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JN艦艇全覽 戰(zhàn)列艦篇(未成艦:天城級)


未完成:天城級(AMAGI CLASS)
1916年2月,日本海軍提出的“八四艦隊案”在第36屆日本國會通過,其主要內容為1916-1923年的8年中計劃建成8艘新戰(zhàn)列艦和4艘新戰(zhàn)列巡洋艦,以達成一線艦隊共8艘戰(zhàn)列艦和4艘戰(zhàn)列巡洋艦,其艦齡均不滿8年的目標。由于現(xiàn)役戰(zhàn)列巡洋艦“金剛”號和“比?!碧枌⒃?921-1922年達到8年艦齡,建造兩艘金剛級替代艦勢在必行。新型戰(zhàn)列巡洋艦方案B-64的總設計師是以設計長門級在艦政本部嶄露頭角的平賀讓博士。新設計以40000噸級的加賀級戰(zhàn)列艦為藍本,削減了主裝甲帶和水平防護的厚度,但主裝甲帶傾斜12度,垂直防御力反而小有增加。平賀還計劃為B-64案采用與美國海軍計劃中主力艦相同的全電力推進方案以提升續(xù)航力,但在種種壓力下最終改為成熟的蒸汽輪機加減速齒輪技術。本級前兩艦安裝8臺技本式蒸汽輪機(后兩艦略有不同)提供131200馬力的總功率,最高航速29.5節(jié);主炮采用與加賀級同口徑的410毫米雙聯(lián)炮塔5座,但倍徑增加為50倍。1920年12月6日與16日,戰(zhàn)列巡洋艦B-64前兩艘相繼在橫須賀和吳海軍工廠鋪設龍骨,按巡洋艦以山為名的慣例分別命名為“天城”和“赤城”號。
1917年日本國會在審批年度防務預算時,海軍提出:根據(jù)前一年日德蘭海戰(zhàn)的結果,戰(zhàn)列巡洋艦這一艦種依然具有重大價值,因此,在1918年預算中增加了2艘天城級的費用,共計6681萬日元,使該級艦的數(shù)量增加到4艘。2艘增建的天城級被命名為“愛宕”號和“高雄”號,1921年11月底和12月初相繼開工。
華盛頓條約簽訂后,天城級四艦分別在1922年2月5日(“天城”號、“赤城”號)和7月31日(“愛宕”號、“高雄”號)永久停工,此時“天城”號、“赤城”號已完工近四成雖然條約規(guī)定停工主力艦之船體必須在條約生效后18個月內予以拆解,但作為妥協(xié),日本和美國可以分別將2艘未完工的主力艦艦體改為航母,其噸位允許超過條約中單艦27000噸的限制。日本選中了狀況較佳的“天城”號和“赤城”號。但“天城”號的船體在1923年關東大地震中損傷嚴重、失去修復價值,遂改由預定作為靶艦的“加賀”號代替。改為航母的“赤城”號在1925年下水,“天城”號則已在1924年7月15日就地解體完畢,“愛宕”號和“高雄”號的艦體也于1925年內完全拆除。


排水量:常備41180噸,滿載47500噸
主尺度:252.4(全長)×30.8×9.44米
動力:8臺技本式蒸汽輪機(愛宕為三菱一帕森斯式,高雄為四臺布朗一柯蒂斯式),11座艦本式重油專燒鍋爐+8座艦本式煤油混燒鍋爐,功率131200軸馬力,航速29.5節(jié);最大載煤2500噸,重油3900噸,續(xù)航力8000海每里/4節(jié)
防護:主裝甲帶254毫米(傾斜12度),水平裝甲96.5毫米,主炮塔側面280毫米,司令塔356毫米
武裝:10門三年式410毫米主炮(雙聯(lián)×5),20門三年式140毫米副炮,8具九二式610毫米魚雷發(fā)射管(四聯(lián)×2)
編制:2000人
“赤城”號( Akagi)(改造為航母)建造廠:日本吳海軍工廠
1920.12.16開工,1922.2.5停工
1923.11.21航母改造工程正式開始
19254.22下水
“天城”號( Amagi)(未完工)建造廠:日本橫須賀海軍工廠
1920.12.6開工,1922.2.5停工
19239.1船體毀于關東大地震
1924.7.15完全拆除
“高雄”號( Takao)(未完工)建造廠:日本川崎重工神戶船廠
1921.11.22開工,1922.7.31停工
1925年解體
“愛宕”號( Atago)(未完工)建造廠:日本三菱重工長崎船「
1921.12.1開工,19227.31停工
1925年解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