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對彈跳力的認知陷阱
最近出現(xiàn)頻率比較多的問題是:教練你好,我身高xx,體重xx,怎樣練習,才能扣籃。有意思的是,提出類似問題的大多為青少年,年齡再往上的朋友很少提問關于彈跳力的問題。難道是因為年齡大了,對彈跳、扣籃不報有任何希望了嗎。
我不這么認為,最主要的原因還是認知的層級不同?;叵胱约荷现袑W那會,也是天天想著怎么能跳的再高一些,怎樣做拉桿更帥一些。這些想法非常符合這個年齡階段的心理特征,???、耍帥,成天想著如何拯救這個“世界”。
但同時我也深知,哪怕其實大家都處于同一年齡階段,也總有那么幾名球員的認知要看得更遠一些。認知沒有對錯,但一定有高低之分。而過多的關注彈跳力訓練,對于我們打好籃球這件事,并沒有太多益處(我又要潑冷水了)。

凡事都要從長遠考慮,對于未來前途光明的青少年籃球運動員而言,這一點更加重要。因為,一旦失控、迷失自我,后面的路將變得異常艱難,你要比其他球員花更多的時間去練習之前因為著迷彈跳力而落下的基本功(又或者其他重要的東西)。請大家認真思考一下,在職業(yè)球隊里,有哪位球員是僅僅因為跳的高而被稱為打球好的呢。
這里的邏輯順序一定不能錯:頂尖球員的彈跳力往往都不錯,但彈跳力出眾的球員不一定是頂尖球員。很多球員誤以為要想讓別人刮目相看,必須得跳得高、能扣籃才成。
大家是否知道,在NCAA,很多主教練在訓練的過程中是嚴禁隊員扣籃的。大家想想為什么有這樣的要求。首先,扣籃雖然很漲氣勢,命中率也高,但它跟各種上籃技巧相比,手上功夫的技術含量很低,并不能培養(yǎng)球員的手感(此時你應該想到奧尼爾、霍華德)。
其次,扣籃相比上籃需要更高的起跳高度、更強的爆發(fā)力,因此,這無疑增加了球員在訓練中受傷的概率。如果上籃可以得2分還安全,那為什么要選擇扣籃呢?

扣籃有沒有好處,當然有。它可以在比賽中提高整個球隊的氣勢、掀起一波高潮。此外,扣籃一般不容易被帽,確定性較強(但也有很多扣不進的時候,其實可以統(tǒng)計一下所有球員扣籃不中與上籃被帽的比值,這樣或許更客觀)。
但如果你對籃球運動有較深的理解就會明白,上述的好處也只是錦上添花罷了。有沒有它并不真的重要。比彈跳力、扣籃重要的因素有的是,比如你的身體素質(zhì)、運球技術、傳球技術、投籃技術、心理、體能、籃球意識等等,在我看來,這些都要比彈跳力重要的多。
大家再思考一個問題,一名球員在比賽中能扣幾次籃?在比賽中扣籃并不是容易的事,因為防守者會重點防守內(nèi)線??墒?,你在比賽中需要做多少次滑步、需要運多少次球、需要傳多少次球、需要投籃多少次。我們是不是得重點掌握在比賽中運用最多的技術?
很顯然,扣籃這項技術,在比賽中運用的非常少,更別說對于我們普通球員而言了。在這個邏輯下,我們應該把有限的時間花在“正道”上,投入在可以讓我們持續(xù)打球的因素上(最起碼成正比而不是反比吧)。

有兩個誤區(qū)大家一定要謹慎:首先,大家不要被NBA的視頻集錦給洗腦了,什么是集錦?不就是把一整場比賽中最精彩的部分展現(xiàn)給我們嗎?可是,這不代表比賽的全部都是如此啊。如果天天把一些稀松平常的投籃放在集錦里,還會有人看嗎?所以,扣籃只有在視頻集錦里出現(xiàn)的最多。畢竟,NBA是商業(yè)比賽,它需要吸引眼球啊。
第二個誤區(qū),你可能會想,喬丹、科比等巨星也經(jīng)??刍@啊,他們怎么沒事。大家一定要知道,彈跳力,跟身高沒有關系,它主要是指腳垂直離開地面的距離。這些巨星常??刍@不代表使用了多大的彈跳力啊,你想啊,大家都是1米9多、2米的身高,扣個籃能有多費勁呢。
可是對于咱們國內(nèi)的青少年球員,大部分球員在1.75-1.90左右,你這個身高天天想著扣籃,起跳的高度能一樣嗎?你跳的越高,落地時地面給你的沖擊力就越大,年輕的時候身體好可能不覺得有什么問題。隨著打球時間變長,膝關節(jié)、腰部以及踝關節(jié)等,都開始找你算舊賬。
在我看來,對于籃球運動員,能不能扣籃是一個自然生長的過程。如果你最后身高不高(比如1.76米),扣籃或許對你而言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可是,這并不妨礙我們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球員。我們可以借此階段提高我們的速度、傳球意識、運球基本功等等。

我們應該把扣籃看作一個自然發(fā)生的過程(主要跟身高有關,而不是彈跳力),而不是你長期重點打磨的技能。因此你需要的是持續(xù)性(不要被傷病困擾),需要打很多年的籃球,你需要基本功與健康的身體做支撐。而彈跳力,只需作為你的輔助,即使不夠出眾,你也可以打好籃球。但是如果你只有彈跳,那你一定打不好籃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