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子女后代“送終”的老人,越來越多,說明了這些問題

01
有禪師說過:“緣起緣落,緣聚緣散,皆是天意?!?/p>
緣起,我們遇到了命中注定的那些人。緣落,我們要跟這些人告別。也許,不論是緣起,還是緣落,都是老天的意思。
就拿子女來說,我們讓孩子來到這個世界,就是“緣起”。而孩子陪伴我們老去,甚至送我們到人生的終點,那就是“緣落”。
在這個世上,美好的緣起,很容易。但美好的緣落,其實很難。就像樹上的葉子,當它們還是綠葉的時候,特別美好青嫩。當它們變成枯葉了,一切就變得不怎么美好了。
好運點的秋葉,飄零到塵土當中,成為了養(yǎng)分。而不好運的秋葉,則被人踐踏,連最后的體面,都沒有剩下。秋葉如此,老人亦是如此。
每一位老人,都希望“體面”地離開。只不過,這“體面”,貌似特別難。對于一些不好運的老人來說,孤獨地離去,就是他們最后的宿命。

02
一位老人的無奈:沒有孩子送終,才是后半生最大的悲哀。
在農村生活了一輩子的劉老伯,因為染上了疾病,所以去世了。在他離開之后,劉老伯的三個孩子,都沒有及時回到老家。一切的身后事,都是劉老伯的大哥操辦的。
其實,在劉老伯離開之前,他就跟大哥說,自己真的希望見孩子最后一面,希望孩子送自己最后一程。當然,孩子們也左拖右拖,并沒有及時回家的心思。
大哥對于那三個孩子,那是特別反感的。大兒子一直在外面打工,好幾年了,也不回家一趟。在大兒子眼中,母親離開了,那他就對父親沒啥感情了。
二兒子在省會城市落了戶口,老婆孩子也順利地成為了城市人。對于農村,他是一百個不愿意回去,也就逢年過節(jié)回去一趟。
三女兒更不用說了,嫁到了上千公里外的地?方,有兩個孩子要照顧。父親什么的,早就被她拋諸腦后了。同時,她看到兩個哥哥對父親如此薄情,她也有樣學樣。
最悲慘的,還是劉老伯本人。

03
孩子們回到老家,已經是劉老伯離開的五天之后了。望著父親的骨灰,孩子們既沒有流眼淚,也沒有說什么,只是插了幾炷香,在照片前祭拜了一番。
劉老伯的大哥,就問這三個孩子,為什么那么晚才回到老家。三個孩子也是各種理由,不是這里要請假,就是那里要出差,或者娃娃生病了,要照顧......
聽了這三個孩子的話,劉老伯的大哥搖了搖頭,也沒有說什么。這幾個孩子祭拜完父親后,就開始協(xié)商,怎么分老家的老房子,以及父親留下的一些養(yǎng)老錢。
......
像劉老伯這樣的老人,貌似越來越多了。他們養(yǎng)了孩子二三十年,可孩子愈發(fā)變得薄情,既沒有什么真心,也無法做到陪伴父母老去。哪怕是為父母送終,也不是每個孩子都能做到的。
為什么為父母送終的孩子,會越來越少呢?首先,是親情觀念的淡??;其次,是生活的壓力太大了,消磨了孩子對于家庭的感情和想法;第三,養(yǎng)老,成為了一個大問題。

04
先來談談“養(yǎng)老”的問題。
在農業(yè)社會,或者在二三十年前,父母和孩子多半是住在一起的。這有個好處,孩子可以照顧父母,不讓父母活得孤獨。況且,那時候的小城市和小農村,還是比較熱鬧的。
隨著城市化的發(fā)展,人們都涌入到了大城市當中。為了工作,人們連休息都沒時間。為了落戶大城市,人們早已把農村的家庭給拋棄了。
有些人會說,既然他們要落戶大城市,為什么不把父母接到大城市養(yǎng)老,而讓父母當孤寡老人呢?因為很多人都沒有這個能力。
對于普通人來說,他們連養(yǎng)活自己都成問題,又怎么可能接父母來到大城市養(yǎng)老呢?不然,怎么農村的孤寡老人,會如此之多呢?
說句不好聽的話,如果老人的身邊還有老伴,那雙方可以互相照顧。一旦老伴離開了,另一個老人就孤獨了。某一天,也許他們在屋子里面離開了,別人也不知道。
這一點,在老齡化特別嚴重的日韓,那是很常見的。老人在家中離開了,過了好幾天,人們聞到味了,才被人發(fā)現。

05
更重要的是,如今不生孩子的年輕人和中年人,越來越多。加上家庭觀念的淡薄,可想而知,沒有孩子送終的人,會呈現幾何倍數的增長。
有孩子的人,尚且沒有孩子送終,又何談是沒有孩子的人呢?
在這個年頭,不僅人們的生育觀念變了,親情淡薄了,就連孝心,也被錢財和巨大的生活壓力,所取代了。
每個人都會老去,每個人都需要面對晚年生活的問題。到底是孤獨地離開,還是得以善終?;蛟S,這一切,早已不由我們自己決定了。人在紅塵,身不由己。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