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鐵終點站集錦(1)
在北京地鐵大約700公里的線路圖中,一共有24條線路,今天咖啡將帶您一起來了解北京地鐵末梢終點站!

1號線:古城&四惠東
古城:在北京地鐵剛剛規(guī)劃建設時,古城站被命名為古城路站,后改名為古城站

古城路位于石景山區(qū)中部,南起石景山路,北接楊莊大街,因該路西鄰原古城村(今名老古城)得名。在明代萬歷年間(1590年)《宛署雜記》中,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古城村”這一地名,距今已有500多年
四惠東:四惠東站原是復八線的終點站,在2000年1號線與復八線貫通之時,四惠東站就變成了一號線的終點站

四惠東站,因位于四惠站東面得名
車站南側便是通惠河。通惠河位于京城的東部,是元代挖建的漕運河道。由郭守敬主持修建。自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開工,到至元三十年(1293年)完工,元世祖將此河命名為“通惠河”。通惠河開挖后,行船漕運可以到達積水潭,因此積水潭,包括現(xiàn)今的什剎海、后海一帶,成為大運河的終點,商船百船聚泊,千帆竟泊,熱鬧繁華。在元朝中后期,每年最高有二三百萬石糧食從南方經(jīng)通惠河運到大都。這條河道在明朝和清朝一直得到維護,一直沿用到20世紀

八通線:四惠&花莊
四惠:?“四惠”是北京地區(qū)最年輕的地名之一,只有近十年的歷史。確切地說,“四惠”所處的位置叫鵝溝村。1999年修建東四環(huán)路時,在鵝溝村西側,也就是東四環(huán)路與通惠河交匯處的北側修建了一座大型立交橋,并取“四環(huán)路”的“四”字和“通惠河”的“惠”字,得名“四惠橋”,兼有“惠及四方”的意思,地鐵站也因此得名

花莊:規(guī)劃時叫做施莊,后改名花莊,位于北京環(huán)球影城北面,臨近花莊村因“花”姓得名
花莊站位于通州區(qū)中部偏西,東六環(huán)路西側,與八通線換乘站。車站緊鄰梨園鎮(zhèn)花莊村。據(jù)《北京市通縣地名志》載:花莊“在蕭太后河北側,張(家灣)鳳(河營)公路之西。東與張家灣鎮(zhèn)周莊相鄰,聚落呈矩形,東西主街一條與張鳳公路相通。清代已成村?;ㄐ帐字链说囟ň咏ù?,因姓而名花家村,1936年前后簡稱今名。”

2號線:只要京鐵愿意,2號線哪里都是終點站(西直門&積水潭)
西直門:?西直門元稱和義門,位于內(nèi)城西垣北側。明永樂十七年(1419年)修繕后改名為“西直門”。明正統(tǒng)四年(1439年),西直門增建甕城、箭樓、閘樓,均采用山東臨清燒制的特大城磚。城樓寬32米,進深15.6米,為3層飛檐歇山式建筑,柱、門、窗皆為朱紅色,檐下的梁枋上飾以藍、綠兩色圖案,頂部為綠色琉璃瓦,飾有望獸及脊獸。樓連臺高32.75米,城樓開間雖與東直門相同,但其尺度略大于東直門。西直門甕城呈正方形,南墻開有券頂閘樓門,門上建閘樓,城內(nèi)建有關帝廟座。除正陽門外,西直門在內(nèi)城其他幾座城門中,建筑規(guī)模較大。在門樓臺下部正中與城垣墻身垂直方向,辟有券頂式城門洞,因沿襲和義門之制,較內(nèi)城其他門洞低。裝有向內(nèi)開啟的城門一合,用福山壽海5面包錠鐵釘固定。城門正前方為一重檐歇山頂箭樓,西、南、北3側共有箭窗82孔。箭樓西側面闊7間,內(nèi)側廡座面闊5間,通高30米,俯視呈“凸”型。甕城連接城樓與箭樓,為東西62米、南北68米的方形。西北角設有甕城廟。在甕城南墻辟有一甕城門。與城門方向成曲尺型,以利屏蔽城門。上方有一座單檐硬山譙樓有兩層12個窗,有稱甕城門樓。城外護城河木橋改為石橋,拆除西直門城樓引起了社會上很大的轟動

當然這里還有京張鐵路的北京北站!
積水潭:因什剎海舊稱積水潭而得名
元末明初,隨著積水潭上游村莊增加人口增多,大量開墾土地,水土流失導致河道淤塞;明代建的皇城將流經(jīng)元代皇城東墻外的運河圈入,以保證皇家用水,水路被切斷。從此,作為京杭大運河的北端點的積水潭也與京杭大運河失去了關系。從此,由大運河運來的物資,一般到通州后改用馬車經(jīng)朝陽門進城。失去漕運功能后,由于鐘鼓樓就在附近,積水潭附近仍是人口密集區(qū),保持著前朝的繁華。明代漕運廢棄,積水潭逐漸內(nèi)縮,并形成幾個彼此相連的小湖,除沿用積水潭、海子外,因沿湖建有十座古剎,“十”與“什”同音,所以也稱什剎海。也有人認為明代萬歷年間,陜僧三藏于今天的后海西岸建十剎海廟,于是后海遂得“十剎海”之名,也稱作什剎海、十岔海、石閘海。從明清至今多稱什剎海,而積水潭卻成為舊稱。從狹義上說,今天依然被稱為積水潭的地方,是積水潭醫(yī)院內(nèi)的湖泊,是因元代的積水潭內(nèi)縮后而分離出來的,并一直保留著“積水潭”之名。舊時積水潭的潭字作一聲,現(xiàn)多為老北京人使用.隨著地鐵報站名為潭(二聲)
3號線(未開通):田村&曹各莊北

3號線是北京地鐵中一個難產(chǎn)的嬰兒,看上面的規(guī)劃方案,3號線是不是很像4號線的樣子?它就是4號線的雛形,3號線在被4號線搶占了西直門預留站臺之后,又被其他越來越多重要的線路分割、合并、被迫改線,最終定為:田村—曹各莊北,預計2021年中開通一期工程(請以實際時間為準)
曹各莊北:因為在曹各莊北面得名?(不詳)
田村:6號線,3號線與30號線的換乘站,因旁邊有個田村山得名?(不詳)

4號線&大興線:天宮院&北安河橋
天宮院:關于“天宮院”這個名字有兩個來歷都與金朝皇帝金章宗有關。傳聞800多年前,金章宗帶人到京南狩獵場打獵,來到一個叫史家莊的村子,便叫來太監(jiān)詢問地名。太監(jiān)心想,“史”字與“屎”同音,怕觸犯了天子,便隨口報出了天宮院的名字。
皇上走后不久,天宮院的村民就集資請風水先生來看此地風水。風水先生一算這名字一改,將來這村里頭的子孫就勢必要出大富大貴之人了。風水先生還算出要想保佑后代一切順利,還必修要三座廟宇才能保住天宮院的風水。天宮院來財從北口進。
所以在村北口修建一座財神廟,在村南口修建一座菩薩廟,以保障全村人平安。因為鬼走西門,所以要在西邊建立五帝廟以鎮(zhèn)壓邪祟,三廟建好后日后龍就自然而然的走東門,村民走正道,這樣一來,全村人民就能夠得到最大的福祉。今天這些寺廟可能都早已不在,但是天宮院的故事卻一直流傳了下來。據(jù)史料記載,金章宗完顏璟(1168年8月31日-1208年12月29日),女真名麻達葛,是金朝第6位皇帝,在位20年。他是金世宗完顏雍的嫡孫,據(jù)說為金朝文化水平最高者,他在位時,將文化發(fā)展推到了金代的最高峰
安河橋北:此車站因地處于“安河橋”以北而得名。清雍正二年(1724年),在安和橋西北側設立圓明園護軍八旗正黃旗和正紅旗營房,其駐軍的主要使命就是保衛(wèi)圓明園、清漪園(今頤和園)以及皇室的安全。那時,交通不便,皇家還在河道旁建設一座糧倉,稱豐益?zhèn)}。此項儲備,主要是圓明園護軍八旗的軍糧。當時,圓明園皇家八旗有兵丁八萬余人,年需俸米六萬六千三百余石,這些軍糧都是要通過設在安和橋頭的漕運碼頭運往豐益?zhèn)}的。
為出行方便,在臨近的長河上架設一座木橋稱“安和橋”,取自“安瀾平和”之意。乾隆年間改建為石拱橋,俗稱羅鍋橋,并諧音為“安河橋”。因為此處有控水閘,距頤和園北宮門0.5公里。在正常水情下向甕山泊(今頤和園昆明湖)輸水;在山洪暴發(fā)時,則向清河排洪。元代是京杭大運河通惠河的上游水源。夏季山洪下來匯流于此,加上河水涌入,容易發(fā)生險情。早在清嘉慶年間,此處就設有水文觀測值房,派官兵晝夜監(jiān)控水情。至今,北京市水務局在此也設有水文觀測機構,夏季隨時測量河水水位,預防水災?!鞍埠印奔础鞍捕ê铀罏奈棵瘛?。
1963年遭受暴雨襲擊,山洪將原安和橋石拱橋摧毀,后改建為鋼筋混凝土橋。古橋石拱的題額“安和橋”石刻,被鑲嵌在橋旁的一戶民宅的墻壁上,原來的石質(zhì)橋墩被堆在橋畔。1965年修建京密引水渠,大體沿襲元代京杭大運河白浮泉至甕山泊的故道,在青龍橋以北約0.5公里處架設新安河橋,橋基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橋上的護欄板和望柱都是白色大理石,橋?qū)捈s25米,長約60米,水面碧波蕩漾,沿岸綠柳成蔭,新橋與古橋相距約200米,遙遙相望,景色宜人。
早年,安和橋附近有三座石剎,即興隆寺、三官廟和三圣庵。興隆寺供奉關老爺和龍王爺,三官廟供奉天官、地官和水官,三圣廟供奉劉備、關公和張飛。三官廟內(nèi)有一清乾隆年間立的石碑,銘文稱該廟“左繞長河,右列金山”,是塊風水寶地。如今,除興隆寺建筑尚存外,其余兩座古剎已經(jīng)消失…
——————————————————————————
未完待續(xù)
by:來路不明的咖啡
地名信息來源于網(wǎng)絡,并非本人原創(chuàng)
如果您喜歡的話,請給我一個贊,您的支持就是咖啡更新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