€展開的灰色卷軸,褶皺類似于大腦的腦回,《Teen Ink》的編者Sydney Leahy將其比作病人對疾病發(fā)展的認識?!对诠貙幩古鍫柕腜ittor Pickgown》則描繪了在抽象的爛石花瓶中4朵枯萎的花?!杜住氛故镜氖桥で綐O致的海帶目植物,Tiny Mix Tapes的Sam Goldner將其描述為“一個花瓶溢出的無序漣漪”。
后三張封面的標(biāo)題分別是《鍍金護肩(Giltsholder)》(2017)、《思考問題能力下降(Eptitranxisticemestionscers Desending)》(2017)、《內(nèi)克托米戈德(Necrotomigaud)》(2018)?!跺兘鹱o肩》是第一幅呈現(xiàn)人形的作品,是一個藍綠色的半身像,面部特征無法辨認。據(jù)Goldner所言,從遠處看這人形似乎在微笑;Leahy將其解釋為病人缺乏識人能力的表現(xiàn)。《思考問題能力下降》展示的主體最抽象,評論家稱其是一個女人或者一個類似大理石的臺階。Hazelwood將其解釋為患者的意識的表現(xiàn):盡管它經(jīng)歷過許多,但現(xiàn)在已然辨無可辨了。《內(nèi)克托米戈德》展示的是一塊畫板,上面用藍色膠帶貼出一個正方形,反映了第六階段的情感空虛。
席爾的畫作和Caretaker的音樂在2019年法國FRAC Auvergne公司舉辦的“Everywhere, an Empty Bliss(每一角落,空虛幸福)”藝術(shù)展上展出,專輯封面的名字也被列出。當(dāng)年早些時候,席爾的畫作也在“Cukuwruums”展覽中出現(xiàn)在柯比的一場演出附近。2018年,當(dāng)被問及為何專輯的網(wǎng)頁配文詳細解釋了概念,而物理包裝的則無如此介紹時,柯比說席爾的畫作對每個階段來說都很重要,他很高興柯比用它們作為專輯封面。柯比在寫道他們互相重疊的藝術(shù)理念時說,兩者“以一種偉大的方式互相碰撞交融”。他認為,附上內(nèi)頁說明會分散聽眾對席爾的封面的注意,因而將其放在數(shù)字頁面上,保留給“走得深些”的聽眾。
發(fā)行與宣傳
柯比最初想的是壓根不發(fā)行《每一角落》。第一階段的專輯發(fā)行前的6個月,他曾向其他人談起這個想法,解釋說“想確保這專輯不會被解釋成這種高深莫測、自命不凡的主意。”專輯分在4年發(fā)行:第一階段發(fā)行在2016年,2、3階段發(fā)行在2017年,4、5階段發(fā)行在2018年,第六階段發(fā)行在2019年。據(jù)柯比所說,他推遲發(fā)行是想給聽眾“帶來一種時光流逝的感覺”。雖然他關(guān)心成為社會問題的癡呆癥,但柯比說這種病并沒有“在個人層面上”影響他,“與其說是害怕,不如說是癡迷”。他指出,每個癡呆癥患者的經(jīng)歷都是獨特的,同樣他的描述“只對Caretaker來說是獨特的”??卤日f,他對Spotify的批評和“大企業(yè)及流媒體服務(wù)對音樂價值的不斷貶低”,使得他的音樂無法上線Spotify。

2016年9月22日發(fā)行第一階段的專輯時,柯比公布了這個系列的概念:“向完全失憶的深淵墜落”的、揭示“惡化、損失與瓦解”的專輯。一些評論家對聲明感到困惑:The Fader的Jordan Darville和Tiny Mix Tapes的Marvin Lin直接寫文攻擊,稱柯比患有早發(fā)性癡呆??卤瘸吻逭f他本人沒有癡呆癥,而只有Caretaker這個“人格”有癡呆癥,事后兩家刊物都編輯了文章。他說,“任何[混淆]都不是故意的”。在他發(fā)布第三階段專輯的同一天,柯比還以自己的名字發(fā)布了《我們厭倦了生活中的黑暗》。發(fā)行第五階段的專輯時,柯比的新聞稿將該系列的進展與當(dāng)時正在進行的英國脫歐進程相提并論。Caretaker的最后一張專輯《每一角落,空虛幸福》(2019)與第六階段專輯一同發(fā)布,最初為《時間盡頭的每一角落》所用作品的合輯。
匿名視覺藝術(shù)家怪核(Weirdcore)為前兩個階段創(chuàng)作了MV,都上傳到柯比的油管頻道vvmtest。它們應(yīng)用了延時等效果。怪核以為環(huán)境音樂人艾費克斯雙胞胎創(chuàng)作視覺環(huán)境而聞名??卤日f視覺效果對他的音樂來說也很重要,并稱其為“他界”。2020年,油管上一個名為“[?0o]”的視頻將怪核的視覺效果與柯比的音樂編輯在一起,并被Fact選為年度最佳視聽作品之一。vvmtest頻道至今沒有上傳后四個階段的官方MV。

2017年12月,柯比在波蘭克拉科夫甕城為Unsound音樂節(jié)演出。這是他2011年以來第一次參加音樂節(jié),以席爾的畫作和怪核的視覺效果為特色。MV將在Caretaker的后續(xù)演出中全程呈現(xiàn)。2018年3月,柯比現(xiàn)身于法國巴黎的Festival Présences électronique,并演奏了Tino Rossi的《Ce Soir(今夜)》(1944)。他還參加了2019年5月波蘭克拉科夫的Unsound“團結(jié)”演出。2020年4月,柯比本應(yīng)出席在荷蘭海牙舉辦的“[Re]setting”Rewire音樂節(jié),但受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影響而取消??卤仍赗ewire音樂節(jié)上的采訪和表演定于2023年4月6–10日在海牙舉行??卤扔?022年5月7日出演了于克雷姆斯河舉辦的多瑙河音樂節(jié),預(yù)計將于6月3日出演巴塞羅那春之聲音樂節(jié)。此前柯比曾對是否出演而猶豫不決,而現(xiàn)在則會讓每場演出都成為“一場從混亂中獲得意義的戰(zhàn)斗”。他補充說,怪核會使席爾的畫作“活起來”,視覺藝術(shù)也在探索讓觀眾“感到不舒服”的想法。
評價

《時間盡頭的每一角落》隨時間推移收獲了越來越多的積極反應(yīng),一位評論家推測,柯比對《空虛幸?!分黝}的擴展是由于這種概念“超出了40多分鐘的專輯的容量”。2021年3月,它在柯比用來發(fā)布實體唱片的平臺Boomkat上登頂暢銷榜。截至2022年8月9日,它仍是Bandcamp上最有人氣的黑暗環(huán)境專輯之一。一開始,柯比為回應(yīng)“現(xiàn)代即時反應(yīng)文化”說:“這些部分循環(huán)用是有原因的……以后什么時候就清楚了?!?/p>
前三個階段因其對癡呆癥的描述受到批評。Pitchfork撰稿人Brian Howe表示,第一階段可能包含一種對精神疾病的浪漫化,甚至是剝削性的看法。他發(fā)現(xiàn)柯比的描述并不準(zhǔn)確:“我親眼看著[自己的]祖母在生命最后十年里屈服于這種疾病,而這根本就不是什么‘美麗的白日夢’?!盩iny Mix Tapes的Pat Beane認為第一階段是“The Caretaker的歌里聽上去最愉悅的”,而Falisi覺得第二階段既不是“腐朽或美麗”也不是“確診或治療”。2021年,Hazelwood將第三階段描述為柯比的默認“工具箱”,但認為這些“對旅程至關(guān)重要”;而前三個階段總體而言“容易消化”“太快了”“如果沒有這些階段和它們帶來的舒適感,到第四階段的對比就不會如此強烈?!?/p>
最后三個階段對癡呆癥的描寫公認更佳。Pitchfork撰稿人Miles Bowe認為第四階段避免了“蒼白浪漫化的風(fēng)險”,Goldner覺得這張專輯“打破了循環(huán)”,但《Temporary Bliss State(瞬時而去的極樂天國)》一曲不是“真癡呆”。Falisi在回復(fù)Goldner時對第五階段提出了批評,認為循環(huán)是“從絞盤上(無休止地)展開,堆起來直到形成新形狀”。他把這張專輯的聲音描述為“缺失的不可思議的窒息”,并稱:“如果那東西(記憶)已經(jīng)消失了,為什么我還能感覺到它?”對第六階段的描述從“以令人痛苦的慢動作呈現(xiàn)的精神崩解”到“其痛苦超越這個宇宙”。評論家常常額外贊美第六階段,有人稱其是“令人瞠目結(jié)舌的聲音藝術(shù)作品”“有獨特的力量”。
評論家們也注意到了整個系列喚起的“發(fā)人深省”的感覺。Tiny Mix Tapes的Dave Gurney稱其“令人不安”,而Hazelwood則說它的音樂“讓你難以忘懷。它的旋律讓人困擾,富有感染力?!盠uka Vukos在他為博客HeadStuff所作的評論中認為,該系列的“同理心機器(empathy machine)”“不以文字為特征”,其力量“在于柯比將黑膠唱片與最現(xiàn)代化的數(shù)字會意與操縱模式相結(jié)合”。Simon Reynolds曾給柯比早期的音樂寫過文章,他說The Caretaker“把名字起成這樣(Caretaker意為“看護者”),是因為在這個系列中,他自己就像個負責(zé)臨終關(guān)懷的聲音護士?!瓨?biāo)題往往令人心碎,往往比那些評論家更好地點出了音樂的主題。”
獲獎
在The Quietus和Tiny Mix Tapes的年終榜單上《時間盡頭的每處角落》出現(xiàn)得最多。后者對除第三階段外的每張專輯都給出了評價,并給第一、四、六階段授予“尤里卡獎”,即“探索噪音與音樂的界限”和“值得細細斟酌”的專輯。Resident Advisor將第六階段列入其2019年的最佳專輯列表。Quietus撰稿人Maria Perevedentseva選擇《We Don't Have Many Days(我們時日無多)》作為2016年的最佳歌曲之一;第五階段后來被列入該雜志2018年9月的最佳音樂列表。第六階段被評為該網(wǎng)站當(dāng)周的“先鋒評論”和2019年最佳的“雜項”音樂出版物。

影響
《時間盡頭的每一角落》被少數(shù)人認為是2010年代最好的系列專輯,一些評論家和聲樂家認為是柯比的杰作。一位評論家特別指出第五階段,即最混亂的階段,引領(lǐng)聽眾反思患上癡呆癥的感覺。《每一角落》的概念化也得到了好評:The Vinyl Factory認為其對癡呆癥的描述“富有感情”,《時尚》的Corey Seymour描述其為“改變?nèi)松摹薄iny Mix Tapes的編者Jessie Dunn Rovinelli稱,第六階段“老套”的結(jié)局給人以“他的概念想拒絕,但我們腐朽、悲觀的思想想實現(xiàn)的釋放”。2017年,受Caretaker啟發(fā),有老年親屬罹患癡呆癥的蒸汽波藝術(shù)家粉絲們制作并發(fā)行了100軌專輯《Memories Overlooked(被忽視的記憶)》?!睹咳占o(jì)事報》編者Darren McGarvey聲稱,他聽完《每一角落》之后“被一種深深的感激之情所震撼”,這是“一件適當(dāng)?shù)乃囆g(shù)品的力量”。Cole Quinn稱《每一角落》是史上最偉大的專輯。

2020年1月,油管用戶Solar Sands發(fā)布了視頻“Can You Name One Object In This Photo?(你知道這張照片里任何東西的名字嗎?)”,對席爾創(chuàng)作的專輯封面進行了進一步探索,截至2022年8月9日已經(jīng)收獲了超過350萬播放量。當(dāng)年10月,社交平臺TikTok上的用戶因全系列專輯的長度提出了一個“一口氣聽完《每一角落》”的挑戰(zhàn)??卤葟南盗幸曨l油管播放量的劇增(截至2022年8月9日2200萬)中知道了這一現(xiàn)象,其中只有約12%來自平臺的推送算法,通過搜索標(biāo)題而來的播放量占比超過50%。YouTuber?A Bucket of Jake在一段視頻中討論《每一角落》受歡迎的原因,稱這個系列是“我聽過的最黑暗的專輯”。這個系列現(xiàn)在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Bandcamp的環(huán)境音樂推薦中。
一些TikTok用戶創(chuàng)作了該系列的creepypasta虛構(gòu)故事,聲稱它能治愈病人,或者說,它介紹了癡呆癥的部分癥狀。這些說法引發(fā)了一些負面的反響,有人認為這冒犯了病人。不過柯比卻不這么認為,他覺得該系列可以讓青少年“了解癡呆癥患者可能面臨的癥狀”。The Vinyl Factory的Lazlo Rugoff發(fā)現(xiàn)TikTok現(xiàn)象為柯比的音樂吸引來了“預(yù)料之外的受眾”,這些專輯是他們“理解癡呆癥的載體”。后來《每一角落》被TikTok美國音樂主編William Gruger發(fā)掘,在給《綜藝》雜志的報告中稱之為小眾作品的“意外成功”。脫胎自該系列的迷因活躍于整個2020年代初,與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及其在青少年身上引發(fā)的心理健康問題時期相一致。
2021年,《每一角落》在節(jié)奏游戲《周五放克夜》(2020)的模組社區(qū)中獲得了一定關(guān)注。電子競技團體Gamurs的Wren Romero將《Everywhere at the End of Funk(放克盡頭的每一角落)》的描述改成了“所有FNF模組中最獨特的體驗之一”。該系列與后室的主題也相當(dāng)契合,它是一個無盡而空曠的辦公空間的creepypasta。評論家Silvia Trevisson稱他們對荒謬的精神狀態(tài)的描寫十分相似,也是《每一角落》能有如此人氣的原因之一。
2022年,Kane Pixels發(fā)布的油管視頻“Found Footage(發(fā)現(xiàn)足跡)”大火,使后室現(xiàn)象獲得了大量關(guān)注。互聯(lián)網(wǎng)對這種視頻非常著迷,很快出現(xiàn)了大量模仿者。這類視頻往往配以令人毛骨悚然的音樂,如Ink Spots的“I Don’t Want To Set The World On Fire(我不想讓世界燃起火焰)”,以及柯比專輯的片段。最知名的是第一首《It’s Just a Burning Memory(記憶如燼)》。截至目前,互聯(lián)網(wǎng)將其與后室和其他神秘的互聯(lián)網(wǎng)故事聯(lián)系起來。
醫(yī)學(xué)界的反應(yīng)
在神經(jīng)學(xué)研究團體中,《時間盡頭的每一角落》被認為帶來了一種積極的影響。癡呆癥護理教育組織主席Brian Browne說,柯比對癡呆癥的音樂化描寫“真的很有意義”。他贊揚了該系列新發(fā)現(xiàn)的關(guān)注,因為“它產(chǎn)生了所需的共鳴”。愛荷華州立大學(xué)一名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該系列作品展現(xiàn)了阿爾茨海默癥“令人不寒而栗的事實”,突出了從平靜到混亂的逐步發(fā)展。法國神經(jīng)心理學(xué)家Hervé Platel部分肯定了柯比的工作,稱贊了《每一角落》的藝術(shù)化手法和對癡呆過程的忠實呈現(xiàn)。但他也批評說,該系列給人以記憶是一種線性系統(tǒng)的印象。
曲目列表




制作人員名單
摘自油管的鳴謝信息。
利蘭·柯比(Leyland Kirby) – 制作人
伊萬·席爾(Ivan Seal) – 美工
安德烈亞斯·盧比希(Andreas Lubich) – 母帶
發(fā)行歷史
6張專輯全部由唱片公司History Always Favours the Winners發(fā)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