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友吐槽“《哪吒》延期”行為,認為這是作弊!一文為哪吒正名

7月26日上映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如果按照原定的放映流程來說(1個月),那今天是不大可能繼續(xù)看到它的身影了。
然有趣的是,它依然頑強的吊掛在單日票房排行榜單的第二位置,以接近30%的票房占比,遠拋一切新老上映的電影,并同時予以好萊塢巨作《速度與激情》強有力的票房沖擊。

這是怎么回事?如果你們一直都有留意《哪吒》資訊的話,那想來也應當清楚這部動畫在月中的時候就已然對外宣稱“延期1個月下映”的決定了。

當然,這并非是《哪吒》獨創(chuàng)的放映手法,事實上在過去多年時間里,包括《戰(zhàn)狼2》《復聯(lián)4》《美人魚》等等影視大作,都均一采取過相類似的延期方式,突破了1個月的放映限制。
然而有趣的是,每每一部作品對外宣告如此作為的時候,網(wǎng)絡上就總會出現(xiàn)不絕如縷的吐槽聲音。
比方說前段時間《復聯(lián)4》和《蜘蛛俠2》先后決定重映的時候,網(wǎng)友就曾予以此等說辭:
“又來騙錢了”,“炒冷飯”,“索尼想錢想瘋了”。

而事情到來《哪吒》身上也同樣如此:
“不如延期兩年吧,票房絕對超戰(zhàn)狼2,還帶這么玩,為了撈金,不要臉了”。

字里行間,流露出了赤裸裸的諷刺,饒有一種馬克思在描述資本家在利潤面前的瘋狂舉止一般---踐踏人間一切法律。

但問題來了,《哪吒》延期下映的行為真有如此齷齪難堪嗎?
我的答案早在文章的標題就明示出來了:當然不是,這只是在正常不過的,能夠滿足市場“各方人群需求”的最佳方式罷了!
撈金并不可恥
首先我需要強調(diào)的是,《哪吒》延期下映確實是一種“為了撈取更多票房”的行為。
但很遺憾,并非所謂有的撈金行為都能為人們所不恥的。
低頭看看自己手上的智能手機,看看穿在身上的各種品牌服飾,以及每一家置辦在路邊的餐飲小吃店。作為商業(yè)市場上供給側的一方,有哪位商家是不帶著“撈金”目的去給消費者提供服務的呢?
泛泛而談的將“撈金”等價于“可恥”,這說白了就只是一種思維性懶惰,而這種經(jīng)由懶惰衍生出來的評判標準,往往就是造就“憤青”的關鍵所在。

那什么是可恥的呢?
這個問題我也曾琢磨了不少時間,最后得出的唯一答案就是“和消費者的核心消費預期相違背”。
具體來說,就是消費者在購買產(chǎn)品或服務的時候所帶有的核心預期,與他們在享用之時是否存在一致性。
比方說蘋果手機雖然很貴,但這都是明碼標價讓消費者自由選擇的。但對于某些售價相對便宜的國產(chǎn)品牌手機,網(wǎng)友卻會因為“內(nèi)存芯片用別的牌子”,“手機屏幕不符合宣傳介紹”,“拍攝月亮的效果存在P圖作弊”等等問題而吵得不可開交。

而落回到影視領域,知道為什么爛作都會遭到網(wǎng)友不絕如縷的吐槽嗎?
這其中的關鍵就在于,整場觀影體驗完完全全對不起消費者的預期,是對他們兩小時生命的白白浪費。
按照這個理論,我們回看《哪吒》的延期行為就不難得出理性的解答了:這壓根就不會對絕大多數(shù)觀眾在先前的核心消費預期造成任何一絲影響,畢竟我們購買的動機就在于“覺得它精彩無論”,“覺得它對得起票價”,僅此而已,何有欺騙一說呢?

留意我的用詞“絕大多數(shù)觀眾”,因為對于部分骨灰粉來說,他們或許已經(jīng)10刷《哪吒》了,那這樣的行為的核心預期或許就轉變成了“要想《哪吒》在一個月檔期中打破XXXX的票房數(shù)據(jù)”。
而很顯然,延期與他們的預期造成了矛盾。不過這有關系嗎?作為骨灰粉的他們并不會予以過多的責備,相反還會因此而樂此不疲呢。
好了,我們大致了解《哪吒》的延期行為并不可恥之后,接下來再來聊聊為什么我會說《哪吒》延期并非是單方面的訴求,而是市場各方成員的共同愿想。

《哪吒》的延期是市場各方的共同訴求
我們大致可以將院線市場劃分成三方:制作方,院線方,以及消費方。
制作方當屬餃子所在的動畫工作室以及一眾投資者,而院線方則是放映的電影院,消費方則是大眾影迷。
在這里我詢問大家一個問題:一樣產(chǎn)品或一項服務,它們之所以能夠營收獲利的關鍵是什么呢?
會是它們的存在嗎?只要它們被產(chǎn)出了,也只要它們能夠擺放到消費方能夠看到的位置之上,然后自然而然就能夠獲得充沛的營收獲利了?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只要看看最近鬧笑話的《上海堡壘》就能夠一清二楚了---
首映日曾一度超越《哪吒》的單日票房,排片率也足夠強勢,但讓人嘩然的是,一部單日營收接近億元的國產(chǎn)科幻大作,卻最后硬生生用了3天時間方才打破1億元的紀錄,并在隨后徹底的消失在了單日票房榜單之上(掉出了前10強)。

上述認知思維的誤區(qū)在于從“成本/供給側”去思考問題,將消費方視作為一個又一個標準化的零部件。較真來說,這其實就是一種“計劃經(jīng)濟”思維,但歷史告訴我們,這是完全不可行的。
因此思考市場上的問題,我們務必從“需求側”入手,也就是消費方需要什么類型和品質(zhì)的電影,制作方就按照此等需求去創(chuàng)作,院線方也按照需求的高低程度來進行不同類型片種的排片安排。
如何明確消費方的“需求強弱”?
院線方當然不可能在每一部電影排片之前,都對數(shù)以億計的民眾進行問卷調(diào)查。
這在操作上是完全不可行:一來如此統(tǒng)計工作將會耗散難以想象的資源,也需要難以估摸的時間。二來,消費方在電影上映之前也不可能知道影片的優(yōu)劣。
所以在一個成熟且完備的自由市場當中,真正有效且可行的用戶需求鑒別方法,當屬“鈔票”---商家只需要暫且厘定一個粗略的售價(或者排片率),然后吸引一部分觀眾前去觀看,只需要留意每天的票房變動,便能夠準確的做出接下來的排片安排。
好了,有了“需求側”思考模型之后,我們再來看看如今的單日票房統(tǒng)計圖---

《哪吒》迄今為止仍舊保有著第二強大的票房攫取能耐,目前以近2000萬的成績,妥妥的擠占了24%的票房營收。
當然,這和《速度與激情》的近60%占比比較確實羸弱不少,但對于8月16日上映的《憤怒的小鳥2》,以及8月23日上映的《昆蟲總動員2》這兩部海外動畫佳作來說,卻完完全全是碾壓的狀態(tài)。

那有趣的問題來了:為何其余票房羸弱的作品繼續(xù)存留電影院,卻并不為網(wǎng)友所不恥呢?《上海堡壘》不是已經(jīng)給我們演示過“何為上映一周就近乎下映”的存在了嗎?
我唯一能夠想到的合理解釋就只有這個:我不知道,我不想解釋,我就單純覺得“《哪吒》延期”是可惡的,所以它就必須是可惡的。
知道如此蠻橫無理的人設叫做什么嗎?中文世界存有這樣一個絕妙的名詞用于形容:巨嬰!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國產(chǎn)電影想要獲得延期下映,其實是非常簡單的一件事情。
僅需向中影數(shù)字電影發(fā)展有限公司或華夏電影發(fā)行有限責任公司發(fā)送申請,然后大概等待2天左右就能夠完成“密鑰延期”的工作了。
并且延期多長時間也沒有硬性標準,從十幾天到幾個月,這通通都由制作方?jīng)Q定,但究竟排片與否,排片多少,這就只能由院線方自己安排咯。

所以很顯然,上述這群巨嬰們壓根罔顧了這樣一個事實---
《哪吒》之所以能夠延期,并非餃子(制作方)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單方面做出的訴求。
它是觀影方仍舊存在強勁的觀看需求,從而帶動院線方做出高排片行動,并由此刺激制作方進行密鑰延期的一個完整的“需求側”反饋系統(tǒng)。
歸結來說,在交易過程中是沒有任何一方是愚昧無知的。
而《哪吒》之所以延期,目的確實在于“撈金”,但餃子撈的卻是一批又一批心甘情愿,且在觀看過后深覺物超所值的觀影者的金錢。

所以怎么了?巨嬰們!
是想要出于自己扭曲的欲念(我就覺得是可惡的,吹啊),然后就罔顧了全社會民眾的需求,予以《哪吒》吐槽和唾罵了嗎?
求求你們,醒醒吧。
好了,今天內(nèi)容就到這里,歡迎在下方評論區(qū)發(fā)表你們的看法。
請收藏和轉發(fā),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