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圈正義》名人名言收集
代序
康德“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

圓圈正義·篇一
邊沁:幸福沒有高下之分。
約翰·穆勒:幸福是有高下之分的。越是能夠體現(xiàn)人尊嚴的快樂,就是越高級的快樂。(邊沁與穆勒均為功利主義自由派)

圓圈正義·篇三
邊沁:“嚴格的服從,自由的批判”
保守主義先驅(qū)伯克:“偽善最喜歡崇高的思辨,因為他從不打算跨越思辨的界限之外,它無需付出任何代價就能把自己裝點得莊嚴高尚。”

圓圈正義·篇四
龍勃羅梭:提出天生犯罪人概念。
丘吉爾,蕭伯納這些自由主義知識分子都在為優(yōu)生學(xué)搖旗吶喊。美國直到1942年才宣告絕育法違憲。
羅斯福:“犯罪分子應(yīng)該被絕育,禁止低能人留下后代。。。進一步讓優(yōu)等人種去繁殖生育”。
希特勒《我的奮斗》確定猶太人于斯拉夫人是“劣等民族”。。?!盁o情打擊一切民族的毒害者猶太人?!?/span>

圓圈正義·篇七
嚴復(fù)為著名翻譯家,譯有《論自由》,《天演論》。他相信庸俗進化論,信奉弱肉強食,適者生存的社會達爾文主義,因此也崇拜強權(quán),為袁世凱復(fù)辟竭力吶喊。

圓圈正義·篇八
保守主義大師史蒂芬:任何法律制度都注定存在缺陷?!叭藗兊挠薮?,軟弱和無知,在所有人類制度中都留有深深烙印。”作為法律源頭的道德是對法律權(quán)威的必要限制。
斯蒂芬:任何情況下,立法都要適應(yīng)一國當(dāng)時的道德水準。公正的法律懲罰必須取得在道德上的占壓倒性的優(yōu)勢的支持。

何為榜樣·篇三
佚名“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

何為榜樣·篇四
“虛榮,無疑是我最愛的罪”——《魔鬼代言人》

何為榜樣·篇五
馬丁·路德·金:人們應(yīng)當(dāng)銘記在心的是,希特勒在德國所作所為盡都“合法”,而匈牙利自由戰(zhàn)士的行為全是“非法”,在希特勒統(tǒng)治下的德國,幫助和安慰猶太人是不合法的。
托馬斯·阿奎那:不公正的法律是人制定的,但與永恒的自然相違背。任何貶低人性尊嚴的法律都是不公正的。

何為榜樣·篇六
羅翔的好友兼同事對當(dāng)時大學(xué)教師出現(xiàn)負面報道的評價(節(jié)選):對任何國家來說,教師都是重要的職業(yè)。如果一個人的靈魂真有什么可貴的地方,那必須包含他對自己身份,能力,職責(zé)的清醒認識。然而,有時候我會很懷疑我大學(xué)時代遇到過的一些老師,他們到底是些什么人。。。。雖然各自面目不同,他們里面的一些人卻都有一種未經(jīng)反省或者拒絕反省的自戀。那是入戲很深、真真假假的一幫人——他們借著名校的光環(huán),充當(dāng)“精神資本家”,給年輕人和社會公眾放債,拿著實際的好處,剝削欺凌他人的時候面不改色。
馬丁·路德·金:我們每個人都在建造圣殿。但無論你是誰,你的生命中都會有一場內(nèi)心的斗爭,每當(dāng)你想行善,就會有一種力量牽扯著你,讓你作惡。
柏拉圖:人性好比一輛兩匹馬拉的車,每匹馬都朝著不同的方向奔跑。所以我們需要光明的牽引,行在光中,在陽光的照耀下,讓人性的黑暗無處躲藏。
羅翔的外公:你當(dāng)自卑視己,切勿狂妄自大。

道德的打開方式·篇一
社會亂象,根源何在?《倫敦日報》就此議題向作家切斯特頓征稿,他回復(fù)只有兩個字“在我”。

道德的譴責(zé)方式·篇二
綈索救父:雖欲改過自新,其路莫由也。
黑格爾:刑法被包含著犯人自己的法,所以處罰他,正因他是理性的存在。

道德的譴責(zé)方式·篇三
伯爾曼:當(dāng)今我們的法律已成為無本之木,人們不再認為法律是以普遍實在為基礎(chǔ),西方社會正在經(jīng)歷迷失自我的危險,不再相信他的過去和未來,民族主義的法律史學(xué)理論無法解釋西方各法律制度在過去所發(fā)生的根本變化,也無法昭示其目前的發(fā)展防線。因此,我們必須從整個法律傳統(tǒng)的源頭開始,盡可能深入最廣闊的背景,追溯他走入當(dāng)前困境的軌跡。
普羅泰格拉“人是萬物尺度”。(人本主義下,個體價值被推到極限的體現(xiàn))
蕭乾在很不解法院允許律師為戰(zhàn)犯辯護,直到自己被打成右派才恍然大悟。

身負權(quán)力,各自珍重·篇一
魯迅:強者憤怒,抽刃向更強者;怯者憤怒,卻抽刃向更弱者。

身負權(quán)力,各自珍重·篇二
英國首相威廉·皮特:“不被限制的權(quán)力傾向于腐化那些擁有它之人的靈魂?!?/span>
阿克頓勛爵:“權(quán)力導(dǎo)致腐敗,絕對權(quán)力導(dǎo)致絕對腐敗。”

身負權(quán)力,各自珍重·篇三
佚名“凡動刀者必死于刀下”

身負權(quán)力,各自珍重·篇五
張湯指控顏異“不入言而腹誹”。
孔子給少正卯羅織了五大罪名:心達而險,行辟而堅,言偽而辯,記丑而博,順非而澤。
《詩經(jīng)》:憂心悄悄,慍于群小。
帕斯卡爾:“人是一根能思考的葦草。。。思想,人的全部尊嚴在于思想?!?/span>
馬克思:你們?yōu)槭裁匆筮@世界上最豐富的東西——精神只能有一種存在形式呢?
密爾在《論自由》:不是單單為著或者主要為著形成偉大的思想家才需要思想自由。相反為著使一般人都能獲致他們所能達到的精神體量,思想自由是同樣或者更加必不可少。在精神奴役的一般氣氛中,曾經(jīng)有過而且也會再有偉大的思想家??墒窃谀欠N氣氛中,從來沒有而且永不會有一種智力活躍的人民。

法律人的理智和多數(shù)人的情感·篇二
晏子:“刑殺不辜,謂之賊,是國之大忌”即不知者無罪的觀念。
古羅馬法諺:“任何人不能以不知法而免責(zé)”。
美國大法官霍姆斯“不知法不免責(zé)是為了維護公共政策,因此可以犧牲個人利益。雖然有些犯罪人的確不知道自己觸犯法律,但如果允許這種免責(zé)理由,那將鼓勵人們對法律的漠視,而不是對法律的尊重和堅守”

法律人的理智和多數(shù)人的情感·篇五
慎子“事斷于法,國之大道也”
韓非“俠以武犯禁”
陳勝“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西諺有云:“地獄之路搭建了人類構(gòu)建天堂的磚瓦,永遠不要期待在世俗社會出現(xiàn)絕對的正義?!?/span>

法律人的理智和多數(shù)人的情感·篇六
愛因斯坦:終將能夠毀滅人類文明的,是我們內(nèi)心的邪惡力量。
加爾文:人心隱藏著整個世界的敗壞。
布魯斯·雪萊:在時間的過程中,正是人類的本性將真善美的事物轉(zhuǎn)為弊端,所以正是人類本性中的瑕疵受到了審判。

法律人的理智和多數(shù)人的情感·篇八
切斯特頓:性濫交不是高估而是降低了性的價值,這個抱怨顯示的不是對性的極端敏感,而是異乎尋常的不敏感。

法律人的理智和多數(shù)人的情感·篇九
前埃塞俄比亞皇帝海爾塞拉西:縱觀人類歷史,有能力行動卻袖手旁觀,知情者卻無動于衷,正義之聲最迫切需要時保持沉默,于是邪惡方能伺機橫行。

生命的尊嚴·篇一
霍金:人性本身的邪惡會借助人工智能毀滅人類。他認為人類面臨的最大威脅是我們自身的弱點,即貪婪和愚蠢。不幸的是,無論時代如何進步,人性的這種弱點從未減少。
愛因斯坦:不受良知約束的科技將毀滅人類。愛因斯坦甚至預(yù)言。人類將在2060年最終毀滅。
帕斯卡爾:我們一切的不幸的理由在于我們?nèi)祟惔嗳醯囊哪欠N狀況的天然不幸,它是如此可悲,以至于當(dāng)我們仔細的想到它時,竟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安慰我們。
帕斯卡爾:“正因如此,人們才會那么喜歡熱鬧和紛擾,孤獨的樂趣是一樁不可理解的事情?!?/span>

生命的尊嚴·篇二
康德:“啟蒙運動,是人類從自己加給自己的監(jiān)護狀態(tài)下解放出來。監(jiān)護狀態(tài)就是沒有他人的引導(dǎo),人就沒有能力應(yīng)用他的理智——要敢于認識!要有勇氣使用你自己的理性——這就是啟蒙運動的口號。
費爾巴哈:一切觀念是人所創(chuàng)造的,因為人的有限和不足,所以人創(chuàng)造了無限和自由的概念。這些觀念是人類欲望和恐懼的產(chǎn)物,在本質(zhì)上是人類的自我欺騙。
尼采:“所存在的一切事物,無論其起源如何,都有那些擁有強力的人根據(jù)新的目的定期予以重新解釋”。
尼采所接受的真理是否定性的:“真理即脫離幻像”
尼采“看見痛苦就帶來愉悅,但是導(dǎo)致對方痛苦會帶來更大的愉悅。”
加繆“任何事情都無任何意義,如果我們不能肯定任何價值觀念,那么任何事情都能發(fā)生——既無對也無錯;謀殺即不對,也沒錯。我們可以撥旺焚尸爐里的火,也可以照顧麻風(fēng)病人,美德與邪惡,純屬偶然或幻想?!?/span>

生命的尊嚴·篇三
康德:道德不是教導(dǎo)我們怎樣才幸福,而是怎樣才能配得上我們的幸福。

生命的尊嚴·篇四
詹姆斯·斯蒂芬:在《自由,平等,博愛》中“我在讀盧梭《懺悔錄》時發(fā)現(xiàn),幾乎很少有文學(xué)作品能像他對人類表達的愛那樣讓人惡心?!?/span>

生命的尊嚴·篇五
特蕾莎修女:我們以為貧窮就是饑餓,衣不遮體和沒有房屋,然而最大的貧窮卻是不被需要,沒有愛和不被關(guān)心。

生命的尊嚴·篇六
英國哲學(xué)家伯林說:從邏輯來看,浪漫主義會以精神錯亂告終。
以賽亞·伯林:“領(lǐng)袖明天將發(fā)表什么言論,精神如何推定我們,我們?nèi)ネ畏?,我們將做什么,一切都無法預(yù)言。”

生命的尊嚴·篇七
穆勒:從長遠看,尊重個體自由會導(dǎo)向最大的人類的幸福。
穆勒:只要行為不妨礙人,法律就不得干涉。
穆勒:對于他自己,對于其身體和心靈,個人就是最高的主權(quán)者。
穆勒:自由原則不允許一個人有不要自由的自由,而允許一個人讓渡自己的自由,也不是真正的自由。
托爾維爾在《舊制度和大革命》中早已警告:“誰要求過大的獨立自由,誰就在尋求過大的奴役”。
康德:“道德本來就不教導(dǎo)我們?nèi)绾涡腋#墙虒?dǎo)我們?nèi)绾问棺约簾o愧于幸福?!?/span>
康德:“人是目的,因此不能作為手段對待”
古希臘哲學(xué)家艾比赫泰德:“我們登上并非我們所選的舞臺,演繹并非我們所選擇的劇本?!?/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