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xué)】歷史系教授張國剛:為什么總說“富不過三代”?社會制度決定的

觀點:中國古代的社會垂直流動性是很活躍的
以下內(nèi)容為比較視野下論述(比較視野實際上是講西方或中國以外的世界)
一.比較
1.中國以外:對階級固化有制度性因素保障(如世襲),使它到近代資本主義社會才發(fā)生變化。即使今天歷史慣性仍很強,職業(yè)選擇多數(shù)人“認(rèn)頭”,萬世一系

典例人物:特魯多、河野太郎
典例國家:加拿大、美國、日本
?
00:23
?2.中國:制度上極大被破壞(商鞅前不講)。商鞅提供制度上辦法,并一直接下來。通過奮斗普通人可以進(jìn)入上層。有制度化的通道(察舉、九品中正制、科舉等)

典例:“愛拼才會贏”,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司馬光
?
01:50
?二.原因
客觀:大一統(tǒng)的中央帝國管理需要人才,小國寡民則沒必要如此復(fù)雜地管理
其他:中國人口龐大,人才只有通過競爭機制才能上來。雖然存在保護(hù)某些家族既得利益的措施,但是這些措施往往很難過三代。因此只有真才實干才能上去,富貴子弟往往會腐敗。
?
04:00
?標(biāo)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