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秘且危害極大的陽光型抑郁,你有嗎?
你們聽說過陽光型抑郁癥嗎?
喬任梁,中國內(nèi)地影視男演員、流行樂歌手,曾是全國跳高冠軍,國家二級運動員。2017年媒體說是自殺,如果真是自殺的話,那他很可能就是陽光型抑郁癥。(當時他的死因有別的解讀,娛樂圈真相撲朔迷離)
新華網(wǎng)曾經(jīng)評價他笑容燦爛,招牌式的小虎牙表現(xiàn)出無敵的青春活力。
新浪娛樂評價他骨子里性情不羈、俏皮中有點小頑劣,舞臺之上光彩熠熠、活力四射,玩起來無拘無束。
他喜歡粉色。他還有個綽號叫做“晴天娃娃”。
你敢想像一個笑容如此燦爛的大男孩兒會有抑郁癥?會嚴重到突然自殺?
如果你想象不到,那只能證明你對抑郁癥的了解還遠遠不夠。

有一種抑郁,叫做陽光型抑郁
從表面上看,陽光型抑郁患者與常人無異,甚至比普通人還普通,比正常人還正常。他們是非??鞓泛统錆M激情的,所到之處有如陽光,讓周圍的人都燦爛快樂,是個活寶,是個逗逼,是個開心果,是個社牛,唯獨不是他自己真實的一面,因為一旦當他們一個人的時候,卻有著突然收斂的笑容和心中剎那的隱痛,常常一個人在陰暗處舔舐傷口。
這就是陽光抑郁癥,即把郁悶、委屈、憤怒等情緒掩藏起來,表面上給人陽光、快樂、充滿激情的感覺,長期無法宣泄形成抑郁癥,癥狀有"幻想逃離現(xiàn)有環(huán)境","人前積極人后消極"等等。長期得不到宣洩的負面情緒積累下來,會形成巨大壓力,很容易反噬自己,因為正常人能夠把自己的悲傷、憤怒、怨恨、委屈、不滿等等不高興的事情表達出來,那么朋友和同事就會知道他的困難,并盡自己的能力來幫助他們,即使幫不上忙,同事朋友也會了解明白你的感受,,當一個人的內(nèi)心感受被別人理解時,那么作為一個人的基本情感需求就被滿足了。但陽光抑郁癥患者不能夠表達自己的心理感受,有那樣的需求,卻沒有開口,也不屑開口表達、發(fā)泄、求助。
所以,他抑郁了,全世界都不知道,因為他既不發(fā)泄,也不求助!
他看起來太正常了!

要么討好型人格、要么完美主義人格
為什么有人不發(fā)泄自己的負面能量呢?
陽光型抑郁者要么是討好型人格,要么是完美主義人格。
討好型人格顧名思義是指一味地討好他人而忽視自己感受的人格,是一種潛在的不健康行為模式。
性格特點上,討好型人格習慣性主動道歉、迎合他人、沒有自己的原則、不懂得拒絕、害怕給別人添麻煩、默默承受、內(nèi)心自卑害怕他人的負面評價等。
人際關系上,討好型人格對別人的感受特別敏感,特別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生怕自己做了什么別人會不喜歡,越重視對方,越會擔心,導致做任何事情都小心翼翼,一個小錯誤也會懊惱很久。
如此懇切的討好他人,如此沉重的精神枷鎖,當然不可能把自己的負面情緒公然于眾,因為那樣不討人喜歡,不可愛!
同樣,處處要求完美的完美主義人格也是一種不健康的行為模式。
“要求完美"用心理學的語言來說是一種傷害的武器。這種人的情感世界非常脆弱,他們的內(nèi)心好像一層很薄的玻璃,一旦傷及,就難以復原。所以他們用周身美麗的陽光把自己和外界的真實隔離開。即使每個人都面臨生老病死,他們也難以接受。
他們會塑造出一個極為虛假的自我,然后在這種陽光的自我中陶醉,最后,在這種陶醉中將自我毀滅?,F(xiàn)代人都猴精猴精的,一些行為學家要求有一定的鈍感力,就是不要對周遭的一切太敏感,因為世界資訊太多,變化太快,但這種鈍感力是一種敏銳洞察后的鈍感力,不是對周遭的一切都用完美地視而不見來麻痹自己,用虛妄的“正能量”來麻醉自己。你可以不完美,不必處處正能量。

允許他人成為他人,允許自己成為自己
之前因為對心理學很感興趣,關注了很多心理醫(yī)生的公號,在一個臨床心理醫(yī)生的視頻分享中看到一個案例,我感觸頗深。
在北京有一個女孩兒,這個女孩兒出現(xiàn)一個情況,就是談戀愛,談一個就分手,談一個就分手,心理學上叫做強迫性重復。女孩兒很相信愛情,也很想有婚姻,但是每談幾個月就莫名其妙被人甩了,已經(jīng)達到十幾個這樣的高度了。女孩兒第一次來咨詢,是誤打誤撞,扎個高馬尾,穿個紅色的T恤,背的雙肩包,長得很漂亮,像高圓圓那種類型的。
女孩看見心理咨詢,很興奮地說“哇,心理咨詢誒,第一次做耶,我來看看,什么感覺”!女孩兒一看就很活潑,很開朗的一個性格,聊天說話都很正常。每天練瑜伽、做公益,還跑馬拉松,職位也比較高,收入也不錯,自己感覺自己挺積極樂觀,陽光向上的,但是又在睡眠品質(zhì)這一塊非常糟糕,一個人的時候經(jīng)常流淚。
女孩兒說她是一個八零后,有一個弟弟,比她小兩歲,當時在農(nóng)村,八幾年,她和弟弟還很小,在家里玩,父母在外面去干農(nóng)活了,突然有歹徒流竄作案,搶劫,拿著刀跑到家里來,兩個人嚇得哇哇大哭,她媽媽正好在這個時候回來了,條件反射的一聲尖叫,抱著他的弟弟轉(zhuǎn)身就跑了,把這個小女孩一個人留在了歹徒的刀下。
幾十年過去了,她談到這個事的時候還很坦然,說,哎呀,老師,我特別理解我媽媽,八幾年在農(nóng)村,這個男孩多重要,重男輕女很正常,我死了就死了,我弟弟要是死了,誰來傳宗接代,我根本就不恨我媽媽,我特別理解我媽媽。童年一段沉痛往事被女孩兒如此輕描淡寫地描述出來。

聽到這里,你什么感受?是不是很心疼這個女孩兒?
她的憤怒、她的恐懼、她的恨全部被所謂的正能量給壓住了。
如此輕描淡寫,如此避重就輕,女孩兒告訴自己要正能量,不必介懷,不必憤怒!
心理醫(yī)生問她真的不恨嗎?她說恨有什么用,做人應該積極和正能量。
心理醫(yī)生告訴她,恨一定有用。悲傷一定有用,情緒沒有沒用的,任何情緒都有它的意義。但女孩兒當時就全部都壓住了,一點都沒有呈現(xiàn)出來,她一定要呈現(xiàn)一個最好最優(yōu)秀的自己,才能得到媽媽的愛,才能得到別人的認同。
后來當女孩兒的治療到達深度咨詢的時候,在心理醫(yī)生的情緒釋放方法幫助下,進入到一個安全的區(qū)域里面,把情緒一釋放出來,女孩兒就整個人身體發(fā)抖,然后就吼,然后就叫,淚止不住的流。
大約兩年多時間后,女孩兒自己覺得比較健康之后,在一次春節(jié)回去之際,就跟她媽媽開誠布公地聊了自己的想法,大概她的原話是說,其實以前我一直很恨你,但是我不敢說,總覺得我沒有資格恨,也沒有能力恨,但是恨并不代表不愛你,只不過我需要把這個恨表達出來,大概類似于說的這樣一段話,她媽媽是一個非常老實本分的農(nóng)村婦女,那天在她們家里那個木板凳上,聽完她說完這段話之后,她媽媽揚起頭來,默默地,也不時的在那嗚咽,女孩兒和媽媽都哭得不行,她媽媽從來不哭的,兩個人就一下都釋放出來了。

做人要正能量一點,這個觀點害了很多人。
女孩兒對她的童年往事有多輕描淡寫,成年痛苦就有多痛徹心扉,而偏偏她還要用正能量武裝自己,裝作自己毫不在意的樣子。
很多人覺得:我不應該懦弱,我不應該躺平,我不應該恨你。
不,都應該的。你的懦弱,你的躺平,你的恨,是你的選擇,是你的自由,沒有人可以阻擋。
一個真正健康的人是什么?不是只有正能量,而是一定有負能量,只不過在有負能量的時候,健康的人可以自我調(diào)節(jié)出來,不要沉溺在里面就好,真實是很重要的,負面情緒存在了,就是真實,你就要面對它。
所以說真正良好的關系是允許別人成為別人,允許自己成為自己。
別人怎么樣,你管不著,但你不能假陽光,雞蛋從外打破是壓力,從內(nèi)打破是成長,或許也不應該設限,成長不成長什么的都不重要,允許自己成為自己才重要!
原文原創(chuàng)自榮新奇教授催眠心理工作室,如需轉(zhuǎn)載,請取得許可并標明出處。有任何疑問,可以點擊頭像私信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