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nóng)村葬禮上,孝子們?yōu)楹我弥桓⒄?,孝杖又是做什么用的?/h1>
在中國的文化傳承中,喪葬文化一直很受重視。俗話講“死者為大”,所以在老人去世之后也有很繁雜的禮節(jié),一眾子孫后代列長隊送老人離開這個世界,為了表示對于逝者的哀思和尊敬,也是后代的一份心思。

在這個送葬途中就有很多講究了,比如該用到什么東西,哪些人應(yīng)該做什么事,哪些人應(yīng)該穿什么衣服,這些禮儀被一代代的傳承下來。
但或許很多年輕人也不清楚為什么要這么做,只是聽長輩的教導(dǎo)。所以,本文就要簡單介紹一下其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
孝杖的介紹
人上了年紀之后腿腳就不太利索了,站也站不穩(wěn)了,為了避免摔跤,大多會拄個拐杖,其實也是保護自己的一種簡單方式。

最初拐杖的意義也就是這么簡單了,但后來也慢慢代表身份。例如古代很多身份尊貴的人在下車或者起身之前都會有個拄拐杖的動作,另外拐杖也更能體現(xiàn)一個人的穩(wěn)重大氣,所以相應(yīng)的孝杖也是有這方面的意義。
首先說孝杖本身也是有講究的,它的形狀似拐杖,那么他的長度一般就有講究了,通常不過與人同高,要低于身高,大概在一米左右,其實這也與它的用途和意義有關(guān)。
另外孝杖的材質(zhì)一般都比較接地氣,因為本來生老病死也是正常的生理狀態(tài),古代大多以農(nóng)耕生活為主,本來生活是接地氣的,所以也無謂做一些高調(diào)的事情。

根據(jù)百姓生活地域和生活習慣的不同,孝杖的材質(zhì)有些差異,比如在北方,受到天氣環(huán)境影響,種植的農(nóng)作物大多以高粱、玉米等農(nóng)作物為主,所以北方多以高粱桿作為孝杖的原材料。
或許有人家也可能用柳樹的細桿作為孝杖,這就更講究一些,因為本身柳樹干肯定是長得更結(jié)實、形狀更直挺。
而且更文雅一點來講,柳樹在古代詩詞中多代指離別之情,代指了親人對于老人離世的離別傷感之情,另外“柳”與“留”音譯相似,也是再說希望留下一片哀思。
孝杖的介紹意義和用途
在禮節(jié)中,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手持孝杖送別老人的,這也是需要一定身份的人才可以,一般是指直系血親。

古代封建思想較重的時候,只有直系血親中的男性才有這個資格,這個規(guī)定在一定意義上也是肯定了男尊女卑的思想,所以在老一輩人的思想中,一定要生個男孩,這樣才能讓自己有個合適的歸宿。
但是現(xiàn)在隨著社會發(fā)展,這種思想已經(jīng)漸漸削弱了,很多男人能做的事女人也能做,相應(yīng)的很多兒子能做的,女兒也可以,所以現(xiàn)在也有女兒手持孝杖的情況。
對于這一點的傳承,可以說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了,當然,無論是男人還是女人,持仗第一順位都必須是直系血親。

那么孝杖在這個喪葬文化中有什么作用呢?其實也是就是在拐杖本身的用途中延伸的,古代通訊并沒有那么發(fā)達,不像現(xiàn)在不論多遠,人們互相之間溝通都可以通過電話、微信,甚至可以視頻電話,古代基本都是靠人與人之間互相語言傳遞來溝通。
像是家里有人去世這樣的大事,子女都要親自登門,將父母的喪訊告知親朋好友,可能有的親戚家里住的比較遠,或許路途并不好走,所以孝杖也用來輔助行走。

比如遇到難行的山路,孝杖可以用作翻山工具。另外古代禮數(shù)周全的大家,子女還需要拜別親戚,而且在送葬過程中要不時行跪拜之禮,表示送別父母。這時候孝杖也可用來當做跪地后扶身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