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唯諾諾、俯首帖耳卻仍不被希特勒待見的陸軍總司令勃勞希奇
重要申明,此文絕非宣揚納粹,純屬人物科普貼,介紹歷史,揭露法西斯罪惡,請大家認清納粹的暴行和反人類罪惡。
原作者:煙雨蒙蒙未沾衣
1938年2月,希特勒解決了勃洛姆堡與弗立契二人后,宣布自己親自掌控陸軍,但他并不是軍人,在形式上,他還得找一個軍人來擔任陸軍總司令,他選中了勃勞希奇。

瓦爾特.馮.勃勞希奇,陸軍大將,軍校高材生畢業(yè),參加過一戰(zhàn),主要從事參謀工作,一戰(zhàn)結束后繼續(xù)服役,一步步晉升至大將。他從沒有親自指揮過部隊作戰(zhàn),但這并不能否定他是一位優(yōu)秀的軍人,作為軍人,他并不兇悍勇猛、咄咄逼人,相反,他的性格屬于溫文爾雅、謹慎內斂的紳士風格,希特勒選擇他繼任陸軍總司令,當然是有自己的考慮的。
勃勞希奇可以認為是希特勒與國防軍高層之間的一個緩沖彈簧,因為希特勒借勃洛姆堡、弗立契事件對國防軍的大換血已經引起國防軍的不滿,這時必須要一個中立、聽話、能掌控的人物作為國防軍的代表,勃勞希奇正好符合上述條件。

在希特勒制定戰(zhàn)爭規(guī)劃的過程中,國防軍幾乎很少參與,盡管勃勞希奇也提出過不同意見,但希特勒一瞪眼,他就不再堅持己見,當他對侵略計劃提出異議時,希特勒甚至斥責他為“懦夫”,陸軍總司令屈服了,讓希特勒更加肆無忌憚,加快了他的戰(zhàn)爭進程。
希特勒雖然獨斷專行,但二戰(zhàn)爆發(fā)前期,他對國防軍的戰(zhàn)役領域并不過多干預,戰(zhàn)役過程中國防軍還是有很大的自由發(fā)揮空間,波蘭、法國先后淪陷,勃勞希奇也被晉升為元帥。但在后來的戰(zhàn)役中,希特勒的“微操”風格越來越濃,作為陸軍總司令的勃勞希奇,自然也就躲不過替罪羊的命運了。
蘇德戰(zhàn)爭爆發(fā)后,勃勞希奇針對希特勒的一些錯誤指令曾提出過反對意見,但希特勒被戰(zhàn)爭初期取得的勝利沖昏了頭腦,壓根就聽不進任何專業(yè)的意見,甚至繞過勃勞希奇直接給前線部隊下命令,此前國防軍作戰(zhàn)是“接受任務”,而此時開始變成了“接受命令”,失敗也就在所難免了。
莫斯科戰(zhàn)役失敗后,勃勞希奇被撤職,希特勒親自擔任了陸軍總司令,過了“河”后拆掉了勃勞希奇這座“橋”。勃勞希奇此后一直在家做寓公,直到德國戰(zhàn)敗,他被盟軍逮捕,1948年10月因心臟病死于英軍監(jiān)獄。
本篇文章只是簡介,就當二戰(zhàn)人物索引,如對文中人物感興趣,可以查閱更多具體資料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