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國究竟在哪里?有關(guān)拂菻的彌天大謊!
轉(zhuǎn)自昆羽繼圣
這是研究明代大航海與番國資料時,無心插柳的一個小小的成果。
拂菻不是大國,是個小國。
拂菻國:頗有爭議,混淆視聽居多。網(wǎng)上的聲音,幾乎千篇一律都說是大秦,又曰海西國,是東羅馬帝國。更有某些學(xué)者不求甚解,助紂為虐,指鹿為馬,助長此等歪風(fēng)邪氣。
網(wǎng)上信息隨便一搜,到處都是,皆是眾口一詞。



據(jù)說,玄奘著《大唐西域記》卷十一波刺斯國條所附西方諸國作“拂懔”,道世《法苑珠林》卷三九及所引《梁職貢圖》作“拂凜”或“拂懔”,慧超《往五天竺國傳》作“拂臨”,杜環(huán)《經(jīng)行記》、《隋書》、《舊唐書》等均作“拂菻”,《元史》卷一三四愛薛傳有“弗林”、“拂林”,戴良《九靈山房集》卷九有“拂林”。
顯然,“拂林”這個國家肯定是存在的。
根據(jù)《后漢書·西域傳》記載:
“大秦國,一名犁鞬,以在海西,亦云海西國。地方數(shù)千里,有四百余城。小國役屬者數(shù)十。以石為城郭。列置郵亭,皆堊之。有松柏諸木百草。人俗力田作,多種樹蠶桑。皆髡頭而衣文繡,乘輜軿白蓋小車,出入擊鼓,建旌旗幡幟。
所居城邑,周圜百余里。城中有五宮,相去各十里。宮室皆以水精為柱,食器亦然。其王日游一宮,聽事五日而后遍。常使一人持囊隨王車,人有言事者,即以書投囊中,王室宮發(fā)省,理其枉直。各有官曹文書。置三十六將,皆會議國事。其王無有常人。皆簡立賢者。國中災(zāi)異及風(fēng)雨不時,輒廢而更立,受放者甘黜不怨。其人民皆長大平正,有類中國,故謂之大秦。”
哦,與中國長得差不多,還種樹蠶桑,把大秦說成是東羅馬,是說古羅馬也會養(yǎng)蠶、也織布、也有絲綢?
在那個時代,全世界只有中國會種樹桑蠶,那么,這大秦國(即拂林國)是否與華夏有著很深的淵源?
根據(jù)《魏書·西域傳》和《北史·西域傳》記載:
“大秦國,一名黎軒,都安都城,從條支西渡海曲一萬里,去代三萬九千四百里。其海滂出,猶渤海也,而東西與渤海相望,蓋自然之理。地方六千里,居兩海之間。其地平正,人居星布。其王都城分為五城,各方五里,周六十里。王居中城,城置八臣,以主四方。而王城亦置八臣,分主四城。若謀國事及四方有不決者,則四城之臣,集議王所,王自聽之,然后施行。王三年一出觀風(fēng)化。人有冤枉詣王訴訟者,當(dāng)方之臣,小則讓責(zé),大則黜退,令其舉賢人以代之。
其人端正長大,衣服、車旗,擬儀中國,故外域謂之大秦。其土宜五谷、桑、麻,人務(wù)蠶、田。多璆琳、瑯玕、神龜、白馬硃鬣、明珠、夜光璧。
東南通交趾,又水道通益州永昌郡。多出異物。”
除了長得與中國人相似外,衣服、車旗也是擬儀中國,與中國一樣,所以,謂之大秦。中國也被稱為“秦”啊。
關(guān)鍵的信息是,其國東南與交趾(越南),還有水路能通達(dá)益州永昌郡。
益州永昌郡是哪里?
今日之云南西部、四川東部。

那些不斷宣揚“拂林國”是東羅馬的人,是想讓東羅馬與中國自古以來便接壤嗎?
歷史上,每個國家總有起起落落。有鼎盛之時,也有衰落之際,猶如潮漲潮落,此為常態(tài),也是必然。
拂菻國在國力強盛時,也是一度擴張自己的領(lǐng)土與疆域。所以,唐代以來,對它的描述也發(fā)生了不少變化。
根據(jù)《舊唐書·西戎傳》記載:
“拂菻國,一名大秦,在西海之上,東南與波斯接,地方萬余里,列城四百,邑居連屬……”
根據(jù)《新唐書·西域傳》記載:
“拂菻,古大秦也,居西海上,一曰海西國。去京師四萬里,在苫西,北直突厥可薩部,西瀕海,有遲散城,東南接波斯。地方萬里,城四百,勝兵百萬……”
看來,是迎來了其歷史的高光時刻,已經(jīng)向西擴張到波斯家門口了。
根據(jù)《宋史·外國傳六》記載:
“拂菻國東南至滅力沙,北至海,皆四十程。西至海三十程。東自西大食及于闐、回紇、青唐,乃抵中國。歷代未嘗朝貢?!?/p>
根據(jù)《明史·外國傳七》記載:
“拂菻,即漢大秦,桓帝時始通中國。晉及魏皆曰大秦,嘗入貢。唐曰拂菻,宋仍之,亦數(shù)入貢。而《宋史》謂歷代未嘗朝貢,疑其非大秦也?!?/strong>
萬歷時,大西洋人至京師,言天主耶穌生于如德亞,即古大秦國也?!?/p>
清朝時,刪改明史,于是乎,“天主耶穌生于如德亞,如德亞即古大秦國”的說法便橫空出世了。
對比1623年版《職方外紀(jì)》和1844年版《職方外紀(jì)》可以發(fā)現(xiàn):
1623年版《職方外紀(jì)》的如德亞(今以色列)并無“大秦、拂菻”記載,1844年版《職方外紀(jì)》卻把如德亞附會成了“大秦、拂菻”。
問題的根源出在哪里?
還是滿清。
但是,從現(xiàn)代的認(rèn)知來說,把中東的如德亞描述成“大秦、拂菻”顯然不可靠,估計也沒什么人會相信。也正因為如此,改個方向,把東羅馬描繪成“大秦、拂菻”的說法就甚囂塵上了。
反正,國家正史典籍已經(jīng)被修改過了,一般而言,是看不出問題的。所以,多年來,那么多的學(xué)者雖有懷疑,但卻始終拿不出令人信服的、過硬的證據(jù)來駁斥這個謊言,也才導(dǎo)致這個謊言流毒甚廣,以訛傳訛。
筆者在追蹤明朝海外歷史真相時,無心插柳,有了一些新的發(fā)現(xiàn),或許可以徹底終結(jié)這個彌天大謊。說起來,還得感謝華夏汗牛充棟、浩如煙海的典籍,居心叵測之人想要毀滅一切證據(jù),還是有點困難的。
明人鄭曉所著《吾學(xué)編》中列有“皇明四夷考”,其目錄中也出現(xiàn)了拂菻:



然后,翻到拂菻的介紹,關(guān)鍵詞:嘉峪關(guān)外,遣使來朝貢,土屋無瓦,貴臣如王服,不尚斗戰(zhàn)。

經(jīng)過查證,發(fā)現(xiàn)這段話經(jīng)過簡縮,應(yīng)來自《大明一統(tǒng)志》。
來看看《大明一統(tǒng)志》中有關(guān)“拂菻國”的記載:

“東自大食及于闐回紇乃抵中國?!?br>
“宋元豐四年,其王‘滅力伊靈改撒’始遣使來獻(xiàn)方物。元祐中,其使兩至。”
“本朝洪武四年,詔遣其國故民捏古倫齊詔諭之尋遣使來朝并貢方物?!?/strong>
倘若拂菻國是東羅馬,按照這個記述,宋朝、明朝時,東羅馬都是中國的附屬國??
該國風(fēng)俗:土屋無瓦。哪里的土屋沒有瓦片?想想西藏那里的房屋。
不信的話,繼續(xù)往下看。
“宋史:國地甚寒,土屋無瓦。以蒲(葡)萄釀酒。樂有箜篌、壺琴、小篳篥、偏鼓?!?/strong>
東羅馬有箜篌???有篳篥這種樂器?
箜篌


篳篥





韓熙載夜宴圖

再看有關(guān)“貴臣如王服”的記載:
“同上,王服紅黃衣,以金線織絲布纏頭,歲三月則諸佛寺坐紅床,使人異之。貴臣如王之服,或青綠、緋白、粉紅、褐紫?!?/strong>


是的,西藏喇嘛。
坐床典禮是繼位典禮,是該教所特有的儀式。
如果有人還相信,后面還有很大很大的四個字:不尚闘(dòu,斗)戰(zhàn)。除此之外,鑄造的金銀錢正面是“彌勒佛”。
敢問,東羅馬的錢幣上是彌勒佛?西吹們希望東羅馬不尚斗戰(zhàn)?

不僅如此,筆者還找到了《殊域周咨錄》卷之十一有關(guān)“拂林”的記載,此處的記載比《大明一統(tǒng)志》還要詳細(xì)!
原來,“拂林”還有個古名“密昔兒”。該國的元素,除了長得與中國人一樣,衣儀同中國外,還有佛寺、錢幣上有彌勒佛、有葡萄,有錦、有桑、有蠶……
注意到拂林的國王叫什么名字了嗎?
滅力伊靈改撒。
去掉前面四個字,就是“改撒”。“改撒”,即“凱撒”。
當(dāng)拂林國變成了東羅馬,“改撒”——則變成了“凱撒”。

綜上所述,拂林(大秦或海西國),其方位必定在云南、印度東北部一帶,筆者原先的考證沒有錯。
傣族,古稱“撣人”。漢時,這里有哀牢國,于東漢投歸,設(shè)置了永昌郡。中國古代史書將傣族建立的部落或者城邦稱為“撣國”或者“撣邦”。注意,撣國人自言海西人,海西即大秦也,撣國西南通大秦。
昆羽繼圣,公眾號:昆羽繼圣大秦在云南?!古印度之前世:大月氏治下開端,蒙古后裔莫臥兒在后。來華傳教的佛教僧人不是天竺土著,竟是大月氏族人
因此,勿要再被網(wǎng)上這些不懷好意的聲音給蒙蔽了。
記住一點,大秦就是拂林、拂林不是如德亞(今以色列)、也非東羅馬。

(‘中國’二字最早見于寶雞出土的青銅器“何尊”?!昂巫稹钡撞胯T刻著122個字銘文,清晰地寫著:余其宅茲中國)
越是追本溯源,越是發(fā)現(xiàn)一個無比驚人的事實:
不論你是信或不信,華夏人(包括殷人、宋人、明人)的足跡早在數(shù)千年前,就已經(jīng)遍及世界各地,幾乎探索了整個地球,并形成了自古以來的天下中心的概念。
故有,天地之中,八方來朝!
故曰: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