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點鴨丨中庸——以“誠”通天道丨哲學考研


/ 中 庸 /
導言
introduction
“中庸”是儒家哲學的核心范疇。首先,其具有本體論上的意義,是天地和諧運轉的根本,也是人類社會中各類德行的源頭。其次,在實踐方面,它不是指遵循僵化的教條,而是“時中”,即在對象化思維之前,對人和物具體處境的把握,以此為根據,進行判斷。由此,孔子稱其為“至德”,即最高的德性。
Part.1?尋典解義
“中”的思想,其實在孔子之前就已經出現(xiàn)了,如《洪范》中言:“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黨無偏,王道平平;無反無側,王道正道?!奔匆粋€君主在治理國家的時候,不能偏而有私,應當在君臣、君民關系之間找到合適的名位。而孔子首次將“中”和“庸”連用,將中庸看做最高的德性,并認為很少有人能做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孔子對“中庸”的論述,總地可以分為以下三個方面:
??
①在人格和修養(yǎng)方面,孔子認為“中庸”是君子應當追求的德性,是區(qū)分小人和君子的標準:“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孔子認為“中庸”的表現(xiàn)是“泰而不驕,威而不猛”、“文質彬彬”、“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達到了這樣的標準的人,才能稱之為“君子”。君子是在動態(tài)、具體的情境當中,尋找到恰當?shù)?、合乎禮儀規(guī)范的安頓之法,總是將自己安頓到合適的位置,總是無過無不及,故說:“君子而時中”。
②孔子接著區(qū)分了幾種與“中庸”不同的德性或人格。孔子說:“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敝行校簿褪切兄械乐?,是合乎中庸之道之人。接近中庸但又沒有達到的,是狂者和狷者。狂者是志向高遠、光明磊落的人;狷者志向雖然不及狂者,但能夠遵守基本的道德規(guī)范。此后的孟子發(fā)揮了這一思想,認為在與人打交道時,由于能達到中庸之德的人很少,所以很難遇到,退而求其次,和狂者和狷者打交道,也是可行的。即“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p>
此外,不能把中庸與“處事圓滑”相混淆,這樣的人被孔子稱為“鄉(xiāng)愿”。鄉(xiāng)愿非常懂得人情事故,知道怎么左右逢源,力求獲得一切人的喜歡,并從中得益,看起來好像是忠信廉潔之人??鬃訁s認為這種人是“德之賊也”,他們往往沒有什么操守。而真正奉行中庸的君子或修德者不會刻意去討所有人的喜歡,而他本身的風骨也會讓“不善者”討厭,所以是“鄉(xiāng)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③最后,在文藝、情感上,孔子認為《關雎》就達到了中庸的境界。其表達的是愛情,但“以色喻于禮?”,將自然欲望加以安放和節(jié)制,并以恰當?shù)男问奖磉_出來,所以是“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子思繼承孔子的中庸思想,并加以發(fā)展。子思作《中庸》(對《中庸》的作者,學界有爭論)一文,將“中庸”提升到本體論的高度,他說:“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至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在子思看來,中是天地萬物的存在的內在根據,體現(xiàn)在外,就是萬事萬物的和諧的狀態(tài)。子思接著指出,作為天道的中庸,下貫到人,就需要通過“誠”,即反身內省,主動地將人自身本有的“性”發(fā)揮出來,并通過感通外在的人與物,就能夠幫助天地生化和培育萬物,與天地而為叁,即言:“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梢再澨斓刂?,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Part.2?碰撞展義
如上所述,在儒家哲學當中,中庸具有本體論的地位,是宇宙萬物生生不息的內在根據。人則通過反身而誠,以情感向度為主,領會天道而盡性,并“贊天地之化育”。無獨有偶,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也提出了類似的“中庸(Mean,也譯為“適度”、“中道”等)”思想。我們可以對二者進行一個對照分析:
?01.亞里士多德?
亞里士多德將“中庸”作為德性(或美德)的特性、德行的指南。首先,作為德性的特性,它指有德者用不偏不倚、執(zhí)兩用中的態(tài)度來對待激情,從而產生合適的行動;要注意的是,具有中庸特性的德性本身是一種與“過度”和“不足”對立的極端,例如,“勇敢”這種德性是“魯莽”(過度)與“怯懦”(不足)的中庸,同時也是與二者對立的一個極端。其次,作為道德行動的指南,亞氏的中庸并不是單純數(shù)量上的中值;中庸不是理論上的數(shù)學計算,而是相對于人的情感、行為而言,結合具體場景或情況產生的適當處理。最后,惡行本身并不存在中庸問題,如“偷盜的適度”或“?適度的偷盜?”都不是中庸的體現(xiàn)。
02.儒家?
接著來看儒家的“中庸”,它基于“仁”和“禮”,朝著情感方向發(fā)展。君子得通過“慎獨”和“誠”的反身內省的道德實踐,從而達到“中庸”的境界。所謂“誠之者”,自求“誠”以合于天道, 這就是“人之道”。一個人先天具有道德良知,使其顯示出來, 成為自覺的道德良知,這是“自誠明”。從日常禮儀規(guī)范入手, 慢慢開啟、提升自身內在的道德良知, 就是“自明誠”。在閑居獨處而無他人覺察時, 更應該警惕謹慎,因為“?莫見乎隱, 莫顯乎微”。通過“誠”,盡人之性從而感通物之性,與天地而為叁。
?03.同異對比?
孔子與亞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有共通之處。首先,中庸都是兩者倫理體系的核心概念,而且在內涵方面十分接近,二者的中庸都是“尚中”而非“折中”,是因勢利導的“時中”而非一成不變的“守中”。其次,他們都強調中庸德性的養(yǎng)成需要持之以恒,如孔子說:“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倍鴣喞锸慷嗟聞t在《尼各馬可倫理學》中說到:“德性則需要通過習慣養(yǎng)成?!?br>
二者的差異我們也可略探一二。首先,從思想風格來看,亞氏的中庸理論思辨性更強,分析更加細致;而孔子的思想以情入理,以事曉義,更具啟發(fā)意義,文字也更顯親切。其次,從理論目的來看,孔子更講整體,亞氏重個人;孔子提出一系列以中庸為核心的道德、政治主張,希望實現(xiàn)天下(整體)的昌盛;而亞氏認為“?幸福是靈魂的一種合于完滿德性的實現(xiàn)活動?”,他在以中庸為核心的德性論中主要是探尋個人的幸福之道。最后,從中庸之德與中庸所獲之福的關系來說,在孔子那里,德、福是同構的,即獲得此境界,也獲得了最高幸福;亞氏的德、福則是相分的,德只是福的一個環(huán)節(jié)。

Part.3?考情概說
“中庸”是中哲的一個??键c,考察頻率兩顆星★★
主要考法:
①考察名詞解釋,如:2023首都師范大學真題,“中庸?”;又如2023中央民族大學真題,“執(zhí)兩而用中?”,本題雖然沒有直接考“中庸”,但實際上想問的也是孔子的中庸思想。本題在解答時可以先解釋“執(zhí)兩而用中”的含義,再聯(lián)系上“中庸”思想。
②考察簡答題以及論述題,如:2023年寧夏大學和2020年中南大學,都考過“孔子的中庸思想?”。
③考察原文分析題,經常選取《中庸》里的原文出題。如2023年北京林業(yè)大學真題:“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边@是《中庸》的首段,考察得比較直接,可以先翻譯原文,再從本體論角度入手解答。
又如2023年清華大學真題:
“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上律天時,下襲水土?!颂斓刂詾榇笠?!”。本題也沒有直接涉及到對“中庸”概念的論述,但選文是出自《中庸》的,要聯(lián)系到上文提過的“中”、“和”、“誠”等概念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