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夜說】有人說,幸福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而不幸的人一生都在彌補童年

冬夜之前在上人類發(fā)展臨床心理學(兒童期)課上觀看過這樣一個科學節(jié)目。
而節(jié)目中有一個小實驗讓我印象最為深刻:先找一個六歲的孩子,在他面前放一塊餅干,并跟他講,如果你在這里坐五分鐘,沒有吃掉這塊餅干,那么就可以得到三塊餅干的獎勵。這個六歲的小男孩雖然起先有些猶豫,但過程還算輕松,輕而易舉地得到了三塊餅干的獎勵。實驗繼續(xù)下去,叫來了另一個三歲的A君,以同樣的規(guī)則繼續(xù)實驗,在鏡頭前的他,一開始就顯得十分焦躁不安,終于在幾次猶豫之后,在三分鐘時,偷吃了餅干。
兩個小孩只是例子,重要的是從腦科學的研究里,發(fā)現(xiàn)了除了性格以外物質(zhì)基礎(chǔ)上的差距,即大腦前葉部分發(fā)育程度的區(qū)別,三歲的A君還處于“イヤイヤ期”(不情愿、不樂意的反抗期),而六歲的孩子大腦前葉部分已經(jīng)有了欲求抑制功能,所以,并不是三歲的A君不想忍住,而是腦功能不全,他無法忍住。——即使大人去批評他,怒罵他,也無濟于事。
不僅如此,處于反抗期的孩子,還沒有容忍心、關(guān)懷心,當鏡頭里出現(xiàn)其他小孩拿三歲的A君玩具玩時,A君顯得十分憤怒,并一把推開了那個小孩,即使小孩躺在地上哭,A君也無動于衷。對此,A君的母親顯得十分憂慮?!业暮⒆?,是壞孩子嗎?
對A君的觀察并沒有結(jié)束,在研究者及育兒指導師的建議下,A君的母親開始用這樣的方法來訓練A君。
“樹立一個孩子能明白的規(guī)則,比如遵守玩耍玩具的時間限制,一旦時間到了,就要督促他停止。如果做到了,就給他小獎勵?!?/p>
鏡頭一轉(zhuǎn),已經(jīng)是六歲的A君了,這時候當有其他小孩玩他的玩具時,他的行為發(fā)生了變化,他沒有粗暴地講小孩推開,而是將自己準備玩耍的玩具拿走,拿出一個暫時不玩的玩具給另一個小孩。
孩子的母親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看到這里我也莫名地舒了一口氣。
研究者說,雖然A君三歲時大腦的前葉部位沒有充分發(fā)育,但是這樣的指導方法能一次次地刺激大腦工作,隨著指導次數(shù)的累積和孩子的發(fā)育,大腦的功能也逐步完善。
——因為耐心而溫柔的指導,孩子糾正了行為。
看到這位母親對孩子溫和教導時,我忽然想起了一句話,“溫柔的人往往是在溫柔的環(huán)境中長大,善良的人身邊都是善良的人?!?/p>
如果小孩子不聽話,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大人回之以怒罵、武力,大腦不會因為這些暴力而突然發(fā)育成熟,只會將這種痛苦積累起來,成為伴隨孩子一生的詛咒。
“幸福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而不幸的人一生都在彌補童年?!?/p>
只有被耐心地對待的孩子,長大了才有耐心去接受世界。
你發(fā)現(xiàn)了嗎,這真是一個悲慘的現(xiàn)實。
因為,當一個孩子在不和睦、不互助、不平等、不負責的家庭中成長起來的話,他非??赡茏兂梢粋€充滿戾氣的人。那些從小沒有得到過愛的孩子,長大了也不懂得如何施與愛?!舐娜蒜嵓馑?,而漂亮的人慷慨大方,人們對待他們的態(tài)度一開始就不同。
大概沒有什么性本善,人之初,性本惡。但這種惡,不是人性的惡,是獸性,是本能,是欺凌,是暴力,是欲望,是野獸般的惡。
難道獅子吃掉一只斑馬是惡嗎?不是。但如果一個人,去拎著一只無助的小貓,去踢,去踩,用這種暴力來獲取快感,這就是惡。即使我們這么說不是為那些施暴者開脫,但當我們?nèi)ド钔谀切ι鐣┡c暴力的人的過往時,往往會遺憾地發(fā)現(xiàn),他們不盡相同地,都在那樣的環(huán)境中長大。
——但是,難道經(jīng)歷過痛苦,人就一定會異化嗎?
我想這正是為人的重要性,充滿人性的行為,有無償?shù)姆瞰I、舍己為人、幫助弱者...沒有人生來就會歧視,但我想也沒有人生來就懂得無私分享。這些是通過那些善良的人的言傳身教得來的,是通過教育,是通過個人的反思,是通過對世界的理解而來的,善良不是一種個性,而是一種選擇,不是非幫不可,而是他們選擇,選擇去用愛與溫柔對待他人。
溫柔。
正如溫柔這個詞,是有溫度的一樣,這個溫度來自于觸感。
你知道哈洛的恒河猴實驗嗎?實驗中有一環(huán)是哈洛設(shè)計出一只布猴子和一只有奶瓶的鐵絲猴子,研究者發(fā)現(xiàn),小猴子除了進食以外,其他時候都抱著那只沒有提供食物的布猴子,因為絨布的觸覺帶給小猴子更多的安全感。
哈洛還設(shè)計出各種各樣的鐵猴子,有的會發(fā)出刺耳的聲音,有的會刺傷小猴。在這種只有“邪惡母親”的環(huán)境中長大的猴子往往性格孤僻,不愿交配。哈洛從中挑選出幾只母猴子,或讓公猴子強行受精,或采用人工受精的方式讓母猴子生下幼崽,當這些母猴有了幼崽之后,他們會對幼崽十分冷漠甚至直接殺死自己的幼崽?!@跟社會現(xiàn)象非常相近,不被愛的人很難給別人愛。
從出生后,孩子就宛如一張白紙,父母手執(zhí)一支筆,還有社會、老師、朋友,都各自拿著筆,在這種白紙上刻畫著,最讓人膽戰(zhàn)心驚的是,即使你忍耐著、堅持著想在這張紙上畫出最漂亮的圖案,一旦哪一天,作為父母,你可能被上司批評了,你可能被同事誤解了,你可能多喝了兩口酒,或者賭博多輸了幾元錢,然后你放松了,執(zhí)筆的手一抖,畫下了一個憤怒的臉,就算你今后想擦掉,抱歉,這是不可能的。
因為小孩子的內(nèi)心就是如此脆弱。
我曾接觸到一些網(wǎng)絡(luò)社交平臺,其中偶然在一個不起眼的小地方,看到一位管理員在規(guī)則上立下幾個原則:
在惡意和善意之間,以照顧善意一方為主。
在個性和規(guī)則之間,以照顧規(guī)則秩序為主。
在小孩和成人之間,以照顧小孩一方為主。
在本性和道德之間,以照顧道德約束為主。
尤其是“在小孩和成人之間,以照顧小孩一方為主?!边@一條,當時我頗為不解,成人為人處世肯定比小孩穩(wěn)重,那么為什么要“以照顧小孩一方為主”呢?
因為成人能自舔傷口,他會忍讓、會理解、會反思、會自我救贖、會對不公奮起反抗,而小孩不能,這個原則,并不適用于所有的情況,但就這一條而言,一定是一個受過傷害,卻還溫柔對待世界的人才能懂得的道理。這種人文主義關(guān)懷,讓我倍感溫暖。
上次還看到一個題目為“育兒師幾招解決暴力兒童”的視頻,視頻中的孩子極其暴力,有一點不悅就舉起胖乎乎的拳頭用勁砸人,打媽媽,打育兒師,但育兒師沒有生氣,她命令孩子坐在一個普通的小椅子上,這個椅子取名為“懲罰椅”,要孩子在上面坐10分鐘,但那孩子只是在地上趴著,打滾,脫掉鞋襪,用自我傷害的方式威脅大人,育兒師沒有生氣,將他扶上椅子,告訴他,“暴力是不對的“,“你做了錯的事,所以要坐懲罰椅”,“只要懲罰結(jié)束,就原諒你”,孩子坐在椅子上,依舊不甘地掙扎,最后終于知道“暴力是不對的”,攤在了母親懷里,但母親全程像個局外人一樣在看戲,那時候,育兒師就說了這句話:“看到他媽媽在旁邊全程像個局外人一樣看戲,我就猜到孩子變成這樣的原因了。”
在抱怨孩子不懂事,呆頭呆腦前,先想想是不是教育方式不對吧。即使是在你面前,愚蠢的孩子,也是在母親的子宮里,與幾億個兄弟姐妹相競爭而出生的。(說法雖不準確僅表達意思)
教育之重,是將原本只有“獸性的動物”,轉(zhuǎn)化成具有“人性的人”,讓人性去抑制獸性,世界和平,幸福安康,因為人們學會了愛和感恩。最后,感謝那些即使曾經(jīng)沒有被溫柔對待,卻最終釋懷,學會溫柔對待他人的人們。
因為你,世界才如此溫柔。
封面作者おにねこ,圖片?id=70087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