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德國大眾牽上線的新能源汽車代工商
近日,純電版的奔馳smart華麗上市,代工方是吉利。與此同時,吉利的楓葉子品牌則由眾泰代工。
而造車新勢力們,則大多數選擇了代工合作方起步。
比如,蔚來的代工方是江淮汽車。
不完全統(tǒng)計,目前中國國產汽車品牌超過105個。而全球汽車銷量中,絕大多數來自于豐田大眾福特等少數幾個品牌。
隨著新能源車行業(yè)的快速發(fā)展,未來可能絕大多數國產品牌都會消失或者被收購。
那么問題來了,小品牌的出路在哪里?
江淮汽車(600418.sh)摸索出了一條“另類”的代工模式。
01
跨界聯姻,開啟互聯網造車時代?
2016年,江淮汽車正式與蔚來汽車簽署戰(zhàn)略合作框架協(xié)議,開啟傳統(tǒng)車企與新勢力跨界合作的探索,成為汽車廠商“互聯網+制造”合作的成功案例。
很多人并沒有意識到,在中國諸多行業(yè)靠模仿和抄襲發(fā)達國家業(yè)務模式起家,但互聯網造車卻是中國企業(yè)家們的獨創(chuàng)。
特斯拉雖然表面上像是互聯網造車,但它卻是實打實的走的實體企業(yè)創(chuàng)業(yè)之路,2003年創(chuàng)立以來,一直在穩(wěn)扎穩(wěn)打,直到企業(yè)基本具有盈利基礎的時候,才開始搞互聯網式營銷。
經過歲月的洗禮,蔚來、小鵬、哪吒、理想等品牌已經實現了月銷過萬輛的優(yōu)異成績,這樣的銷量帶來充盈的現金流,足以支撐品牌的后續(xù)優(yōu)化發(fā)展,從而最終實現盈利。
雖然造車新勢力銷聲匿跡了一大批,但留下來的都非常具有生命力。它們大多選擇了和傳統(tǒng)汽車廠商通過代工方式進行合作,也有的同時采用自產和代工兩種路線。
據公司半年報,截至 2022 年 6 月,江淮蔚來先進制造基地累計生產量已超 21 萬輛,其中 2021 年全年交付約 9.3 萬輛,同比增長約 111.36%。且公司新橋智能汽車產業(yè)園產能合作項目也在按計劃快速推進,未來公司與蔚來汽車合作將進一步深化。
傳統(tǒng)燃油車廠商轉型新能源賽道非常艱難,一方面需要大量的資金搞營銷,另一方面還要承擔轉型失敗的風險(大概率)。代工就簡單的多,一手交錢一手交車,不用操心營銷,也不用擔心賣不出去。
但,有利必有弊。
代工廠往往缺乏自己的核心品牌知名度,江淮自有品牌的新能源車幾乎無人問津。
02
巨虧三季報?
三季報顯示,江淮汽車營收275億,較上年同期下降10.36%,凈利潤虧損7.83億,較上年同期下降502%。
公司在三季報中解釋,業(yè)績下滑主要系疫情、芯片短缺影響,銷量下降;芯片、電池等原材料價格上漲導致成本上漲,主營業(yè)務毛利減少所致。
數據來源:同花順iFind,制圖:詩與星空
如此糟糕的業(yè)績,是因為和蔚來的合作出問題了嗎?
星空君結合公司半年報,仔細研究了營收構成,發(fā)現對公司2022年業(yè)績影響最大的業(yè)務,是商務車。
數據來源:同花順iFind,制圖:詩與星空
事實上,2016年以來,公司的整體經營規(guī)模就在縮小。除了和蔚來合作的業(yè)務,基本都表現不佳。
2018-2021年,公司收到蔚來方支付的費用分別為 2.62 億元、 4.41 億元、 5.32 億元、 7.15 億元。來自蔚來的收益,大大緩解了公司的盈利壓力。
但從另一個視角,可以發(fā)現公司自營的產品表現非常糟糕。
03
大眾汽車:互相抱大腿?
公司與大眾共同成立的公司大眾汽車(安徽)成為大眾集團在中國的第三家合資企業(yè),通過布局MEB平臺以及SSP平臺,已成為大眾轉型路上重要戰(zhàn)略伙伴。
合資公司預計在2025年產量可達25萬輛, 2029年達到35-40萬輛。
越來越多的歐洲企業(yè)開始到中國來投資,大眾差不多一半利潤來自中國,而中國作為最大的電動車市場,大眾是非常覬覦這塊蛋糕的。
大眾和中國的合作非常有淵源,一汽大眾為例,當1991年第一輛捷達下線時,全車零部件基本采用CKD零件組裝,國產化率不足10%。如今,一汽大眾的國產化率超過93%,絕大多數零件都是中國生產。一汽大眾300多家本土供應商中,從當年“小作坊”成長起來的現代零部件企業(yè),如今的用戶群已不僅局限于一汽大眾,比如福耀玻璃,已經發(fā)展成為面向整個行業(yè),甚至跨出國門的業(yè)內強者。
一汽大眾累計繳納稅金超過4000億元,為超過4萬名員工提供工作崗位… …
盡管比亞迪在中國銷量不可一世,特斯拉也是有一眾忠誠支持者,但中國的市場非常龐大,大到足以放得下大眾的新能源車。
大眾汽車集團對上汽大眾和一汽大眾的持股比例只有50%和30%,而對大眾汽車(安徽)的持股比例高達75%。足以看出大眾對電動車的布局,以及對這家合資公司的重視程度。
通過和大眾的合作,江淮實現了華麗轉型:從一家過氣的傳統(tǒng)燃油車企,變身為新能源車時代的領先者。
左手是蔚來,右手是大眾。
一邊是代工,一邊是合資。都是穩(wěn)賺不賠的路線。
04
雞肋般的傳統(tǒng)業(yè)務?
2017年至今,公司的扣非凈利潤連年虧損,大部分年份,公司的毛利率都低于10%,如此低的毛利率,必然是不賺錢的。
公司的盈利主要靠政府補助、投資收益等。
為了維持現金流的正常運轉,公司借款超百億,2021年全年利息支出高達3.6億,遠超凈利潤。
從某種意義上說,公司的傳統(tǒng)業(yè)務除了帶來銷售額,沒有太大作用,沒有效益,反而嚴重的拖累了經營和發(fā)展。
對于一家上市公司來說,投資者是有成長性的期待和要求的,沒有未來的傳統(tǒng)業(yè)務,是否可以考慮剝離出上市公司體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