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碳價調查系列1——貴單位屬于何種類型?
快車通道:
ISO 14064-1系列匯總
汽車行業(yè)碳中和系列匯總
廣東汽車碳足跡系列匯總
汽車左B柱LCA系列匯總
汽車白車身LCA系列匯總
廢舊輪胎再生橡膠系列匯總
動力電池發(fā)展趨勢系列
磷酸鐵鋰專家交流匯總
磷酸鐵系列匯總
發(fā)達國家碳排放政策系列匯總
碳減排制度系列匯總
CCER制度系列匯總
CCER 項目減排效益測算系列匯總
碳匯造林項目方法學系列匯總
綠電專家交流匯總
接下來的時間,我們將為大家分享中國碳價調查系列的相關知識,大綱如下:
一、貴單位屬于何種類型?
二、貴單位目前是否被納入中國的碳排放權交易體系?
三、在貴單位的管理結構中,您擔任什么職位?
四、貴單位在中國的年能耗是多少?
五、您對未來幾年試點地區(qū)的最高與最低碳交易價格的預期是什么?
六、您預期發(fā)電行業(yè)過渡到全國交易體系將如何影響地方市場的價格?
七、您認為還有哪些行業(yè)將準備好加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體系?
八、您認為哪一種是最好的配額分配方法?
九、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體系設定的基準線是否足以鼓勵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十、您認為基準線應多久更新一次?
十一、您預計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體系將在什么時間啟動排放配額拍賣?
十二、您認為《企業(yè)溫室氣體排放報告核查指南(試行)》是否滿足交易體系的需求?
十三、您認為何種措施能夠最為有效地確保溫室氣體排放數(shù)據(jù)的真實可靠性?
十四、?您認為公布碳排放數(shù)據(jù)何時可能成為強制規(guī)定?
十五、您認為需要公布何種數(shù)據(jù)以增強市場的透明程度?
十六、您認為何種懲罰/激勵機制能夠確保高比率的履約?
十七、您認為非排放行業(yè)何時能夠參與全國碳市場?
十八、在全國碳市場啟動初期,您認為何種碳金融產品最適合被引入市場?
十九、除了 CCER 以外,您預計還將會有哪些碳抵消信用產品可被用于全國碳市場?
二十、您預計在碳抵消信用的使用方面會有何種限制?
二十一、您認為您是否能夠熟練操作全國碳市場的注冊登記系統(tǒng)?
二十二、您偏向在何時交易(出售或購買)配額?
二十三、您認為當前全國碳市場的碳價是否符合您的預期?
二十四、您對未來全國碳市場的碳價預期為何?
二十五、您預計中國是否將規(guī)定絕對排放目標?
二十六、您認為貴單位在參與碳排放權交易體系的各方面準備是否充分?
二十七、貴單位是否有指派專人崗位或成立專門團隊來負責碳排放交易相關工作?
二十八、貴單位是否參加過有關碳交易的培訓?
二十九、貴單位是否制定了參與中國碳排放權交易體系的履約策略?
三十、貴單位是否設定了減排目標?
三十一、貴單位是否在子公司之間進行了內部配額分配?
三十二、您預計中國的碳排放權交易體系是否會影響投資決策?
三十三、?您預期電力市場改革將于何時允許碳價從發(fā)電企業(yè)傳導到終端用戶?
三十四、?您預期中國碳排放將于何時達到峰值?
三十五、中國的碳中和目標是否會影響貴單位的碳排放管理策略?
三十六、您對歐盟擬推出的碳邊境調節(jié)機制有哪種程度的了解?
三十七、您預計碳邊界調整機制是否將影響您所在企業(yè)對歐洲的出口?
今天分享第一部分:貴單位屬于何種類型?
問卷共收集到了 417 份符合條件的反饋。與 2020 年(567 人)、2019 年(389 人)、 2018 年(317 人)、 2017 年(260 人)、 2015 年(304 人)和 2013 年(86 人)的調查相比,2021年的受訪者人數(shù)位居第二。本調查收集到了具有代表性的行業(yè)從業(yè)員的意見,廣泛征集了來自中國碳市場專家群體、咨詢機構和學術專家顧問的大量反饋。因此,本調查是對中國碳市場各參與方的觀點和預期的合理 體現(xiàn)。除非另有說明,本調查中的百分比是指對某一具體問題提供了答案的受訪者,選擇“不知道” 的受訪者不包括在內。
問題:貴單位屬于何種類型?
在 417 名受訪者中,76%來自控排企業(yè),其中 49%來自已被地方碳市場或全國碳市場納入的企業(yè)。在控排企業(yè)中,發(fā)電行業(yè)占比最高(受訪者比例為 33%),其次是建筑材料(包括水泥)(20%)、鋼鐵(7%)、化工(6%)和有色金屬(5%)行業(yè)。10%的受訪者來自碳市場相關服務提供商,包括咨詢服務、核查服務、碳抵消項目開發(fā)和碳交易服務等,3%的受訪者來自研究機構。其他受訪者則來自學術界、金融業(yè)和地方政府。

16%的受訪者所在機構來自北京。32%的受訪者來自碳市場試點地區(qū),67%來自非試點地區(qū),只有兩名受訪者來自中國大陸地區(qū)以外的機構,占比 0.5%。來自北京的反饋率相對較高,一方面反映了決策者、咨詢企業(yè)和專家群體多集中在首都,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項目合作伙伴在北京擁有更強的人脈網(wǎng)絡。除北京之外,受訪者還多集中在山東 (8%)和湖北(7%)。隨著調查的逐年開展,受訪者的地理分布面也越來越廣,這也反映出全國各地參與碳市場的程度越來越高。
中國碳價調查系列的第一部分的內容就分享到這里,明天和大家分享第二部分的內容:貴單位目前是否被納入中國的碳排放權交易體系
免費服務:
(在公眾號發(fā)送以下關鍵字可以查看相關系列的內容)
國際碳市場,中國碳市場,碳中和,碳交易,碳資產,碳計量,碳排放,林業(yè)碳匯,綠色金融,綠色金融案例,ESG,CCER,CCUS,電池回收,鋰電池,電力碳中和,電價政策,抽水蓄能,汽車碳中和,碳匯造林方法學,磷酸鐵鋰專家交流,磷酸鐵,林業(yè)碳匯專家交流,鋼鐵碳中和,氫能,ISO14064-1,綠電專家交流,廣東汽車碳足跡,汽車左B柱LCA,汽車白車身LCA,碳減排制度,CCER制度,水泥碳中和,玻璃碳中和,化工碳中和,廢舊輪胎再生橡膠LCA,發(fā)達國家碳排放政策,動力電池發(fā)展趨勢,可持續(xù)發(fā)展案例,可持續(xù)發(fā)展調研,商業(yè)建筑碳中和,智慧園區(qū),智慧建筑,智慧交通,數(shù)據(jù)中心,華為零碳智慧園區(qū),中國乘用車雙積分,低碳供應鏈
?
付費服務:
1、個人和企業(yè)層面的碳排放管理、碳資產管理培訓
2、上市企業(yè)組織層面碳盤查、產品層面碳足跡、碳中和規(guī)劃、碳配額資產托管、國內外碳信用申請和交易(CCER、林業(yè)碳匯、VCS、GS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