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城市文史資料 第4輯 陸城小吃
作者:童時旸 解放前的陸城,水陸交通發(fā)達,商業(yè)繁榮。與此相應的飲食服務業(yè),布滿大街小巷、船泊碼頭。經(jīng)營者中,有本地人,有外來的,出售的食品,花色品種繁多,南北風味 供全。本篇只就解放前,我親自品嘗或親眼見到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吃及其品種略作介紹,旨在反映當時陸城飲食業(yè)中的一個側(cè)面。 陸城的經(jīng)濟小吃見于大小飯館以及酒館、茶館。 “大館子”的經(jīng)濟小吃,有用小燉缽盛“機器米”(碾得很精的米)蒸的“缽兒飯”,有小盤蒸炒的菜肴。如:具有地方風味的醬爆肉,清蒸羊肉(也稱扣羊肉),還有不收錢的“活湯”。愛吃面食的顧客,只要買上一兩盤菜,可以供應“小面”(無面碼兒的)。如果單吃面條(必有面碼兒),或若單吃包子,則都配有一微碟青米豆(即青豆)和一碟稀廣椒(辣椒醬)等小菜,供顧客調(diào)劑胃口。 小飯館專出售具有地方風味的“帽兒頭飯”,時令蔬菜、豆干、黑豆豉、焌水豌豆(蠶豆),煎魚兒等。既經(jīng)濟又實惠。所謂“帽兒頭飯”,即大甑飯,因用一個固定的碗將飯盛得滿滿尖尖,再翻倒在另一個較大的碗里,呈圓帽頂形而得名。 酒館小吃的特點是專賣碗碗兒酒和供下酒的鹵菜,所以稱“冷酒館”。鹵菜又叫“燒臘”,因此也稱“燒臘館”。 鹵菜中,有豬、牛肉及內(nèi)臟、雞蛋,有從大館子里弄來加鹵的雞殼、雞頭,雞爪等。秋冬季還有鹵羊蹄膀兒及內(nèi)臟。鹵豆干時,除將豆干直接加鹵外,還有將豆干劃成網(wǎng)狀,經(jīng)油炸后再鹵的。這種豆干,味道鮮,有嚼勁,是既便宜又好吃的下酒菜。 茶館除專尖蓋碗茶外,還早晚炸“油貨”,中午蒸素包子、魚鱗糕和發(fā)面包子,供顧客過早,過中和消夜。 小飯館、酒館和茶館,多是手工業(yè)工人和其他手藝人、碼頭工人、船工、趕街農(nóng)民以及小商販的經(jīng)濟小吃處所,講體面的人一般不上該類小館子。茶館、酒館晚上有講書的,有唱曲調(diào)和拍楠管的,顧客邊喝邊吃,有的談天,有的洽商生意,所以晚上的生意特別好。 陸城小吃的品種就我所知,不下20多個品種70多個花色?,F(xiàn)就其中小有名氣的列舉于后。 羊肉面,也稱羊面,是大館子的時令面條,以品香園的最豐富,面碼子是用先煮熟的羊肉切成的,每片寬約一寸,長兩寸左右,面湯片熬了羊肉的清湯,再澆上羊油和佐料,味道鮮美。所以吃一碗陸城的羊肉面,就等于同時吃了五六片清蒸羊肉。與外地的羊肉臊子面比較,清淡可口,獨具風味。 羊肉包子,也是大館子的時令小吃品種。以西門品香園館子的最有名。其特點是:皮子只有“大馃子”(當時五十文銅幣)厚,心子卻有丸子大(餡多),味道鮮美。最具特色的是包子蒸熟后,必再加餾,所以包子里的湯多,柔嫩可口。這種包子馳名沙市、宜昌及附近各縣,據(jù)說,還有人帶到上海饋贈友人。 糊油包子,也以品香園館子的最好。它全用豬板油去掉薄皮后和白糖作心子,蒸熟后油膩甜美,如果初次吃不注意,一口咬下,糖就會流出來燙手,于是有人借此夸大其詞,編出至今還在老人中傳說的笑話,說是有人“開洋葷”(譏笑人初次嘗試某一事物) 吃糊油包子,一口咬下,糖流到手上,連忙舉手用舌頭去舔,糖順著前臂流到“道拐腦兒”(拐肘),又忙拍起膀子欲去再舔,糖又順著上臂流到背心溝兒。后來,這個笑話七傳八傳便成了譏笑別人遇某事丟丑的歇后語:“吃糊油包子燙背心——失格(丟丑)?!?燒賣:是大館子的較高級的小吃。它用很薄的湯面皮包糯米和肉末,頂上捏成折兒,并涂上紅色,裝飾點綴。蒸熟后,色、香、味俱佳,不僅柔嫩可口,而且給人以賞心悅目之感。所以,宜都人稱之為“燒梅”。 包面,由挑擔子小販專營,制作精細,講究佐料。包面?zhèn)€子小,皮子薄,心子成砣兒用骨頭熬的湯煮熟,加點青菜點綴,色、香、味俱全。包面柔嫩,面湯鮮美,回味無窮。一般下午出攤,晚上挑著擔子流動出售,以敲打掛在擔子旁的約兩尺長的竹筒梆子招攬顧客。即使夜深人靜,也還以一陣陣急促的敲筒聲,吸引那些打夜工、干夜活的人們?nèi)コ砸煌搿?豆餅,用米摻綠豆浸水磨成糊漿,然后在鍋里攤成一張張圓形的薄皮子。在皮子上先放蒸熟了的糯米,再加肉末,還打一個生雞蛋,然后包成四方形,放在平底鍋里油炸。這四合一的綠豆皮(或稱豆皮),叫賣者叫炒豆餅,是挑擔子上的高級小吃,可與漢口“老通成”媲美。 豆腐腦兒: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沙宜未淪陷前(1940 年前),由皂角樹附近一位姓宋的獨家經(jīng)營。他的豆腐腦兒不僅打的老嫩適度,而且佐料多樣。有醬油,稀廣椒、榨菜末(或醬蘿卜末)、姜渣、蒜齏、蔥花兒、胡椒粉、麻油等,五味調(diào)和,鮮美異常。他常挑著擔子,用宏亮的嗓子沿街叫賣到:“豆腐腦兒……滾(熱)……的!”一條西正街還沒有走盡頭,一擔豆腐腦兒就賣得一干二凈。 甑兒糕,顧名思義,是用甑兒蒸的糕,制作精巧,外地少有??谷諔?zhàn)爭沙宜未淪陷前,陸城也只有一戶姓張的父子做這種小生意。他們常挑著擔子走街串巷,以敲打小竹板招來顧客。甑兒糕的用料是米面粉。木質(zhì)小甑兒酷似今無把的保溫杯,只是略大一點兒,無底;離甑兒口約一寸深處,有用竹節(jié)兒作的甑屜子。另外還有小缸灶和一個用來燒水的小鼎鍋。鼎鍋口面用木板封嚴,木板中心有一個小孔,既可灌水又可噴出蒸氣。蒸糕時,將米面粉潤濕,先裝甑兒容量的一半,放糖,再裝面粉至甑口,又放糖,加蓋,然后將甑兒置于小氣孔上蒸,蒸熟后揭蓋,將甑兒拿到一根豎在小木板上的小木樁上,將甑屜子往上一挺,一塊熱騰騰的如同雞蛋糕大小的糕就出甑了,所以又稱“挺挺糕”。因為一個甑兒一次只能蒸一塊糕,所以必備兩個甑兒輪換地蒸。賣糕人手藝熟練,一甑剛熟,一甑裝好,如果邊蒸顧客邊吃,要是供不上嘴,吃了的還不要錢呢。 三層糕,用發(fā)糕料(米漿)先蒸成大塊,然后用細線劃成梭形小塊。因制作時中間一層米漿和了黑糖,蒸熟后,上下兩層雪白,中間一層呈褐色,所以稱“三層糕”,小孩們最愛吃。 煎肉餅: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有陸城人李祖洪帶著女兒借橋河口一土地廟專作煎肉餅,很有名。其做法是先將肉切成細條,面劑子干成長條形,再將肉條鑲在面劑子里,然后卷成螺旋形,扎好面頭(不再壓扁)放在平底鍋里油炸,炸到二面見黃,便放入鍋底下爐火(燒木炭)周圍再烤。這樣肉餅既能熟透,又松柔可口,凡品嘗過的無不叫絕。 碗碗兒甜酒:甜酒,也稱伏汁酒或醪糟,是很普通的食品。但“碗碗兒甜酒”卻在外地少見,唯陸城每到夏季即有出售。說來并不稀奇,就是賣者為了便宜零星出售,在做甜酒時,分裝成一碗一碗的,成酒后,一碗酒猶如一塊海綿,飽含汗水,用筷子一夾,汁水就冒了出來,香甜醇厚,很逗人吃。提籃小賣者常沿街叫賣:“碗碗兒……甜……酒”或“甜酒……醪……糟”。 除以上列舉的幾種小吃外,還有一些傳統(tǒng)產(chǎn)品。如炕肉餅和鍋盔兒(梭形),烙燒餅和串糖餅子、發(fā)面包子(也稱發(fā)面粑粑)和魚鱗糕、炕發(fā)糕、桂花年糕、仙米面(糯米炒面)、糯米稀飯等。 隨著時代的前進,陸城小吃也有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但是,也有些具有地方特色的風味小吃,不是失傳,就是失去了原來的特色。例如:“油貨”中的卷子,原來是蒸熟后再油炸,酥而脆;餃子,原來是用燙面包餡兒油炸,松柔糍軟;油餅,原稱“豬油餅”,早期呈螺旋狀,內(nèi)夾蔥花兒,花椒粉等佐料,松柔可口;金馃條,炸熱后裹上拌了糖的炒面,香甜具備;油香—(呈長條形稱油香,圓形稱油糍),表面有一層油酥薄殼。對于這些失傳或失去原有特色的小吃,老人留念,青少年不知其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