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戶幕府的主城江戶城為什么沒有日本當時常見的天守閣?
了解日本古代元素的朋友應該都知道,日式城堡往往會修建一座“鶴立雞群”的高大閣樓,即所謂的“天守閣(也稱“殿主”、“殿守”、“天主”,“天守閣”為明治維新后的統(tǒng)一叫法)”。江戶時代的每座日本城堡幾乎都有“天守閣”,保存至今的姬路城天守更是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之一。

不過有意思的是,作為江戶時代的日本政治中心、經濟中心、第一大城市,江戶幕府的主城江戶城卻沒有天守閣。而且早在四代將軍德川家綱在位的江戶時代前期,江戶城的天守閣就已經不存在了。這又是怎么回事呢?本鬼接下來說說自己的一家之言,大家姑妄聽之即可。

與很多人的固有印象不同的是,天守閣直到日本戰(zhàn)國時代后期才出現(xiàn),很多有名的戰(zhàn)國大名(如北條早云、齋藤道三、武田信玄、上杉謙信、毛利元就等等)一輩子都沒有建過天守閣。江戶城是日本戰(zhàn)國時代早期的名將太田道灌所建,而早年江戶城自然是沒有天守閣的。

后北條家滅亡后,入主關東的德川家康將居城設在了江戶城。出于各種原因,德川家康在豐臣秀吉統(tǒng)治的桃山時代沒有對大規(guī)模修建江戶城。慶長五年(1600年)關原之戰(zhàn)后,德川家康成為日本實際上的最高統(tǒng)治者。慶長六年(1601年),一場大火將絕大部分江戶城焚毀。

于是德川家康命令全日本的諸大名提供財力、物力和人力,為德川家重建江戶城。而重建后的江戶城蓋起了一座五重六層的天守閣, 與當時的大阪城天守閣旗鼓相當。德川家康此舉一方面是削弱諸大名的實力,防止其反抗德川家;另一方面是以顯示德川家康才是日本之主。

然而德川家康重建江戶城時充分考慮了很多問題,但沒有考慮一個問題——江戶城的防火問題。從德川家康重建江戶城以來,火災就成了江戶城一直無法解決的頑疾,以至于當時人都說:“火災與吵架是江戶的美景(火事と喧嘩は江戸の華)”,而天守閣自然也不能幸免。

明歷三年(1657年),江戶城發(fā)生了特大火災,史稱“明歷大火”。根據史料記載,“明歷大火”的延燒面積高達2574公頃,包括江戶幕府的中心建筑西之丸、天守閣、本丸御殿在內的三分之二的江戶城都被“明歷大火”焚毀,死亡人數高達10萬7千人以上,損失之大難以估量。

“明歷大火”結束后,當時幕府將軍德川家綱下令重建江戶城。但此時的江戶幕府和日本各地的大名(藩)都出現(xiàn)了財政困難的問題,像德川家康那樣重建江戶城的財政壓力太大了。正因如此,江戶幕府決定放棄一些花費太多的的重建項目,其中就包括重建江戶城的天守閣。

“明歷大火”之后,江戶城的天守閣就不復存在了,其軍事功能由富士見櫓替代。江戶幕府此后的財政是每況愈下,江戶城的火災也是一直得不到根治。于是江戶城的天守閣就一直沒有重建,直到江戶幕府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