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 4:天若有情天亦老,夢如無恨夢應圓。
最近看到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那句讓人傷感的“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才發(fā)現時間就是流水,而我又何嘗不是江月。
工作摸魚之際我無意看到這張一個標題《還記得李賀的天若有情天亦老嘛?1000多年后才有最好的……》,我一看這不就是在說毛爺爺的“人間正道是滄?!甭铮€搞這么一個標題。仔細回味我才發(fā)現,原來我并沒有仔細賞析過李賀的“天若有情天亦老”,這時我反復默念幾次我才發(fā)現“天若有情天亦老”這句明顯是該放在前面,而李賀的《金銅仙人辭漢歌》原文:“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而后我對“天若有情天亦老”這句詩格外感興趣,就去查看了其他文人墨客是如何表達這句詩。
就李賀原詩而言“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是感嘆自身如國家一樣慢慢蕭然,只不過“天若有情天亦老”太好后被許多人引用。
毛爺爺的“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逼鋭?chuàng)作背景為戰(zhàn)爭結束前,想必他老人家的意思是屬于人民的勝利才是這場戰(zhàn)爭的真正意義。
宋代文人石延年,以“天若有情天亦老”為上聯(lián),對出下句“月如無恨月長圓”,對的工整流暢,不知道他心中的“恨”是什么,也許誰人又無“恨”呢?
還有諸多文人對“天若有情天亦老”的引用,我挑選了幾句我喜歡的。
宋代文人萬俟詠《憶秦娥》中:“天若有情天亦老,此情說便說不了?!?/p>
元代文人張弘范《壽陽曲·酒可紅雙頰》中:“酒可紅雙頰,愁能白二毛,對樽前盡可開懷抱。天若有情天亦老,且休教少年知道。”
清末民國初程頌萬《玉樓春 其十》中:“花開未老人年少。頃刻光陰都過了。坐來雖近遠如天,天若有情天亦老?!?/p>
當然還有許多文人對“天若有情天亦老”的引用,只要你細細品讀你會發(fā)現每一個作者都會有自己的理解。
這里留下我自己對“天若有情天亦老”一種理解,也是對白居易愛情的感嘆。我前段時間看到了白居易和湘靈的故事,簡要的說就是白居易小時候認識了湘靈,一人寫詩一人唱詩,這種愛情的美麗不言而喻。但因地位差距家里人把他們分開,后來二人又有數次相遇,但每一次都沒能在一起,直到老年白居易和湘靈最后一次相遇,此時的湘靈已進入佛寺不染凡塵不愿見白居易,白居易寫信給湘靈說:“你不愿見我,為何還會來夢里看我?”而湘靈讓弟弟給白居易帶話:“既然我們在夢里見過了,那就當已經話別了,天上人間再相見吧!”當我讀到這里我痛哭流涕寫下了幾句話:
《樂天夢別》
樂天恨難消盡,湘靈魂入夢來。
夢中難會蒼天憐,天上人間會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