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市城固縣:航拍五門堰,陜南的“都江堰”
漢中市城固縣城北15公里,桔園鎮(zhèn)東南的湑水河西岸,有一座陜西保存最完整、年代最久遠、至今仍發(fā)揮灌溉作用的古代水利工程——五門堰。它被譽為陜南的“都江堰”,2017年10月10日成功申報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2019年2月6日,春節(jié)假期之際,經過城固縣時,我專程來到五門堰。參觀完這里的龍門寺、觀音閣、五洞梁、引水堰壩和古灌溉渠遺址之后,我操作自己的大疆精靈4無人機對這里進行了航拍。

?
無人機從湑水河西岸的城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碑前升起,沿著引水堰壩的上方,徑直向東北方向飛去。這座雄偉的堰壩橫跨湑水河的拐彎處,呈折線型,長374米,寬17.5米,高2.5米。

?
湑水河古稱“左谷水”,發(fā)源于周至縣太白山西側的光禿山南坡,向西南流經洋縣西北角,進入城固縣的小河鎮(zhèn),向南流經雙溪鎮(zhèn)、桔園鎮(zhèn)、原公鎮(zhèn)、五郎廟鎮(zhèn),在城固縣城東側匯入漢江。

?
五門堰由堰口、堰壩、堰渠三部分組成。堰口先是土筑,遇到大水崩潰;元代至元年間(1335—1340),城固縣令蒲庸將堰口改為石砌,下方開設五個進水洞,東側二個,西側三個,形似五門,故稱“五門堰”。

?
堰壩與河道形成55°夾角,堰口不與河水主流頂沖,巧妙地較少了洪水的沖刷侵害。同時,在堰壩的上游,自然形成了一座夾心灘,緩解洪水對五個引水洞的沖擊,與成都都江堰的原理頗為相似。

過去,這里被稱為“唐公湃”,始建于何時,無確切依據(jù)。清嘉慶十年(1805)“唐公車湃按畝攤錢的批復碑”中記載:“唐公一湃,始于漢朝,疏小渠以灌田,流鼻底(斗山)而歸河(湑水河)”。
清道光三年(1823)“唐公車湃水利碑”中記載:“五門之渠實起漢矣,相傳以來,渠口丈八。”唐公,即唐公房(昉),在東漢靈帝時所立“仙人唐公昉碑”中記載:“唐公房新莽居攝二年(公元7年)為郡吏,遇真人,舉家升仙?!?/p>
根據(jù)以上兩塊石碑的記載,證明“五門堰”始建于漢代。但是,經過元、明、清幾次大規(guī)模的擴修,漢代的“五門堰”已經看不到任何遺跡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