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戴嵩畫牛》:借助文字進行想象,體會藝術的美

《書戴嵩畫牛》?

目標:借助語言文字展開想象,體會藝術之美。
藝術之美
藝術之美是一個廣泛而深奧的話題,我們可以從審美大師朱光潛的一篇重要論文《一棵古松的三種價值》開始探討。在這篇論文中,朱光潛提出了藝術的三種美:求真、求善、求美。他認為植物學家能夠體會到古松的真實價值,木柴商人通過交易獲得利潤展現(xiàn)了善的一面,而藝術家則通過藝術加工表現(xiàn)古松的美。
這三種美代表了不同類型的人從不同角度欣賞古松的方式和價值。
語言文字
在《書戴嵩畫牛》這篇課文中,總共就兩段話,這種簡短的文言文我們一定要更多地打磨。文言文的打磨首先是讀,其次是譯,最后是多層次的理解。在本次教學中,我們要先依托文本,接著再進行多方求證,去體會各種藝術“形式”的本質,體會藝術之美。由于此文寫自宋代,作者為蘇東坡,所以要求我們務必要展開想象。到這我們的目標就理解了。
一、采用現(xiàn)代文的基本路徑
?學習文言文我們可以嘗試采用現(xiàn)代文的基本路徑,我們一起來解讀一下:
從題目入手
《書戴嵩畫?!分械摹皶币辉~,經(jīng)過查詢,指的是“題跋”的意思。在古代,人們看到一幅畫或讀一篇文章后,會將自己的感受和評價寫下來,這就被稱為“跋”。蘇軾看到這幅畫后,他把自己的感受寫下來,這就是他對這幅作品的題跋。

蘇軾寫的這一篇《書戴嵩畫?!?/span>從文體上來看它又屬于散文。散文是一種文學形式。相較于駢體文和詩歌,散文更為自由松散,不拘泥于韻律、字數(shù)等要求。在寫作散文時,不用過分追求押韻或特定的字數(shù),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意愿自由發(fā)揮,寫得多或寫得少都可以。這就是散文相對于其他文體的獨特之處。
我們只需要記住《書戴嵩畫?!肥且黄⑽?,是蘇軾在觀看這幅畫后寫下的“跋”即可。
提出問題,往深處蔓延

在解讀完題目之后,我們就讓孩子自由讀。
我們可以提問:“當時蘇軾遇到了什么事?”,這里注意,高年級我們不必逐字翻譯,因為孩子大意已知,可以直接進行提問。文中一共有兩段,我們讓孩子選出描寫蘇軾遇事的段落。很輕松的孩子就可以選出第二段落。
一日曝書畫,有一牧童見之,拊掌大笑曰:“此畫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兩股間,今乃掉尾而斗,謬矣。”處士笑而然之。古語有云:“耕當問奴,織當問婢。”不可改也。
這里先帶著孩子理解一下大意:有一天蘇軾出門遇到了杜處士曬書畫,這里的“曝”我們可以和孩子解釋就是“曬”的意思。然后就遇到了一個牧童來提意見,最后杜處士就說自己錯了。學習文言文時,可以采用現(xiàn)代文的基本方法。先詢問文言文中所描寫的具體情節(jié)或事件,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自然地理解故事內容。

接下來我們再問:“當時,蘇軾遇到了什么人?”我們知道蘇軾一共遇到了兩個人:牧童、杜處士。再追問“杜處士是什么人呢?”這里可以解釋一下“處士”的意思,杜處士就是一個姓杜的有學問、有名望的人,到這里我們就可以發(fā)現(xiàn)杜處士和牧童有極大的落差,這種落差一出來,就為接下來的教學制造了一個矛盾。

接著問第三個問題:“當時,蘇軾聽到了什么樣的評價?”我們可以先為孩子們朗讀一遍描寫和評價的部分。一旦他們理解了整體意思,就不會再糾結于劃分節(jié)符或停頓符,而是會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嘗試不同的朗讀風格。杜處士與牧童雖然身份落差極大,但是對于這件事的看法確實一致的。那么這里的矛盾化解了嗎?其實,這里的矛盾非但沒有化解,反而加深了。我們知道杜處士和牧童的身份差距是很大的,對一件事的看法也應是落差極大的,而在這里他們的看法卻出奇的一致,更是加深了這個矛盾。到這一步我們就全面激活了學生的求知欲。

再問第四個問題:“當時,蘇軾是怎么想的?”這里我們要關注人物主體,深挖人物背景:蘇軾是誰?我們知道蘇軾是一個畫家、詩人、書法家、美食家等多重身份,綜上我們可以把蘇軾歸納成為一個藝術家。這里提醒大家回憶兩篇詩:《題西林壁》、《飲湖上初晴后雨》,這兩首極有哲學觀的詩,都在印證蘇軾的兩個慧:慧心與慧眼。

了解了這些之后,我們回歸問題:此時,蘇東坡在想什么?回看原文的最后一句話“不可改也”這可能就是蘇軾的結論了,這種的不可改說的就是真理,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里我們就可以回歸目標:體會藝術之美。發(fā)現(xiàn)此時,在藝術三美:真、善、美中,蘇東坡不知不覺就體會到了藝術的求真之美。
在這里我們可以追加一個問題:“小朋友,你怎么看呢?”這時候小朋友就會將蘇軾位移到自己身上,也會覺得要實踐才能出真知。
二、在這篇散文中你看到的藝術在哪里
接下來我們從三個層次來說藝術,這三個層次一定就在我們的課文中。怎么引導呢?
1、繪畫之藝術
我們介紹一下戴嵩,戴嵩是是以畫牛為代表的,他畫牛有個特點,他會把牛放回到田、園、山、川這些自然之中,除了斗牛圖,他還有戲牛圖、歸牛圖、渡牛圖、奔牛圖等等,他畫的牛是非常真、非常美的。那這么專業(yè)的畫牛專家怎么會畫錯呢?這時候大家就產(chǎn)生疑問“到底是誰錯呢?”

2、收藏之藝術
我們關注第一自然段:
蜀中有杜處士 ,好書畫,所寶以百數(shù)。有戴嵩《牛》一軸,尤所愛,錦囊玉軸,常以自隨。
收藏之美就是藝術中的求善之美 ,把藝術好好地保護就是一種善意。

3、品鑒之藝術
剛才我們講了求真、求善,那么這個品鑒就是求美。小牧童在品鑒這幅畫的時候,他的視角是很窄的,他的品鑒格局是以事實為依據(jù);杜處士的品鑒格局在于海納百川、包容兼并之美。
這篇文章的妙就妙在杜處士也不做判斷,懂得欣賞小牧童的觀點,有點大人的情懷在里面,看破不說破,尊重小牧童的較真。即使戴嵩真的畫錯,杜處士在這里也展示了包容之美。蘇軾也有他的審美價值判斷,通過前面列舉的他的詩,我們知道蘇軾就是一個追求生活哲學的人。

前面我們一直在制造一個懸念,這兩個人的地位懸殊,此時我們可以將這個懸念閉環(huán),地位懸殊也不影響他們相互欣賞。
到這我們的藝術三美:真、善、美,全部審讀完畢。
?
總結語
高年級文言文學習的三境界:
文字層面
文字層面是一種基礎層面,指的是對文字的理解和運用能力。如果你能在高年級時熟練地閱讀文言文,那說明你在文字層面上有很好的基礎。這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必須具備的技能。
文藝層面
在文藝層面上,學生需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并進入到一個更深層次的理解環(huán)節(jié)。此外,他們還需要通過課后練習來進行故事復述、白話文轉譯等活動。這是文藝層面必須要完成的任務。
文化層面
文言文中一定存在著文化層面。這種文化層面可以被視為一種探索,即當我們解讀文言文時,我們會進行各種探索。舉例來說,我們會探索戴嵩的身份是什么,我們會探索蘇軾是誰,我們會探索斗牛圖的真?zhèn)?,我們還會探索其中蘊含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