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莎草紙:真的是又貴又不實用嗎?

古典時代最常用的書寫媒介:
古典時代的莎草紙“書”往往都是卷軸,一個數(shù)米長的卷軸,在拉丁語中被稱之為volumen,卷軸的“書”這種形式也直到西羅馬帝國晚期才被現(xiàn)代我們意義上的書籍的形式所取代,而莎草紙這個東西,在古地中海世界是主要標準書寫媒介。
事實上,它擁有非常悠久的使用歷史,從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000年,埃及莎草紙的使用持續(xù)了大約4000年,并且它的生產(chǎn)在十一世紀末才被停止,因為另一種書寫媒介——來自東方的紙真正地取代了它的位置。
古典時代,莎草紙并非唯一的書寫材質(zhì),希臘人或者羅馬人為了某些目的會使用其他的媒介,比如石碑、亞麻布、象牙、蠟制作的寫字板和筆記本、明信片大小的木片等等。但是真正最常使用的還是莎草紙,對于羅馬而言,莎草紙卷軸是行政、法律與政府的載體,是學(xué)習(xí)與文學(xué)的基本工具,體現(xiàn)了文明本身。老普林尼甚至宣稱使用這種材料(莎草紙)時,人類的文化和歷史得到了突出的體現(xiàn)。
基本到了后期羊皮紙開始更多地出現(xiàn)(當然羊皮紙也并不是西帝國后期才開始有的),莎草紙也仍然繼續(xù)使用,比如查士丁尼法典是在莎草紙和羊皮紙上分別分發(fā),圣奧古斯丁的作品也是莎草紙羊皮紙混合的,這個可以追溯到七八世紀,事實上,在西帝國滅亡之后,莎草紙仍然繼續(xù)使用了幾個世紀,比如英語的“paper“、法語和德語的“Papier”就來自于拉丁語的“papyrus”。
當然莎草紙也有這樣那樣的一些問題,比如說它很笨重,一個展開為十米的莎草紙的直徑等同于一個酒瓶了,還是不如真正的紙一樣有韌性,難以處理與反復(fù)翻閱查找資料,因為它是卷軸,只能一點一點展開、收起、展開、收起,并不能像書一樣想翻到哪頁就翻到哪頁。
而且對于后人而言,最最最最最噩夢的是,有些莎草紙卷軸,可能會缺乏現(xiàn)代人理所應(yīng)當認為有的章節(jié)標題或者其他輔助閱讀的東西(比如目錄),而且莎草紙卷軸也都缺乏系統(tǒng)的標點符號甚至是單詞間的中斷。

制作:
雖說莎草紙首先是一種制作步驟相對我們現(xiàn)在意義上的紙而言比較簡單的材料,但當然也不是一些不負責的網(wǎng)絡(luò)文章所說的,可以百度一些莎草紙的殘片,這完全就不是葉子整平之后捶在一起就能做到的程度。
不過制作莎草紙確實不需要什么很高深的技術(shù),大概需要這幾步:
1.綠莖被裁成大約12英寸長的片子,在水中浸泡直至脫皮。
2.然后就很容易把皮剝下來了,露出內(nèi)部白色的髓部,然后把木髓切成薄片。
3.擠壓以去除多余的水分。
4.接著將這些條帶平行放置,略微重疊,形成一張紙,再鋪砌更多的條帶在上面,與第一層成直角(也就是一層橫著鋪,一層豎著鋪)。
5.隨后用搟杖或木槌將兩層條壓平,這種擠壓或錘擊迫使水從中流出,使它們更快地干燥,最后把紙進行壓制,鋪在亞麻布上,并壓在木板之間。捆緊放在一邊晾干,最好堆在陽光明媚的墻壁上,然后打開,取出莎草紙,這時候莎草紙徹底變干,紙條徹底融合成一張紙。
6.最后用細粘土粉磨光,直到表面光滑,可以寫字為止。
同時,一張好的莎草紙應(yīng)該是非常具有韌性的,因為粘合的這個過程有諸如讓天然汁液在整個莎草紙卷中得到適當?shù)姆峙?,而且也只有在莎草紙新鮮并且仍然保持一定程度的潮濕狀態(tài)下時受到壓力才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
最后取下莎草紙時,你能得到大概20卷(羅馬人稱之為scapus),這一過程是用的淀粉漿而且膠水進行粘合,為的就是保證莎草紙的柔韌性,通常而言一卷莎草紙大概在三點二至三點六米,但也會有六米以上的例子,有時甚至還會有十八至三十米的這種大卷紙的特殊訂單。
此外莎草紙不僅僅是埃及人使用,希臘人與羅馬人同樣使用,在整個希臘世界和后來的羅馬世界都大量出土,但是最早的希臘莎草紙并非在希臘本土出土,而是在埃及的塞加拉,但是上面寫著米利都的詩人和音樂家提摩太(前446年-前357年)的詩《波斯人》(埃及出土的莎草紙的作者是希臘詩人,內(nèi)容是波斯人)。
莎草紙最終是以卷的形式存在的,所以抄寫員從事抄寫工作或者是讀者讀書時,閱讀莎草紙的方式也如同讀卷軸一樣,左手在閱讀后向上卷起每一列,右手展開進入下一列。
如果只是想寫一封信或一份簡短的文件的人,那么久從紙卷上剪下一張所需尺寸的紙莎草紙。而且,一些書籍通常需要一個或多個整卷的莎草紙。索??死账够驓W里庇得斯的一部戲劇適合一卷正常長度的作品,但像修昔底德的《歷史》這樣的長篇作品需要很多。
制作完成的莎草紙:
當工場制作完莎草紙之后,那么會得到一張白色(可能會略帶些其他顏色)、柔韌耐用、表面光亮光滑(事實上打磨并不是必須的)的紙張,值得一提的是,莎草紙之所以在某些地區(qū)和某些時間段內(nèi)漸漸被羊皮紙和中國紙,并不是因為莎草紙缺乏這些品質(zhì),而是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其他材料能夠更好地滿足不同時代和不同地方的書寫和最終印刷文字的需要和條件。
同時,它能夠很好地作為古典時代的墨水(煤煙或者油煙塊與樹膠、五倍子和硫酸鐵混合制成的東西,然后用水稀釋)以及菖蒲或者蘆葦制成的筆,而且只要莎草紙能夠保存下來,文字就不會褪色,一些人所謂的莎草紙自然退化和自毀要理智來看,在極度干燥的情況下,它們有著驚人的保存能力,從古典時代臘垃圾堆里出土的巨量莎草紙殘片就證明了這一點。但莎草紙和現(xiàn)代紙一樣,按照當代羅馬標準,是一種大眾書寫媒介,它可以在不同質(zhì)量等級的各種應(yīng)用中普遍使用。無論是在羅馬時代還是以后,羊皮紙都不能做到這點。
“裝訂”成卷軸:
剛剛說了莎草紙是以卷軸形式存在的,所以說它的組成部分除了紙本身以外(廢話),還有兩個滾軸,而且卷軸的開頭和結(jié)尾大概還會有一頁空白以防止磨損。一個“裝訂”得比較好的莎草紙卷軸可能會保存在一個優(yōu)雅的圓柱形的皮革或者布料制成的“封面”內(nèi),可能是紫色的,附有彩色的身份標簽或標題標簽,并放在書架上或者皮革書箱里,這個有點像比較寬敞的雨傘架、
其中,現(xiàn)存的最長的莎草紙卷軸的長度超過43米,來自埃及;不過一般認為,典型的羅馬時期的卷軸大約有10米長,然而從對于俄克喜林庫斯碎片的研究表明,莎草紙卷軸一個“標準長度”大概在3~15米。
價格:
莎草紙最主要是產(chǎn)自埃及,但是羅馬帝國發(fā)達的商品經(jīng)濟與地中海便利的運輸條件能夠把莎草紙從埃及運往任何由此需求的地方,特別是羅馬帝國已經(jīng)遏制住了海盜活動之后。當然除了各種書寫的作品以外,政府管理與稅收的文件也都是用莎草紙制成的。
現(xiàn)存的戴克里先敕令的殘本上沒有對莎草紙價格的規(guī)定,而且即便出現(xiàn)了這些數(shù)字,也不能當真,因為三世紀后羅馬帝國出現(xiàn)大規(guī)模的通貨膨脹行為(比如銀幣安東尼變成鍍銀銅幣)。
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沒有可以參考的數(shù)據(jù),在古典時代的大多數(shù)時期,一卷莎草紙的價格相當于一兩天的工資,它也可以高達勞動者五天或者六天的收入。一個埃及農(nóng)民會花200德拉克馬買一個簡陋的住所,但他肯定不會買每卷兩三四塊錢的莎草紙卷,但對于那些能夠話三四六千德拉克馬買房的人而言,這樣的莎草紙卷的價格肯定不會高得離譜。
當然這些人也沒有買莎草紙的必要,而且書寫與閱讀莎草紙的人都是人上人,以及皇帝和帝國管理層的人,這些人擁有更多的財富,對于他們而言,買莎草紙的花費僅僅是零錢罷了。但是莎草紙的定價仍然不是一件小事,說明還是會有很多人去購買它的,也證明莎草紙在羅馬帝國使用的普遍性,不然帝國也不至于規(guī)范它的價格。
所以說,古典時代一卷莎草紙卷軸的價格主要成本肯能不在制作這方面上,而是在于付錢給一個抄寫員來抄寫,戴克里先敕令上也規(guī)定了抄寫員的工資:“抄寫員抄100行應(yīng)得25第納爾,抄寫質(zhì)量二等的則100行20第納爾,給公證人寫請愿書或者法律文件的,100行10第納爾。”
(這里解釋一下為什么給公證人寫請愿書和法律文件100行才10第納爾,法典格式是獨立于卷軸書籍的東西,它更容易制作,而且兩面都能寫,不像卷軸,通常只寫在稱作“recto”的一面,也就是打磨過的、寫面更好的一面,節(jié)省了大量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