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正朔,易服色——關于三星堆文明消失的原因的猜想
三星堆為什么會突然之間消失了呢?消失得無影無蹤了?為什么會突然消失?
一可能它會自然磨滅;為什么會自然磨滅呢?

就跟《傷仲永》(王安石文)一樣:“泯然眾人矣....”也就是說,逐漸在衍化過程中,蜀地也有外來的民族的注入,原來的文化就逐漸淡化了。
另一種就是天災。突然的洪水、嚴寒、酷熱、干旱等等,都有可能造成蜀地文化在短短幾十年里或者是幾年之內(nèi)戛然而止,遭受毀滅性的打擊。
再一個是外族入侵。我們說蜀地文化是一種放逐文化,夏朝滅亡之后,他的王族被放逐到蜀地了;那么商朝呢?王族被滅亡之后,他也會被放逐到蜀地。當他被放逐到蜀地的時候,原來夏族那幫人會怎么樣?
因為你的發(fā)展,是在一個密閉的空間里,相對來說,它是一種停滯的狀態(tài),或者是緩慢磨滅的。外來的一些個東西,相對來說,可能比他更野蠻,更具有戰(zhàn)斗力,然后就把原居民的文化滅掉了,或者是他把外族融合了,都有可能成為文化滅絕的因素。
就例如我們大陸這個范圍內(nèi),夏、商、周,如果沒有殷墟的挖掘?沒有殷墟的挖掘,你怎么知道商朝這種活靈活現(xiàn)的存在呢?我們現(xiàn)在都說有些可能存在,請問夏朝在哪兒?如果也有一個像殷墟這樣的地方,被挖掘出來,證明它就是夏朝,那么它就變得活靈活現(xiàn)了。

所以說,可以說從周朝之前的夏、商,在民國之前,或者是在清代,在沒有實物來佐證(其存在)的時候,它只是一個文化符號。以我們現(xiàn)在人看來,它不是一個可以琢磨的存在。
三星堆它跟我們現(xiàn)在不可考的夏朝甚至說商朝,它都有相通之處。因為后世的文化斷代了。這個斷代怎么造成的?也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這個東西叫做什么呢?叫做“大一統(tǒng)”,就類似于秦始皇統(tǒng)一文字、統(tǒng)一度量衡、統(tǒng)一服色,這個在古代叫做“易服色”....“改正朔、易服色”
“改正朔、易服色”是什么意思呢?
“改正朔”,正,就是正月,改正月叫做改正朔,就是每一年從那個月開始算是正月。朔呢?就是每個月的第一天,從那天開始。
古人是不一樣的。什么:夏朝建寅、商朝建丑、周朝建子、秦始皇建亥、一直往前。他為什么要這樣???原因很簡單,通過正朔歷法,來證明什么呢?來證明他文化的正統(tǒng)性。
我們以前講夏商周的時候,都圍繞著一個道字,他是天道的執(zhí)行者,代天言事,替天行道。那么怎么來證明你呢?當然,后來通過政權,我說我是天命所歸,就是天命所歸。不服我用武力。古人不是這樣的,古人是文化。

文化怎么來的呢?文化怎么表現(xiàn)呢?就是這個改正朔。
改正朔就是對天文歷法的修訂。比如夏朝建立,往上是三皇五帝,夏朝就說:“哎呀,三皇五帝不行,他錯啦!他沒有掌握道的最高的文化,但是我掌握了道的最高的文化”從哪兒能證明呢?我就告訴你,正月必須得從寅月開始,朔是每月初一、正月初一從哪天開始?也可以說是哪一天要定為正月初一?或者每一天,從哪個時辰算是這一天的開始?我們現(xiàn)在是子時作為這一天的開始。再往前,丑時,卯時、寅時,都曾經(jīng)作為一天的開始。
今天與昨天的劃分界限。這個東西就是歷法啊,他告訴你,我這么說是正確的,我這個歷法推演是正確的,他們那個是錯誤的。為什么我要代替他啊?是因為他們沒文化,我有文化,我掌握了正確的道學文化。

所以上古三代,甚至往上,三皇五帝,因為現(xiàn)在沒有記載了,我們只能通過:天皇歷、顓頊歷、黃帝歷等等,我們通過這些個歷法的演變,可以看到這叫文化爭奪戰(zhàn)、文化刷新。一個統(tǒng)治者上臺之后,他就要進行這種文化的刷新,這就是改正朔,歷法。
那么歷法怎么來的?你不能說你,我來一套歷法吧,然后大家都執(zhí)行,對不對?你唬那些沒文化的當然行,反正大家也看不懂,你說什么就是什么。
但這里還有大批有文化的人??礆v朝歷代,建國之后,能不能征服有文化的人,能不能爭取文化人對他的政權的擁護。如果一個政權一直不被文化階層所服或者所認可,那么他很快會滅亡。那些個短命王朝,大部分都是文化人不認可造成的。沒有在短短一百年之內(nèi),或者短短幾十年之內(nèi),實現(xiàn)文化的統(tǒng)一,那么你就會變得非常的短命。
所以文化、文化來自于哪兒?文化就來自于易學。文化就來自于對三易法、也就是連山、歸藏、周易,三易法的掌握以及推演。也就是這個三易法,誰玩得高,誰玩得令所有文化人信服、佩服,這個才能夠最終坐穩(wěn)天下。
所以歷朝歷代,尤其是夏商周之前,他們都要改正朔。這就是文化統(tǒng)一。改正朔之后,就會帶來、引發(fā)一系列的風俗改革。易服色只是其中的一項。統(tǒng)一度量衡、統(tǒng)一文字......大家不要以為統(tǒng)一文字統(tǒng)一度量衡統(tǒng)一服色,都是秦始皇這個千古一帝,他做出來的,開創(chuàng)歷史先河。
不要這么認為,這樣認為就太沒文化了,太沒有歷史的敘事了。從三皇五帝開始,歷朝歷代都在這么搞,都在統(tǒng)一文字,統(tǒng)一度量衡?!败囃?、書同文”.....這些個亂七八糟的東西,都在做,每一朝每一代都在做。只是說法不一樣。
比如說,我們以前提到過的《尚書》,《尚書》里邊那個《舜典》,里邊有句話叫做“同律度量衡”。這個同律,律,這個有人解釋同一;有些人解釋同律,音律,就是解釋成統(tǒng)一了音律、度、量、衡。度、量、衡,統(tǒng)一了四方面。有人說同律就是同一的意思。我們現(xiàn)在不糾結這個。

我們只是告訴大家,上古,在你意想不到的那個年代,就已經(jīng)開始統(tǒng)一了。但凡一個王朝,他都會在他的范圍內(nèi)進行文化的統(tǒng)一,文化的洗牌、文化的重新刷新。所以我們要說什么呢?就說文化,它一代一代的刷新,很多東西會變得與以往不一樣,包括三星堆。
三星堆,有人說它跟商不一樣,它跟夏不一樣,這個不一樣,那個不一樣......不一樣也很正常。不一樣并不代表他們沒有關聯(lián)性或者說沒有同源性,就是發(fā)源的同一性。只是說它又進一步演變了。但是我們一直在強調(diào):萬變不離其宗
我們一直在講萬變不離其宗,那么萬變不離其宗的宗在哪兒?
他的宗在哪兒?它的宗就是道學文化。
就是說哪一朝哪一代不管怎么改,他都有宣揚自己是最符合大道的,最符合道學的,一定要明白。所以說我們一直在講,中華文化的根就是道學。所有文化,諸子百家,都是道學的分支。他都在從他的角度來闡述道學。來闡述他對道學的理解。
包括歷朝歷代,我們說統(tǒng)一文化,統(tǒng)一文字等等。他們都在干什么?都在從自己的角度來闡述他們對大道的理解。后來可惜這個道學怎么啦?三易法從王子朝之亂,三易法就失傳了。所以,秦始皇五次、還是六次,要出巡,他在干什么?他在找什么?現(xiàn)在都說秦始皇游天下,巡游天下,這個那個,什么尋仙啊、這個那個的。都不對!秦始皇巡游天下,他的目的其實就是在找文化的根源,這個三易法。
他所去的那幾個方向,找三易法。當然,這是咱們文始道的一個說法,流傳的一個說法,可能不是事實。我們現(xiàn)在只能這么說,可能它與歷史是不相符的,但是我這么說出是給大家提供一個參考。

因為文始道有這么一個說法:就是秦始皇他為什么要六次巡游天下、五次巡游天下、幾次巡游天下?他的目的就是在尋找三易法的流傳方向。有的說,三易法往日本、韓國,流傳到了日本韓國。就像今日的朝鮮,都督(箕子)建立朝鮮、上古夏朝十日族成了日本等等這些個說法,所以說徐福他才要東渡尋仙。
你以為秦始皇真的就傻到想要長生不老嗎?一個雄才大略的雄主,他往上多少代都是死了,他爹、他爺爺,都沒有長生不老,難道他真的就愚蠢到想要真的長生不老嗎?不是!雄才大略的一個雄主,怎么可能愚蠢到這么一個程度呢?不是!很少有這樣的。
他在干什么?其實他在尋找三易法,可能流失的一個方位。所以他終其一生就想找到這個東西。為什么呢?找到了,你才能夠推演三易法。因為你根本不知道,說句不好聽的話,這個歷法怎么推演的?古人怎么玩的歷法,怎么推演的?為什么他就要從寅月改到丑月,從丑月改到子月?秦始皇又改到亥月,秦始皇改到亥月這個叫什么?原來叫顓頊歷,他是引用的。

他是沿用的古人的歷法。他延用,什么叫延用啊?就是以前曾經(jīng)有人這么建過,建過亥,知道嗎?他就直接延用過來了。他沒有進行新的推演。就是天下有文化人不知道你怎么回事兒,知道嗎?你只說老祖宗這么玩的,我就拿過來了,你沒有一套類似于證明題,證明出來,讓有文化的人看到。
以前上古三代,都得有證明題。就這個東西簡單的就類似于現(xiàn)在的數(shù)學公式,不用點透啊,不用寫“角1=角2,角3=角4.......”然后就怎么一步一步列得無比詳細然后就得出了一個結論。
古代古人不這么玩。這個東西叫點到為止。他就把關鍵的地方點到,有文化的人一看:“哎呀!太高了!”為什么天下讓人家坐?就憑這一點,天下就得讓人家坐。
這就好像現(xiàn)在的,工藝進化,或者科技進步。三易法這里面的東西太多了!不是說夏朝就真的就比上古三代就高到哪兒去,商朝比夏朝高到哪兒去,周朝比商朝高到哪兒去,不是!它原來本身自帶這個東西。只是你沒有挖掘出來。你挖掘出來之后,這個時候可能易的文化都已經(jīng)失傳了。當你挖掘出來的時候,顯得你很高,其實不是,其實它本身就有。
我們以前講三易法怎么推演,周易怎么推演,包括我們對秦始皇陵出土文物石博煢,是怎么推演,這不是說誰創(chuàng)造的,他最開始的文化的源頭里邊就有,就有很多種玩法。就是這個時候你翻弄出來這種玩法,但是別人不知道,就覺得很新奇,他就覺得,哎呀你太高啦!是這個邏輯。大家不要誤解了這個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