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小辭典·外國哲學史部分》3.12 反思
【本文轉載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 僅供學習參考】
12、反思
? 有時譯為“反省”,是近代歐洲某些資產階級哲學家用過的哲學術語,特別是黑格爾經常喜歡用這一術語。一般說來,在不同的哲學家用這一術語中,各有某些不同的含義。但不論唯物主義者[1]或唯心主義者[2],都把反思或反省當成人的心靈活動和內省方法。比如,洛克把離開感覺而由心靈活動形成的內部經驗稱為反省的觀念;斯賓諾莎認為反思是內心思考慣用的方式,唯有這種方式才是認識真理的完善方法;貝克萊認為心靈所以能思想,就在于它能感知觀念;黑格爾認為反思是以思想自身為內容,力求思想自覺其為思想。
? 黑格爾的所謂反思,是和他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緊密相聯(lián)的。他一再強調的是,實體也就是主體,即思想既是自身又是對方,一切都是沿著自己構成自己的道路[3]發(fā)展的。反思就是對這種神秘的自己構成自己的思想考察。他說:“哲學的認識方式僅是一種反思,? ? ? ??意指隨在后面的反復思考的思想?!?span id="s0sssss00s" class="font-size-16">[4]“要想得到對象的真實性質,我們必須加以反思。惟有憑借反思方能達到這種知識?!?span id="s0sssss00s" class="font-size-16">[5]這說明黑格爾的所謂反思,是在唯心主義基礎上對認識對象進行思想加工的意思。他把反思分成好多種,如思辨的反思、一般的反思、知性的反思、外在的反思等等。他認為只有進行辯證思考的思辨反思,才能認識和掌握對象的本質;一般的反思、知性的反思、外在的反思,都是屬于形而上學的思考方式,是做不到這一點的。
? 馬克思主義認為,事物是辯證的,人們的認識也應當是辯證的。為了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是需要進行思想加工的。但是,我們所說的思想加工,是徹底的唯物主義反映論,不僅不同于唯心主義者貝克萊、黑格爾的所謂反思或反省,并且也不同于舊唯物主義者洛克、斯賓諾莎的所謂內省。他們都把反思或反省與感性認識分割開。教員說:“理性的東西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來源于感性,否則理性的東西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只是主觀自生的靠不住的東西了。”[6]這句話恰好打中了他們的要害。
注:
[1] 如洛克、斯賓諾莎。
[2] 如貝克萊、黑格爾。
[3] 即一切都是由絕對觀念產生的。
[4] 《小邏輯》23頁。
[5] 《小邏輯》85頁。
[6] 《實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