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歷史知識點速記之拉丁美洲獨立運動和印度民族大起義

這次內容估計會多很多,不知道老師之后會不會講,反正先打一半吧
世界殖民體系建立
拉丁美洲:
過程:
1.西班牙:15-16世紀中期
1496:圣多明各(海地)
16世紀中期:巴西以外的大部分南美,整個中美和部分北美
2.葡萄牙:16世紀
在巴西建立殖民地
3.荷蘭,英國,法國
除西班牙,葡萄牙以外的地區(qū)
方式:
政治:專治統(tǒng)治,建立總督轄區(qū)治理殖民地
經濟:1.農奴制,種植園經濟 2.掠奪南美洲財富 3.三角貿易 4.禁止與其他國家貿易 5.限制,阻礙殖民地經濟發(fā)展
影響:
對美:
1.加劇貧困,影響社會經濟發(fā)展
2.單一產品制經濟結構形成,使社會經濟畸形發(fā)展,形成考迪羅制度
3.形成軍人專政,維護統(tǒng)治
4.西班牙,葡萄牙文化傳統(tǒng)隨移民大批涌入傳播;西班牙,葡萄牙語成為正式語言
5.印第安人幾乎被滅絕殆盡
對歐:
1.價格革命,對社會結構造成沖
2.加速原始資本積累,促進歐洲社會轉型
葡、西擴張?zhí)攸c:
1.帶有濃厚封建與半封建色彩
2.掠奪財富未轉化為資本,導致兩國不久便走向衰落
3.移植宗主國制度,為拉美未來走向留下封建烙印
亞洲:
過程:
1.15-18世紀:
葡:在澳門等地區(qū)建立商站
西:菲律賓
荷:印度尼西亞
英:印度
方式:建立商站,控制商路,壟斷性貿易
特點:建立以商站為標志的殖民據(jù)點,以控制商路,獲取壟斷性商業(yè)利潤為目的
為什么不直接殖民:此時東方封建勢力強于西方
2.18-19世紀后期
英:兩次鴉片戰(zhàn)爭
英法俄等:在奧斯曼帝國擴大勢力范圍,分割領土
英俄:控制伊朗經濟與內政,劃分領土
殖民方式:商品輸出為主,武力為后盾
3.19世紀中后期-19世紀末20世紀初期
英:緬甸,馬來半島
法:越南,老撾,柬埔寨
美:菲律賓
日:朝鮮
多國:瓜分中國
方式:資本輸出為主,掀起瓜分世界狂潮
4.總體方式
西、葡:建立商站,控制商路
英:壟斷性貿易公司,武力侵略
荷:壟斷性貿易公司
法:中法戰(zhàn)爭
美:美西戰(zhàn)爭
日:武力奪取
非洲:
1.工場手工業(yè)時期
地域:沿海
概括:在西非,中非,南非占領重要港口與城鎮(zhèn),持續(xù)進行奴隸貿易
2.一工之后:
地域:北非(18世紀末,19世紀初)
概括:1.埃及成為爭奪重點 2.英國控制蘇伊士運河,利用埃及財政危機控制經濟命脈 3.1882年發(fā)動侵埃戰(zhàn)爭,建立殖民地。后以此為跳板對蘇丹進行武力擴張 4.19世紀30年代,法國入侵阿爾及利亞,向突尼斯與摩洛哥擴張
地域:非洲腹地(18世紀后期到19世紀后期)
概括:為進一步侵略非洲做地理人文資料準備
3.二工
地域:撒哈拉沙漠以南(19世紀后期)
概況:列強加快侵略步伐,各自制定侵略計劃
地域:非洲大陸(19世紀末)
概括:幾乎侵占整個非洲
柏林會議(1884):
目的:解決矛盾與進一步瓜分非洲
內容:有效占領原則,地圖上作業(yè),劃定列強勢力范圍
方式:英國2c計劃,法國2s計劃,德國以赤道兩側為主要發(fā)展方向
特點:分界線幾乎是直線,沒有考慮當?shù)厝嗣衽c地理情況
影響:列強瓜分非洲速度越來越快
問題:無視非洲國家人權劃定疆界,破壞當?shù)卣危洕?,人文構筑。給非洲國家的邊界、種族沖突埋下隱患
非洲放棄三角貿易進行全面入侵的原因
1.工業(yè)革命后生產力水平提高
2.交通工具改進
3.工業(yè)革命對市場需求增大
4.強大軍事力量
5.非洲擁有龐大市場和價格低廉原料
6.醫(yī)學發(fā)展
7.地理知識豐富
世界殖民體系形成:
表現(xiàn):亞非拉國家絕大多數(shù)地區(qū)已經淪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階段特點:直接掠奪→商品輸出→資本輸出
原因:
1.根本:資本主義具有開放與擴張本性
2.資本主義具有制度優(yōu)越性與生產力先進性
3.資本主義發(fā)展需要
特征:
1.殖民范圍廣泛性
2.殖民地民眾普遍貧困
3.殖民地經濟單一性
4.殖民地工業(yè)落后性
5.文化的基督化
6.政治的復雜性
影響:
1.以西方為主導的世界市場最終形成,世界聯(lián)系更為緊密
2.孕育著新的沖突,為一戰(zhàn)的爆發(fā)埋下隱患
3.給殖民地半殖民地帶來災難,是亞非拉地區(qū)貧窮落后的根源,客觀上打破原有經濟模式,推動現(xiàn)代化發(fā)展
4.形成西方支配東方格局,西方處于中心地位
評價:是一種不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
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一戰(zhàn)前)
先了解兩個定意
民主革命:對內反對專制,實現(xiàn)民主自由
民族革命:反對外來侵略,建立獨立國家
拉丁美洲:
背景:
1.歐洲殖民的長期政治壓迫與經濟剝削
2.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經濟發(fā)展
3.啟蒙運動思想啟蒙
4.法國大革命削弱統(tǒng)治
5.獨立戰(zhàn)爭國鼓舞
根本原因:西班牙與葡萄牙殖民統(tǒng)治阻礙拉美經濟增長
過程:
1.1791~1804年
地點:海地
領導人:杜桑·盧維杜爾
拉開序幕
2.1822年巴西獨立
3.1810年~1826年西屬拉美獨立運動
領導人:玻利瓦爾與圣馬丁
4.1888年巴西廢除奴隸制,1889年巴西政變,建立巴西共和國
5.1910年墨西哥資產階級革命,1917年頒布了資產階級憲法
內容:規(guī)定土地,河流,礦物,礦藏歸國家所有,對私產加以限制,分散大地產,發(fā)展小土地所有制
意義: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革命成果,體現(xiàn)資產階級民主原則,為墨西哥人民進一步爭取民主奠定基礎
民族獨立后拉美面臨的局面:
1.大地產所有制阻礙經濟發(fā)展
2.政局動蕩,軍事獨裁,阻礙政治經濟發(fā)展
3.英美等國的經濟侵略與政治滲透
4.1823年門羅主義,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大棒政策加金元外交
影響:
積極:
1.徹底推翻封建殖民統(tǒng)治,建立一系列新興國家
2.拉美大多數(shù)建立共和國,進入新的歷史發(fā)展期
3.打擊了西、葡的封建勢力,配合了歐洲資產階級革命
局限性:沒有鏟除封建主義,只完成民族獨立,未完成民主革命任務
為什么拉美沒有像美國一樣發(fā)展起來:
1.拉美每個區(qū)域經濟發(fā)展不平衡
2.拉美地域過于廣闊
3.人民群眾深受壓迫,對大一統(tǒng)中央集權有所疑懼
4.語言,習俗,心理差異大
亞洲:
背景:
1.帝國主義侵略加深亞洲各國民族危機
2.亞洲國家封建經濟進一步解體,民族資本主義得到一定發(fā)展
3.亞洲國家民族憂患意識和民主改革意識覺醒
代表:
1.印度(印度民族大起義我們這不考,所以還是不打了,畢竟我不是很了解)
1885年國大黨成立,要求民族平等自治
1905年提拉克主張聯(lián)合群眾力量
1908年孟買工人政治總罷工,標志無產階級登上政治爭霸舞臺
2.伊朗
1905年~1911年立憲革命
制定伊朗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性質的憲法
規(guī)定伊朗為君主立憲國家
結果:失敗
影響:打擊封建主義和外國勢力,傳播民族民主革命思想
3.中國:辛亥革命
亞洲獨立運動特點:
1.是資產階級民族民主運動,尤其是資產階級革命
2.在斗爭中,新興民族資產階級紛紛建立本階級革命團體和政黨,提出自己斗爭綱領
3.亞洲覺醒時期出現(xiàn)被壓迫民族在爭取民族獨立戰(zhàn)爭中互相聲援和支持的新現(xiàn)象
意義:
1.開辟資產階級民族民主革命新時期
2.沉重打擊帝國主義侵略勢力和封建專制制度
3.構成世界革命風暴的重要組成部分,亞洲資產階級和人民群眾開始和歐洲無產階級一起向帝國主義沖擊,揭開世界革命震蕩時期序幕
非洲:
背景:帝國主義在瓜分非洲的過程中,遭到非洲人民強烈反擊
形式:武裝斗爭
事件:
1.埃及:1882年政黨組織,對抗英國,抵抗失敗,被英國占領
2.蘇丹:1881年宗教宣傳,對抗英國,沉重打擊英國殖民統(tǒng)治,但最終被英國控制
3.埃塞爾比亞:1894年由皇帝號召,打敗意大利侵略軍,保持獨立
影響: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打擊帝國主義侵略勢力,削弱本國封建勢力,推動了民族獨立和世界歷史發(fā)展
特點:
1.以武裝斗爭為主要形式
2.有組織的大規(guī)模反抗
3.領導者多樣
4.斗爭水平總體落后
5.宗教在號召,組織民眾中發(fā)揮重要作用
6.非洲出現(xiàn)政黨,近代民族意識覺醒
總的意義:打擊帝國主義侵略勢力,削弱本國封建勢力,推動民族獨立和世界歷史發(fā)展
還有二戰(zhàn)后的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和世界殖民體系的解體,之后有機會再打吧
之前看評論,有同學想讓我插入一些老師的圖片。但我仔細想了想,我這筆記畢竟算是干貨性質的,本來就有一大堆內容了。所以還是不打算放老師照片
都看到這里了,不來看看其他筆記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