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zhàn)時蘇聯開始在坦克頂上裝防空機槍,這種配置有多大作用?

二戰(zhàn)時蘇聯通過實戰(zhàn),走出了一條具有蘇式風格的坦克設計路線,此后長時間里設計生產的蘇式坦克普遍具有低矮的造型,半圓形的炮塔,以及炮塔頂上一挺防空重機槍。

空中打擊是地面部隊的頭號威脅,二戰(zhàn)時期對地攻擊機總計擊毀了數以萬計的坦克,為了應對威脅,可機動的自行防空炮開始普及,許多坦克也在頂部裝上了一挺防空機槍,那么這挺毫無防護,射高又有限的機槍到底能發(fā)揮多大的作用呢?
DShK重機槍
DShK機槍是蘇軍在二戰(zhàn)時廣泛使用的機槍,即用于防空又用于地面作戰(zhàn),口徑12.7毫米,使用彈鏈供彈,有效射程1000米,當發(fā)射穿甲彈時,在500米距離上可擊穿15毫米厚的鋼裝甲。

二戰(zhàn)后期蘇軍坦克大多都使用這款機槍作為防空武器,一般布置在炮塔頂部,由車長操作;另外一些原本沒有機槍座設計的坦克,例如T-34系列,也可以通過增加一個槍架****。
防空反步兵兩不誤
對于坦克來說,當遭遇敵方對地攻擊機空襲時可謂是九死一生,特別是斯圖卡這樣的地面殺手,其實僅靠一挺機槍就想反抗它的攻擊非常難,那么防空機槍就完全沒用了嗎?

事實并非如此,蘇軍注重大兵團作戰(zhàn),將裝甲部隊集群使用,行軍作戰(zhàn)時輔以一定自行防空炮,這樣當敵方的對地攻擊機展開攻擊時,它就會遭到高射炮和防空機槍的雙重掃射,而且因為坦克集群行動,交替射擊提高了低空防空火力密度,最大的作用是干擾了飛機的低空投彈,對于沒有專業(yè)防空炮靈活的機槍,并不指望車長們能用它打下敵人飛機,能從空襲中生存下來就是勝利。

當然,空襲并非只有對地攻擊機一種,除此之外輕、中型轟炸機也對駐扎的營地或正在行軍的坦克部隊很感興趣,它們在相對較高的位置發(fā)起水平轟炸,這個時候防空任務則完全交給專業(yè)的防空炮,DShK機槍只能干瞪眼,車長需要指揮他的駕駛員趕緊把坦克開往樹林或者其他能夠躲避的地方。
除了防空作戰(zhàn),這挺機槍也較多地用于對地攻擊。一般行軍時車長們都喜歡探出身子,這樣能獲得更開闊的視野,一旦發(fā)現有敵情,他可以立即操縱重機槍發(fā)起攻擊,既威脅對方也給友軍提醒。

在實戰(zhàn)中,車長經常用它來為炮手或友軍指示目標,也可以發(fā)射曳光彈估算距離,但要說反人員作戰(zhàn),主要還是依靠并列機槍和跟隨的步兵,因為“高高在上”的車長毫無防護,在與敵步兵接觸時就是一個活靶子。
這種頂部****的設計經過實戰(zhàn)檢驗被證明是非常成功的,二戰(zhàn)后大部分的坦克延續(xù)了這一思路就是最好的證明。不過戰(zhàn)后的作戰(zhàn)環(huán)境已經發(fā)生變化,二戰(zhàn)時那種老式的螺旋槳攻擊機已經被高速的噴氣式機型取代,防空機槍防的主要對象成了直升機。

結語
一個好的設計思路不一定多么具有科技色彩,但是它一定是最實用的。在坦克炮塔頂部******就是這樣的設計,裝甲部隊并不指望它能打下飛機,但是有了它能夠大大提升存活率,花點錢******提高存活率,或者損失一輛坦克,這個賬很容易就能算出來怎么更劃算。

今天防空機槍仍然是坦克的標配,只不過隨著技術的發(fā)展,遙控式武器站開始出現,車長不必冒著槍林彈雨露出身子去操作機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