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學(xué)詞典】普那路亞婚

普那路亞婚(punalua)
又叫“亞血緣婚”、“普那路亞家庭”、“亞血緣家庭”,屬于族外群婚,是族外婚的典型形式和最高形式。從兩性關(guān)系中排除了姊妹兄弟、最初排除同胞,以后逐步排除血緣較遠的兄弟姊妹。只能在排除了兄弟姊妹的范圍內(nèi)相互共夫共妻。具體地講,男子只能以另一個氏族的女子為妻,女子也只能以另一個氏族的男子為夫;在可通婚的范圍內(nèi),男子仍可以把任何女子作為自己的妻子;反之,女子也可以把任何男子作為自己的丈夫。事實上,在共夫共妻的情況下,一個男子在許多妻子中可能有一個主妻,一個女子在許多丈夫中可能有一個主夫。主夫主妻維持著較為經(jīng)常、持久的婚姻關(guān)系。在這種群婚制下,丈夫不再互稱兄弟,妻子也不再互稱姐妹,丈夫與丈夫之間,妻子與妻子之間互稱普那路亞,即親密的伙伴,親愛的朋友的意思。
美國人類學(xué)家民族學(xué)家摩爾根(Lewis Henry Morgan)首次在易洛魁人的婚姻和親屬中發(fā)現(xiàn)這種婚姻方式,后來在夏威夷群島找到了這種婚姻的現(xiàn)實形態(tài)。摩爾根認為,在實行普那路亞婚的部落里,“每一個家族都是一半在氏族之內(nèi),一半在氏族之外,因為丈夫和妻子必須屬于不同的氏族”。在中國,有建國前納西族的阿注婚。配偶雙方互稱“阿注”或“主若主咪”。其中“若”為男,“咪”為女,“主”為繩子打的結(jié),象征一群男女連在一起的意思。納西人把阿注與同性朋友一樣的稱呼,或者把同性朋友當(dāng)做阿注一樣看待,一個女子可以同時或先后有幾個阿注,但他們并沒有因為性關(guān)系產(chǎn)生妒忌乃至仇恨,相反都視作朋友。此外還有部分少數(shù)民族實行的“公房制”,如彝族阿佃人的村寨里,有集體建造的兩座公房,一座叫做“阿木里若依德”,意為姑娘的睡處,一座叫做“楚里若依德”,意為小伙子的睡處。兄弟姊妹則按性別分開活動,女的在女公房,男的在男公房。白天在公房談古論今,交流生產(chǎn)技藝和娛樂;入夜,男青年則紛紛去村外的女公房活動,本村女青年則在公房內(nèi)接待外村男青年的拜訪。這也都是普那路亞婚的殘余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