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城市文史資料 第4輯 陸城正福餐館名菜點滴
作者:王子觀 清末民初,宜都陸城 最有名的餐館應首推“正?!辈宛^。該餐館的老板叫張正福(宜都人),精于飲食烹飪技術,任何山珍海味,雞鴨魚肉乃至蔬菜,經他親手做出,其味特別鮮美。 他的手藝得其真?zhèn)髡邇H有兩人,一是張正福之大女兒張大(小名),再者是其門徒吳八爺(系綽號)。我兒時,曾隨祖父和父親在該酒館品嘗過,固留戀其味美,在解放前夕,本人曾請教于吳八爺,現(xiàn)根據(jù)記憶略談該酒館幾道名菜的做法。 1?八炸肉:用肥豬肉一方,去其皮和瘦肉,將凈肥肉切成兩寸長,中指粗的條子備用。烹飪時,將麻油煎成裝開,將肥肉條下鍋,炸凈肉條內肥油,色黃時起鍋,然后調以香料粉,冷卻后上盤入席。吃時香、酥可口,品嘗者無不稱道叫絕。 2?蔥燒雞、鴨:把大把雞母或鴨公放血剃凈其毛后,在尾部開一茶杯大的小口,將內臟由小口全部取出,將腹內洗凈。用全分蔥一只約十多根扎把,另加醬油、姜渣, 胡椒面,塞進腹內,上蒸籠蒸熟后取出,再下鍋以文火烹飪片刻撈起,在外面抹上佐料,即可上盤。吃時,肉熟恰當,異香撲鼻,連腳爪都能食盡無余。 3?烤子豬?子羊:將5斤重左右的小了豬·子羊,放血后將毛去盡,在尾部開一小口,取出腹內腸雜,洗凈后,在腹內放入甜醬、醬油、姜、蔥等佐料,裝入小口罐子內,罐中加入麻油和適當水,將罐子下半部糊上兩公分厚的黃泥巴,蓋緊罐蓋不使其透氣,置于火盆內,外用木柴炭火煨烤,約兩小時后取出。此時,子豬·子羊煨烤成熟。開罐時,香溢滿堂,食之鮮嫩香美。 4?米熏肉:以二板坐豬肉一方,先用醬油、姜渣和少許食鹽腌一會,鍋中以適當大米鋪底,用中火燒至冒煙時,放隔條于上,并將腌好的豬肉放在隔條上簽上鍋蓋熏之,不時兩面翻轉,待色微黃后起鍋,再切成條塊下鍋烹飪,并加入適量的佐料即成。此道菜,火候必須到堂,吃時異香可口。 5?羊糕:先煨一肥雞,煨好后,只要雞湯備用,將羊肉去其油,切碎,加入三分之一切碎的肥豬肉,再剔大鮮魚凈肉適量,少許胡蘿卜和細荸薺丁,一并放入雞湯內,再加入少許豆粉汁,用大火煮熬成糊狀,冷卻后,則凝固透明,切成條狀入盤,紅白細點鑲嵌其中,顯得特別精美,食之,色香味俱全,是下酒的佳肴。 正福餐館的名菜還有很多,如:熊掌、鵝掌、魚羊會、八寶糯米粥、豬腦髓蘑菇湯,黃豆和渣等,難于盡述,茲略舉一二,以借飲食業(yè)者參考。 民國3年時(1914年)彭懋修來宜都縣任知事,他品嘗了張正福所作之各樣肉魚羹湯后,即將縣衙內火食承包給張正福。正福餐館交由其子經營。其子染上鴉片煙癮,不善經營,業(yè)務日漸衰落。民國6年(1917年),彭懋修在任三年后調麻城縣知縣,聘請張正福到麻城做小廚房廚師,待遇頗高。張正福以知己情面難卻,隨赴麻城,其子怠情不振,正福餐館亦關門歇業(yè)。三年后,彭又調其他縣任職,張正福仍同往。彭卸職后回南陽。民國10年,張正福即在漢口偕大女兒在雨花樓開設酒樓。北伐軍進占武漢后,張正福和大女兒回宜都,因租不到正街門面,在縣前街做館子,不久張正福病故,其大女兒于民國18年再下漢口,經營是業(yè)。張正福的徒弟吳八爺,在陸城縣前街開酒館整酒席,所烹飪之菜肴,宜都人有口皆碑。
(曹禮達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