薹草屬(Carex)隱匿薹草組(sect.Infossae),發(fā)表后記 (2012-03-09 12:07:03)
?薹草屬(Carex)隱匿薹草組(sect.Infossae),發(fā)表后記???????????????????????????????????????????????????????????蘇宋旺 ?2012年3月9日 ??????????隱匿薹草組sect. Infossae 發(fā)表于"安徽省薹草屬(Carex Linn.)植物增補"一文中(見<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2009年36卷4期)。該新組的發(fā)表是應對<中國植物志)12卷<薹草亞科>(2000年)指狀薹草組(sect.Digitatae)中的隱匿薹草Carex infossa C.P.Wang 及其變種顯穗薹草var.extensa S.W.Su。2010年<中國植物志>英文版23卷<莎草科>出版,隱匿薹草和其變種顯穗薹草,以及新增的矮稈薹草Carex minuticulmis S.W.Su et S.M.Xu 也均放在薹草屬指狀薹草組內(nèi)。????隱匿薹草C.infossa C.P.Wang 是王正平先生發(fā)表的"南京及其鄰近地區(qū)的薹草"(<南京大學學報>1962年4期)一文中的新種之一。模式標本采自安徽滁州瑯玡山,(后發(fā)現(xiàn)合肥,石臺牯牛降也有),分布江蘇。王正平先生在其文章中將隱匿薹草放在毛薹草組sect.Occulsae。經(jīng)查閱有關文獻,毛薹草組的特征除果胞密被短硬毛外,其稈和葉如Nelmes(1951)和Koyama T.(1955)所指出的,具有珍珠茅屬(Scleria)的性質(zhì),即其植物體通常無基生葉,葉一般生在多節(jié)稈的上部。隱匿薹草的基部雖無葉,僅有具短葉的鞘,但稈的珍珠茅屬(Scleria)的性質(zhì)不明顯,同時果胞具短柔毛而非短硬毛,如此等等,將它放在毛薹草組(Occlusae)似不妥當。<p ???<中國植物志>(中文版)12卷<薹草亞科>于2000年出版,該書將隱匿薹草及其變種顯穗薹草放在指狀薹草組(sect.Digitatae)內(nèi)。指狀薹草組的主要特征如該書183頁所述,"苞片佛焰苞狀,具長鞘,頂端之苞葉不明顯,通常呈剛毛狀或短葉狀"。同時該組其花柱基宿存。經(jīng)觀察,隱匿薹草的苞片明顯為葉狀,長于或等長于花序,具短鞘,花柱基部增厚,直立,脫落性,從而小堅果頂部呈凹陷狀。這些顯然與指狀薹草組的特征是不相符的。???顯穗薹草var.extensa 是隱匿薹草的一個變種,1982年在安徽祁門查灣采到的,于1996年發(fā)表在<安徽大學學報>20卷3期上。該變種與原變種隱匿薹草的主要區(qū)別在于,頂生雄小穗不是隱匿在最上一個雌小穗之下,而是有明顯伸出的花序梗,通常超出其下的雌小穗。它的苞片和隱匿薹草一樣,苞鞘短,苞片長葉狀,因此它也不能放在指狀薹草組。???矮稈薹草C.minuticulmis 是1979年在安徽太湖縣采到的,1988年發(fā)表在<植物研究>3期上。發(fā)表時是將它放在指狀薹草組。<安徽植物志>5卷(1992年)收錄。<中國植物志>12卷未收入,但2010年<中國植物志>英文版23卷<莎草科>又將其收入到薹草屬指狀薹草組內(nèi)(在中文版上估計該種是遺漏掉了)。這個種植株矮小,稈極低矮,絲狀,隱藏在葉叢中。苞片具短鞘,苞葉短葉狀,其雖極短但超出花序?;ㄖ吭龊?,脫落性,從而小堅果頂部和隱匿薹草一樣呈凹陷狀。為此,2009年將它與隱匿薹草等一起組成了隱匿薹草組予以發(fā)表。<中國植物志>英文版23卷《莎草科》(2010年)將它放在薹草屬指狀薹草組也是不確當?shù)摹??2009年發(fā)表的隱匿薹草組的系統(tǒng)位置是在根穗薹草組(sect.Radicales)和指狀薹草組之間,它和根穗薹草組的區(qū)別是小穗單性,和指狀薹草組的區(qū)別是苞片具葉,長于花序,具短鞘,花柱基部增厚脫落性,小堅果頂部凹陷等。???《中國植物志》英文版23卷《莎草科》中薹草屬屬下的組有十多個更改了組的拉丁名稱,指狀薹草組由sect.Digitatae改為sect.Clandestinae,個別組小有調(diào)整,全屬增加了十多個種,一個新組合恢復原名稱,余與中文版無大變化。英文版<莎草科>的作者除原<中國植物志>中文版12卷<薹草亞科>的作者外,還有8位國外專家參與。薹草屬指狀薹草組有Tetsuo Koyama和Gordon C.Tucker參加編寫。至于隱匿薹草及其變種顯穗薹草,和矮稈薹草仍然放在指狀薹草組的問題,我相信這兩位國外專家可能未查閱這個組的有關標本,否則不會使這一明顯存在問題的種依然存留在這個組內(nèi)。Tetsuo Koyama 1978年編寫了<臺灣植物志莎草科>,其中薹草屬有一個種,初島氏柱薹Carex rhynchachaenium C.B.Clarke,<中國植物志>中文版12卷<薹草亞科>146頁將這個種組合到截鱗薹草下作為一個亞種。英文版上初島氏柱薹從中文版截鱗薹草的一個亞種又恢復了原種名。指狀薹草組中仔細研究可能還存在一些問題,何時能修訂只有等待。??植物分類學的工作,多少年來有一部分的工作是在分與合之中,今天你分了明天他又合了,或者你今天合了明天又被分了,大家都想找到一個接近自然系統(tǒng)的組合。但是分與合一定要有相當充分的的理由,如未經(jīng)仔細研究考證就不要輕易把其它種歸并或給其它定名人給加上括號,那樣處理對分類工作不僅無利反更增加了混亂。當今一些新技術應用于分類系統(tǒng)的探索已取得相當?shù)某删?,然而形態(tài)學仍是至關重要的,不可捨棄的,許多事實也得到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