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
我好像忘記了一些十分重要的事,是對自己而言十分重要的事。
再次忘記的時候,看到這個就會想起來吧。
其實有些討厭逐漸變得“油膩”的自己。B站唯一的快樂源泉,忍者殺手被下架以后,我找了很多替代品,但都沒有忍殺那種刷一遍以后人生瞬間通透,任何煩惱都會消失的效果。
看了一集家有兒女。我不知道它們怎么笑得出來,我不知道自己當年怎么笑得出來。
北京市區(qū)......
我面前的......
于是會想......
快樂源泉沒了,喜劇里面只能看到悲劇。那就想點開心的事吧。
EDG已經(jīng)奪冠了,因為我的雙眼能看到未來。我十分感動,但“這不是我的感動,是別人的”。
EDG贏了,這和我有什么關系,我有在其中出過一份力嗎?既然如此,我又哪里來的莫名其妙的感動?因為大家都在感動,我也必須要感動,我不感動就不是中國人了。
是啊。就是這樣一件簡單的事:別人贏了我就贏了,別人輸了我馬上化身正義的KeyBoard Man去制裁它,于是我又贏了。我贏麻了,我們贏麻了,我們大家從未輸過一次。
呵呵。
職業(yè)戰(zhàn)隊的勝利是五個人的感動,那偶像呢。經(jīng)常能聽到“粉絲都是我家人”,“走到現(xiàn)在離不開粉絲的支持”之類的話,旺財都感動到哭了呢。而且,人總需要一個可以崇拜的對象,最好是上帝,明星,偶像,偉人也行,格局小一點土味網(wǎng)紅,再不濟流量明星也不是不可以。
然而沒有。偶像(泛指多數(shù)崇拜與被崇拜的關系:明星,網(wǎng)紅,UP主)和粉絲是一種消費與被消費的關系——偶像利用粉絲獲取知名度,在消費粉絲;同時粉絲也在消費偶像,鬼畜區(qū)和娛樂區(qū)就是例子。
說白了就是骯臟的交易,你想要錢,我想要茶前飯后的聊天話題,各取所取。
盡管不同類型的偶像及其粉絲在消費方式上有差異,但本質都是交易。
于是我對自己說:既然你這么喜歡冷靜分析,那不如再去學習一下?
呵呵。學習?學個屁。
“狀態(tài)”這個詞到底是什么意思。什么叫狀態(tài),狀態(tài)轉移又是什么,Compose里的狀態(tài)又是什么意思,什么叫“可以隨時間變化的任何值”,我是在讀中文文檔嗎?無狀態(tài),有狀態(tài)又是什么,能不能翻譯翻譯,拜托了說點我能聽懂的話吧!
學習有一個本質上的漏洞,那就是懂的人一看就懂,不懂的人怎么看都不懂。
這不是教的人不會,或者學的人太笨,而是語言這個載體本身的缺陷——知識是一個類似“函數(shù)”的東西,是過程,而語言只能表示結果。
把大象關進冰箱這個知識,每個人都懂,但真的實施起來呢?打開冰箱門,具體應該怎么打開?肯定是抓住把手往后拉......但有的冰箱是沒把手的,就算我依靠自己智慧打開了,第二步又該怎么塞?要怎么宰掉一頭大象,要切成多少塊塞進去,要先用微波爐加熱嗎......
缺少細節(jié)和其他知識,不知道怎么辦。所以其實根本就沒人懂怎么把大象塞進冰箱。
為了理解一句簡單的“XXX是XXXXXXXXX”就得花好多時間訓練模型,學會了也沒有任何正反饋,又不是像“考拉是吃翔長大的”這種可以拿出來炫耀的知識。時間長了甚至會患上“賽博精神病”:我不會是個AI吧,成天擱這訓練這些模型,就為了給商人賣命,甚至沒有覺得有任何不對......果然我就是個AI吧,所謂的血肉和五感都是算法模擬的吧,地球已經(jīng)被大公司控制了吧。
而且,多年訓練出的模型很可能是錯的。比如以前覺得打LOL,自己的線打出優(yōu)勢,團戰(zhàn)正常輸出,就可以上分了......多年后才明白,自己優(yōu)勢沒有用,不能讓隊友劣同時還有把智商拉到和隊友一樣低的水準,去配合它們發(fā)病才能贏下游戲。
...
...
...
呵呵。我是傻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