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映|紀錄中的真實,比戲劇還戲劇


“真實的生活比戲劇還戲劇”
“人與動物之間的信任是一種相互的認知”
“把人置于山水之間,尋求人與自然的共存之道”
7月4日,2023海絲國際紀錄片大會“海絲十年”紀實影像精品展映進入第三天,八部影片用真真切切的鏡頭定格住鄉(xiāng)村振興、煙火人間、人與自然的故事,展開現實與情感織起的密網,傳遞真實的世界。

戲劇出自現實
紀錄片的本質是傳遞真實,力求還原每一個真實的自然。而真實總是狀況突發(fā)的,尤其當主人公變成無法溝通的野象時,一切假設都變得無可奈何。
“我們發(fā)現很多搜集到、整理到的真實過程,本身已經比戲劇還要戲劇,所以我們決定把它一一呈現到熒幕面前,讓大家去感受到這群象和這群人,這一段非常特殊、危險又溫馨的一個旅程?!?br>
《與象同行》導演陳熠之坦言道,起初曾試圖追求影片戲劇化的呈現,以此體現人與動物之間的沖突矛盾,結果發(fā)現拍攝時每一瞬間都是戲。
從海量素材中,陳導演梳理出一條清晰脈絡,展現了短鼻家族一路北上尋找新棲生之地的故事。短鼻“旅游觀光團”,始終帶著期盼,一路打量陌生和神奇的世界,可最后才恍然大悟,人類的村莊始終不是他們真正的家園。
與象同行,以友同歸
如何實現人與動物的和諧共處,是一個值得深思與探索的大課題。在《與象同行》中,我們可以感知到人與象之間情感的微妙變化、若即若離的一脈溫情,但這種溫情并不是天然就有的。
影片最初,象群不食用人類投喂的玉米,甚至帶有明顯攻擊行為。經過一年多的同行,警惕的象群逐步放下心中的防備,展現側躺的睡姿,甚至南下時愿意走過人類建設的通行大橋。
就如同影片中日夜監(jiān)測象群的工作人員所說:“大象過江的保證是要對人類有足夠的信任?!?/strong>而變化的發(fā)生,正是因為象群在一路上感受到人類的善意,才會與人類達成一種默契,知曉人類是在保護它。我們以人的角度去思考、觀察大象,大象又何嘗不是在觀察人類呢?
陳導在采訪中說道:“人象之間的信任是一種相互的認知?!?/strong>無論是亞洲象還是人類,只有把彼此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不居以上位者的姿態(tài),才能逐步建立信任、和諧相處。


獨屬東方的自然觀
“您認為東方與西方對于自然的理解有什么不同嗎?”
《與象同行》中,人是一個重要配角,而西方自然類紀錄片大多看不見人的身影,只有那無邊無際的自然景觀——這是不是源于影片創(chuàng)作者采取了不同的世界觀呢?觀眾的提問,打開了陳導的話匣子。
“其實我覺得東方人對于自然的想象,或者說對自然的經驗,其實是把人放在山水之間去體會的?!?br>
陳導直言道,東方文明自古以來就是與自然相聯系的,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而西方則視人是一個主體,人去探索、去征服荒野——自然與人類是被割裂的個體。

在影片中,人類完成了一個原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引導象群借道元江大橋渡河,確保它們安全回家。這不僅僅是為短鼻家族遷移旅程的一次保駕護航,更是一場人類和大象和諧共存方式的探索之路。

影片簡介
1《大歌》一曲侗族大歌,兩條敘事線,從村干部祝顯興的視角講述黃崗村如何保護傳統(tǒng)村寨建筑、發(fā)展旅游產業(yè);非物質文化遺產侗族大歌傳承人吳成龍的故事,則反映出了文化傳承堅守的不易與艱辛。
2《孩子,你好嗎?》四篇系列影片,記錄不同家庭關系和孩子教育模式,帶領觀眾自北向南感受馬來西亞背景下的多元教育,啟發(fā)更多人思考愛與快樂。
3《柴米油鹽之上》兩屆奧斯卡獎獲得者、英國導演柯文思用國際視角記錄鏡頭下平凡中國人的故事。來自不同行業(yè)的四組主人公,如何通過自身努力擺脫貧困的故事。

4《早餐中國》“只需早起,你就能找到故鄉(xiāng)?!敝袊藢τ谠绮偷膱?zhí)念是難以想象的,而家門口的早餐也總是結著鄉(xiāng)愁。一道傳統(tǒng)的早餐,一群忘我的食客,隱藏的是普通中國人的生活畫卷。

5《游戲星球:沙漠治理》“電子游戲”與“沙漠治理”,兩個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事物,竟能用紀錄片結合在一起!通過“兩個宇宙的碰撞”和“一場偉大的實驗”,影片以多維度、趣味性地方式科普沙漠治理。

6《尋找非洲創(chuàng)業(yè)英雄》三位非洲本土創(chuàng)業(yè)者不懼他人眼光,敢于挑戰(zhàn)別人認為不可能改變的事,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道路,克服創(chuàng)業(yè)之路上的困難、挑戰(zhàn)與挫折。

7
《落地生根》
與世隔絕的沙瓦村,美景環(huán)繞、民風淳樸。世世代代生活在這的百姓,卻渴望著一條通向外部世界的公路。影片以沙瓦村民們的故事為主線,講述著這個古老村莊在精準扶貧大背景下“一步跨越千年”的脫貧攻堅歷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