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器的辨?zhèn)?/h1>

(一] 偽作青銅器
引言
( 1)偽作青銅器,與仿古、復(fù)制應(yīng)當區(qū)別開來。般說來,偽作主要是為了牟利,
騙人錢財;而仿古、復(fù)制青銅器,則是出于對古代文化的尊重與愛好,或是出于復(fù)古以宣揚傳統(tǒng)禮教之目的。
(2)從唐宋直至民國,歷代皆有仿古作偽青銅器者。其中的仿古器,多有標記仿制年代者,
故大都不存在辨?zhèn)螁栴};其中的偽作器,前輩學(xué)者多有研究,辨?zhèn)畏矫嬉嘤泻芏嘟?jīng)驗之談,如《銅器辨?zhèn)螠\說》等,皆可參考。
歷代青銅器仿古作偽概況
1、宋代,金石學(xué)興起,仿古作偽也應(yīng)運而生。宋代趙希鵠《洞天清錄》中有《古鐘鼎彝器辨》節(jié),曾提到偽古銅器作假色、假銹的方法,可見當時銅器作偽已發(fā)展成為專門的技術(shù)。
2、宋、元、明各代仿古作偽較精致者,清代時充斥于皇宮內(nèi)府。乾隆時所編專門著錄內(nèi)府藏器的《西清古鑒》《寧壽鑒古》《西清續(xù)鑒甲編》與《乙編》四書(合稱“西清四鑒”或“乾隆四鑒”),有銘之器1176件,容庚認為其中偽器與可疑器近42 %。其中或有因未親見而估計不當者,然此估計也不致太過分。
3、相比較而言,清乾隆之前的仿古作偽技術(shù)較低,器形、紋飾多仿照宋人青銅器著錄書中之圖像,銘文亦多屬杜撰,故偽器較易辨識。到清乾隆之后,金石學(xué)復(fù)興,對青銅器的研究逐漸深入;特別是進入民國以后,青銅器出土甚多,提供了大量真器范本;加之前代作偽技術(shù)不斷積累,至此時已臻于爐火純青的地步;再加上海外青銅器收藏市場被打開;于是作偽的水平與數(shù)量均大大超過前代,作偽業(yè)也逐漸在濰縣、蘇州、西安、北京等地形成中心。
近代各地區(qū)的仿古作偽
(一)濰縣的仿古作偽
山東濰縣(今濰坊市)仿古銅器約始于400多年前。清代老藝匠相當多,如有以鏨刻花、銘見長的范壽軒;有擅刻細筆道銘文、又能翻砂制鏡范的王藎臣和他的兒子王海等,共十幾位。
濰縣仿古作偽的基本情況是:
1.多按《西清古鑒》圖錄仿造,造型、 花紋多不符合商周銅器的特征。
2.采用組裝法,耳、足、身等分鑄,再用焊錫將其組裝成器。焊接處不是范痕,即使作上假銹,將銹去掉便露出錫來。
3.有的用蠟?zāi)7T,鑄出的器物壁厚體重,有砂眼。
4.作銹方法系先用鹽酸浸泡,埋人黃土中,再蓋上濕麻袋,讓器表生出底子(或稱“皮殼")和銹。銹層浮薄、松軟。
5.濰縣老藝人王氏父子偽刻銅器銘文名噪一時,若不是眼力好的古銅專家,很難看出破綻。
故宮藏有半片西周初期殘鼎,殘高21. 2厘米。解放前夕,商承祚先生在琉璃廠“尊古齋”看見了這塊方鼎殘片,上有51字銘,銘文內(nèi)容文理駁雜,布局結(jié)構(gòu)松散,字體呆板,筆畫粗顯得臃腫。遂問老板黃潛從何處買到這真片假字的殘器黃說王海欠他二百多塊錢,無錢償還,就用刻好字的方鼎殘片頂債。并說字在器上看還可以,拓出來就不太好了,刀痕和字口崩茬非常顯露。粗筆道是王海想仿刻鑄字,但效果不佳。殘方鼎的銘文仿西周后期克鼎,但鼎的造型、花紋又是周初的特征,二者不能統(tǒng)清代著名金石學(xué)家陳介祺曾經(jīng)說過:“古器 文字,一行有一行之氣,一字有一字之氣。”偽刻只能得其形,但神氣和韻味是刻不出來的。
(二)蘇州的仿古作偽
蘇州是近代仿古作偽的重要基地之-一,偽造銅器的歷史要早于北京。晚清至民國期間,蘇州仿古銅名匠有周梅谷、劉俊卿、蔣圣寶、駱奇月、金潤生。整器皆偽者,以周梅谷作得最精,他常仿作“熟坑”的器物(傳世器) ;劉俊卿則常仿作“生坑器物(發(fā)掘出土器),同時還加入鐵銹。周、劉作的偽器流入國外者不計其數(shù)。
蘇州仿古作偽的基本情況是:
1.多仿殷墟出土的商代器物,仿得精致、逼真。胎質(zhì)的合金成分與北京不同,冶銅時一般都加入銀元或銀元寶,所以生成的底子亮,閃白。皮色是用大漆加顏色作出來的。
3.分鑄組裝時鑄痕不打磨掉,無墊片,器身常出現(xiàn)砂眼。
4.偽器與真器大小不一致。
5.由于銅質(zhì)好,花紋也流暢、利落。
6.銘文鏨刻得較深,而且規(guī)整。
7.器物的口沿、扉棱的邊緣及棱角發(fā)硬,缺少圓潤柔和之感。
總之,蘇州的偽器在銅料、皮色、銹斑、銘文等方面都有獨到之處。鑄造技巧較之“濰縣造”精細得多(尤其在紋飾上,很能投合西方古玩商之好) ;仿“熟坑”器物比北京的好;但偽造“生坑”器有的不如北京。
(三)西安的仿古作偽
西安也是仿古作偽較早的地區(qū),在真器_上鏨刻偽銘便始于西安。清咸豐二年(1852)刊刻的《長安獲古編》卷2記載:西安知縣劉喜海甚好古銅,對有銘文的古銅加價收買,而無銘文之器卻一件不收。因此,西安一帶的古董商設(shè)法在無銘文的真器上鏨刻偽字,以投劉氏所好。從此,在真器上刻偽銘之風(fēng)便在西安興盛起來。
近代西安仿古作偽的基本情況是:
1.仿造度量衡器居多(如:秦量)
2.作銹方法系將偽器埋入地下若千年。這樣生成的銹與真器的銹近似,與酸咬、堆積成的銹不同。
3.突出特點是在鏨刻偽銘方面。當時,有張姓藝匠人稱鳳眼張” 的,還有蘇億年、 蘇兆年兄弟,是西安鏨字作偽的巧匠,多在詔版(如:秦詔版銘文)、量器上刻偽字?!督鹞闹浐喣俊分兄浀姆賲巧κ俏靼菜龅母煽悠魑?。西安所出干坑器皆無底子,僅一層薄綠銹,粗糙。此鼎原無銘,現(xiàn)有18字銘,容庚先生認為是“鳳眼張”偽刻的。故宮藏有一件西周初期的獸面紋盂。此孟現(xiàn)有銘53字,是仿春秋曾伯[雨漆]直銘移刻的,字刻后進行過腐蝕,破壞了原來的氧化層,同時銘文上有鏨破補痕,字旁有銹斑。此器是西周的,而銘文卻是春秋時期的特征。此器也是西安作偽銘者所為。
(四)北京的仿古作偽
北京是近代民間仿古作偽的重要基地。所謂“北京造”,為迎合外國古玩商的需求,盡量作的華麗、精巧、形制奇異,底子、銹斑也很逼真,能與“蘇州造”、“濰縣造”媲美。北京偽作的商周重器和鎏金器最多。
北京最早的古銅局“萬龍合”的匠師“歪嘴于”,曾與清宮太監(jiān)們一起修理過銅器。辛亥革命前后,“歪嘴于”故世,他的技術(shù)、字號都由得意門生張?zhí)┒骼^承。后來,張?zhí)┒鲗⒆痔柛臑椤叭f隆合”,人稱“古銅張”他既能刻偽字,又能作偽銹和翻砂,技藝頗精,生意興隆,為北京的古董商人作了不少偽器。他門下有十多位徒弟,功成業(yè)就者有7位:張文普、貢茂林、張子英、張書林、王德山、趙同仁、劉俊卿。他們和張?zhí)┒饕粯?,都是河北衡水縣人。近代北京民
間銅器作偽的特點主要反映在他們的制作上。
張文普,又名張濟卿,是老古銅張的侄子,人稱小古銅張”。
他發(fā)明了用酒精浸泡漆皮,再調(diào)和顏色的方法作假銹。張文普的師弟王德山,是當時古玩肆中刻偽字、偽花的名匠,他還發(fā)明了作假底子、假銹的新技術(shù)。
張文普的徒弟張書林,發(fā)明了以石膏修復(fù)、制作銅器的方法。
今故宮銅器修復(fù)專家趙振茂、中國歷史博物館修復(fù)專家高英,都是“小古銅張”張文普的徒
弟,技藝也很高超。這些藝匠偽作的青銅器,有的非常逼真,憑借傳統(tǒng)手段般很難鑒定 出來;但這些偽作也都存在無法避免的缺陷,多方比較也能鑒別出來。
[二]鑄造辨?zhèn)?/strong>
一、商周時期的青銅器,絕大部分是用“陶范法”鑄造的。陶范在拼合時,會因微小的錯位而在鑄造的器物表面留下痕跡,即“范線”。雖然經(jīng)過打磨修飾,但“范線”痕跡仍然可以辨認出來。后代偽作者,多用“失蠟法鑄造,早期在未知“陶范法”鑄造原理時,所偽造的青銅器是沒有
“范線”的。故無“范線”痕跡者為偽。
二、后來,偽作者了解其中原理,便在蠟?zāi)?,上偽作“范線”痕跡,但偽作者往往將“范線”處理得非常平整、對稱,反而留下破綻。
三、新鑄之器,一般的要重于原器。如濰縣仿冒之器,從器物表面效果來看幾可亂真,但器壁較厚、器體普遍過重,這是無法避免的缺陷。
其中原因有二:
(一)真器經(jīng)過地下數(shù)千年埋藏,氧化加腐蝕,表面略有膨脹,比重下降;而偽器沒有這個過程,就顯得較重;
(二)偽器的蠟?zāi)V圃於悸院裼谠?,蠟胎的成型也未能如原器之薄,故偽器的器壁一般都厚于原器?/p>
四、商周時期用“陶范法”鑄造銅器,為保持內(nèi)外范之間的平衡,在內(nèi)外范之間須有銅墊片(或
銅棍)支撐。墊片往往有規(guī)律地分布在器內(nèi),避開花紋與銘文部分。而早期作偽者不了解其中原理,完全沒有墊片。如濰縣仿造的完整偽器、蘇州周梅谷的整體作偽器,都沒有墊片。故傳世青銅器上沒有任何墊片的痕跡,將是作偽的一個重要信號。
五、商周時期“陶范法”鑄造銅器時,若有銘文,一般是將“銘文范”避開墊片;而后世偽造者在
仿刻鑄造的銘文時(指在真器上刻偽銘),有時把字刻在墊片上,此亦為作偽的信號。
進入到刻銘時代,銘文可以不避墊片;但偽作者在按照拓片仿刻銘文時,往往將墊片周圍墨拓的輪廓線也仿刻出來,而仿刻之處卻并無墊片,此種現(xiàn)象亦可作為銘文偽刻的信號。
六、“ 陶范法”鑄造銅器,表面光潔度好,紋飾甚至纖毫可辨,表面很少有氣孔,更少有銅液灌注不到而產(chǎn)生縮孔的情況。而用“失蠟法”,由于鑄造環(huán)境是一個封閉體系,沒有出氣孔,因此銅液在灌注過程中,就有達不到的部位,盡管面積很小,但必然在表面形成細小空隙,冷卻后即形成大小不等的砂眼,甚至產(chǎn)生縮孔等鑄造缺陷?!?翻砂法”鑄造的偽器,其表面也會產(chǎn)生砂眼,甚至縮孔。(不論是濰縣還是蘇州的偽器,常有所表現(xiàn)。)
七、“陶范法”鑄造銅器,器的足、耳、柱里往往殘存著陶范。由于空隙小,又在隱蔽處,一般不再將其掏出。這種陶范的范土通常是紅色和灰色,經(jīng)過焙燒,很堅硬。如果我們發(fā)現(xiàn)范土不堅硬,用指甲一摳就掉,就可斷定這是作偽者添加的泥土,而不是原來鑄造時留存下來的范土;有時會看到黑色的土,那當是作偽者在翻砂過程中加入了適量的石墨和有機物形成的;這些現(xiàn)象都為我們辨?zhèn)翁峁┝司€索。
[三]器形辨?zhèn)?/strong>
每一類青銅器,隨著時代的不同,都有它發(fā)展變化的規(guī)律。如鼎是青銅器中的大類,自商代二里岡期到漢代,流行的時間最長,“兩耳三足(方鼎四足)中腹腔”的基本形制未變,但每個時代鼎的耳、足、腹的大小、高低都有不同的特點。全面掌握各時代各類器的形制特點,是青銅器鑒別的基礎(chǔ)。
偽器可以分為“直接鑄造”和“拼湊改造兩類。
“直接鑄造”的又可分為兩種情形:第一種情形是,鑄造的偽器,器形和銘文均有所本,盡管模仿得并不準確,但也有一定水平。(但偽器重于原器,無法避免。)
第二種則是毫無根據(jù)的雜拼,意在作奇,稀見為貴。(從沒出現(xiàn)過或毫無用處的器物,極有可能是偽造的。)直接鑄造的偽器,有的器形或銘文只有部分有所本,部分卻改了樣。如器形有所本,但是卻鑄上了杜撰的銘文;或者銘文有所本,卻鑄在毫不相干的器物上。
“拼湊改造”的作偽,大多是在舊有的器物上作部分改造,使人產(chǎn)生新奇感,從而謀得厚利。
如故宮藏有一件商代父乙觶,有流有整,與通常見到的像酒杯、形體不大、稍修長、口沿作圓形、無流無盤的觶差別很大。仔細觀察,可以發(fā)現(xiàn)原來是將爵的流和鏨安在觶上的。一般的觶可能賣不出好價,作偽者便將其改頭換面,形成一件怪異的器物,以新奇來吸引顧客。也有的整器都是拼湊的。如銅鏡好找且便宜,作偽者常將銅鏡鋸開,拼湊成方鼎的腹腔部分,方斗的四壁及底,或者是刀、戈之類的兵器。由于是拼湊起來的,接痕(多用焊錫焊接)明顯,
便做上假銹掩蓋。除去假銹,即可看出焊接痕跡來,一般不難辨別。
為刻紋飾的鑒定要點:
整器皆偽者,可歸入鑄造辨?zhèn)巍?/p>
素面器上鑿刻紋飾,以及增改紋飾者,后刻花紋處的氧化層與未刻花紋處的氧化層不一致,前者經(jīng)過磨礪,后者尚屬原有的本色;后刻花紋里沒有銹,即便作上假銹,與器物其它地方的銹色也不一樣,而且假銹用指甲摳就會脫落,露出銅的本質(zhì)來商代晚期淺浮雕花紋,主紋高,地紋低,鳥紋中鳥眼必突出,偽刻花紋不可能產(chǎn)生這種效果;用刀或鑿子鏨刻而成的花紋,所有的溝道寬窄相等,過于均勻,刻意求工,反而顯得呆滯;且會留下刀痕,或能看出“走刀”之處,紋筆不會像鑄出來的那樣渾圓自然,而顯出“毛邊”來(為了使“毛邊”不致太明顯,作偽者常將鑿刻好的花紋打磨一遍,這樣又會破壞原有的氧化層)。
[四]紋飾辨?zhèn)?/strong>
青銅器紋飾作偽的手法,大體可分以下幾種:
偽器偽紋飾。(以蘇州周梅谷偽作較精。
素面器上鑿刻紋飾。
.三、增刻紋飾。(原器僅有簡單的紋飾,若器形合適或器表堅固,作偽者就會考慮增刻紋飾。)
.四、改刻紋飾。(原器僅有簡單的紋飾,作偽者將原紋飾廢棄,重新改刻。)
一、 后加鑲嵌物。(如加嵌綠松石、金銀絲、金銀片等物。)
[五]銘文辨?zhèn)?/span>
自宋代以來,有銘文的青銅器受到特別青睞,故作偽者便迎合這種心理,大量偽造帶有銘文的青銅器。
偽銘可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偽器偽銘。
真器偽銘。
偽器真銘。(原器已殘缺,有的只剩下銘文部分,作偽者便為此配了一件偽器。)
真銘增刻偽銘。
鑲嵌偽銘。(將銘文刻在銅片上,在器的內(nèi)壁挖一相應(yīng)凹框,將銘文銅片鑲嵌上。)
“腐蝕法”制作偽銘。(宋以后多用鏨刻法作偽銘,會留下刀痕、毛刺、翻邊等弊病;清代及民國時期,作偽者為避免這些毛病,采用腐蝕法”在器表要刻銘的部位涂上蠟,留出文字部分,然后用三氯化鐵、硝酸之類在字口上腐蝕,最后將蠟去掉,銘文部分就會出現(xiàn)凹陷的字口。但經(jīng)此法偽作的銘文,因腐蝕溶液流動不均,故字口往往深淺不一也容易辨別。)
偽刻銘文的鑒定要點:
一、大致來說,偽刻銘文的辨?zhèn)闻c偽刻花紋的辨?zhèn)尉哂泻芏嘞嗨浦?,如偽銘會留有刀痕、字口的氧化層與無銘處不一致;等。
二、根據(jù)銘文字體、內(nèi)容進行辨?zhèn)?。商承祚在《古代彝器偽字研究》中列舉了五項偽字現(xiàn)象:
(一)字體受宋人書體影響,字必偽。
(二)銘文中有拼湊字句者,屬偽。
(三)銘文中有刪改文字者,為偽。
(四)臨寫銘語者,屬偽
(五)摹刻文字者,必偽。
[六]銹蝕辨?zhèn)?/strong>
有些偽造者手段高明,不僅形制、紋飾、銘文仿得像,而且范痕也能仿出來。這時就需要借助于銹色辨?zhèn)瘟?。真器_上的銹色是經(jīng)過長期埋藏在土里而自然生成的,是二點二點、一層一層長出來的,因此它有三個特點:
一是堅硬,不易剝落;
二是銹厚;
三是層次復(fù)雜。
比如有不少真器( 殷墟、洛陽出土的青銅器)附著有四層銅銹:第一層是黑銹;第二層為棗紅色銹;第三層為綠銹;表面一層是土與銹結(jié)合的硬塊。而一般來說,偽器上的銹由于生長時間短,銹較薄,像是用顏料涂抹了一層,且比較松軟,容易被摳掉,層次也不復(fù)雜;有些假銹作得比較好,銹較厚,有層次,但分布不自然,或者過分均勻,或者過分集中于某一部分;這些都是可疑點。
銹蝕鑒定的要點:一般說來,拿到一件銅器,先要用眼看,若銹色與器體合一深淺一致合度,堅實勻凈,瑩潤自然,則為自然生成的銹色。若銹色浮在器物之上,綠而不瑩,表皮銹,而,且不潤澤,刺眼,就是偽銹了;這時可再做進一步的審定,把手搓熱觸摸器物,用鼻嗅手,有銅腥味則偽,因為千年古銅是無銅腥味的;(按:此法適用于偽作不久之器。) 還可用熱堿水洗刷,偽銹就會脫落;若刷洗不下,用火烤,偽銹就會脫落;或者用舌舔,若有鹽鹵味,也是偽銹。
除了以上諸法之外,還可以:
從聲音上鑒定。偽器系新鑄,經(jīng)叩擊聲音清脆,猶如新銅;而經(jīng)過地下腐蝕較深的青銅器,
銅質(zhì)已屬礦化,所以發(fā)音以渾濁者居多。當然,埋藏在極其干燥而又純粹的土層中的青銅器,
敲擊聲音也有甚佳的。
二、從氣味上鑒定。真器在土中埋藏了幾千年,多有一股土氣味,新出土之器土氣味更
濃烈。偽器因作偽者常在手中摩挲制作,故沒有土氣,反而常有汗腥氣;若使用酸類化學(xué)藥品制作的偽器,則有一股酸氣味。
結(jié)語
經(jīng)過許多人長期實踐經(jīng)驗總結(jié)的青銅器辨?zhèn)沃V語:先看型,后看花,拿到手里看底下;
緊睜眼,慢開口;銘文要細查,銹斑、底子是關(guān)卡。
當然,以上所述,僅是針對一般情況而言,特殊器物需要多方研究,謹慎鑒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