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之地”-芬蘭的前世今生——芬蘭簡史1
說起今天的芬蘭,可能大家都沒有什么準確的印象,頂多也就是個天寒地凍、地廣人稀,但要說起二戰(zhàn)期間的蘇芬戰(zhàn)爭,大家可能就會一拍腦門想起來:就是那個跟德國結盟打蘇聯(lián)的北歐芬蘭啊

芬蘭
其實芬蘭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中世紀,早在一萬多年前,就有人類在此定居(當然原始人也是夠勇敢的這么冷是咋活下來的)
伴隨著歷史車輪的滾滾前進,最終芬蘭也成為了今天的芬蘭共和國。但追本溯源,芬蘭的歷史發(fā)展也是一波三折

今天的芬蘭
早期芬蘭經(jīng)歷過原始社會之后,開始進入中世紀封建化的時期,但期間隔壁的瑞典王國三番兩次打過來,芬蘭就一點一點被瑞典人給占領了
等到14世紀瑞典正式“吞并”芬蘭,并且這種情況一直持續(xù)到19世紀初,以至于咱們挖空心思、絞盡腦汁地去想芬蘭歷史,最后竟想不起來芬蘭能有啥歷史(其實也不怪大家,根本原因還是芬蘭長期作為瑞典的一部分而存在的)

芬蘭國旗
等到19世紀初瑞典正式割讓了芬蘭后,芬蘭又成為了當時強大俄國的一部分,是其內(nèi)部的一個自治大公國,即芬蘭大公國。雖然能夠自治,但芬蘭依舊沒有徹底獨立

芬蘭大公國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xù)到1917年,在俄國十月革命建立蘇俄之后,芬蘭才獲得獨立,但很快又被卷進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跟當時蘇聯(lián)之間爆發(fā)了著名的蘇芬戰(zhàn)爭

蘇芬戰(zhàn)爭
而二戰(zhàn)過后又是冷戰(zhàn),芬蘭就是在一系列艱難險阻,面對著冰天雪地最終才成為了今天的芬蘭共和國
咱們本期就來一起看一看芬蘭的前世今生,聊一聊這片“東方之地”的古今變遷
芬蘭共和國
今天的芬蘭主要指的是芬蘭共和國,即芬蘭語中的Suomen tasavalta;瑞典語中的Republiken Finland;

最早的“芬蘭”名字源自于芬蘭西南的一個自18世紀以來被稱呼為芬蘭本部的省份,即“?sterland”,意為東方之地,等到大約15世紀左右芬蘭才開始變成“?sterland”的同義詞。

而咱們可能會奇怪,芬蘭這么一個歐洲國家,比俄羅斯都西了,咋還落了個“東方之地”的名稱
其實當時的芬蘭,還屬于跟西邊的瑞典“緊密相連”,所以當時這個所謂的芬蘭本部的省份(?sterland)其實指的是瑞典的一塊東陲土地的名字,因而就有“東方之地”的意思。

今天芬蘭與瑞典的位置
而正是這個被叫做芬蘭的“東方之地”,與今天的瑞典、挪威、俄羅斯都相接壤,它南臨芬蘭灣、西瀕波的尼亞灣,國土總面積達33.8萬平方公里,而它的海岸線就長達1100公里
事實上芬蘭的內(nèi)陸水域面積占全國面積的10%,換句話說芬蘭國內(nèi)每十平方公里范圍內(nèi)就有一平方公里的河流或湖泊

千湖之國的芬蘭
這就導致今天的芬蘭境內(nèi)光是有名有姓的島嶼就有約17.9萬個,而湖泊也在18.8萬個,有“千湖之國”之稱。
一般來說,這種環(huán)境非常適合搞旅游業(yè),多河流多島嶼多湖泊的環(huán)境隨隨便便那就是一景,但奈何芬蘭不僅位置靠北,常年氣溫不高,而且它的冬季嚴寒而漫長,夏季溫和又短暫,全國1/3的土地都在北極圈內(nèi)。

極地風光
所以近現(xiàn)代很長一段時間芬蘭旅游業(yè)是沒有搞起來的,連正常的農(nóng)業(yè)、工業(yè)等也是艱難發(fā)展。當然今天似乎咱好像特愛去北歐旅游,感覺特上檔次特有feel的感覺,而事實芬蘭的旅游業(yè)今天發(fā)展也是不錯的

芬蘭旅游業(yè)
而整個北歐五國(挪威、瑞典、芬蘭、丹麥、冰島)在今天很多人的概念里可能都極其相似,也就是什么地廣人稀、冰天雪地、鳥不拉屎、風景極好什么的,但真正芬蘭跟其他幾國還是有區(qū)別的
芬蘭
今天的芬蘭不但是圣誕老人的故鄉(xiāng)(根據(jù)故事的邏輯來說就是如此),而且還是一個高度發(fā)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也是一個高度工業(yè)化、自由化的市場經(jīng)濟體。

圣誕老人的故鄉(xiāng)
雖然今天的芬蘭在政治上似乎話語權并沒有讓咱們特別記得住,但經(jīng)濟上人家卻做得不錯:
芬蘭首先是歐盟的成員國之一,而且它的人均GDP水平遠高于歐盟的平均水平,與其同為北歐的鄰國瑞典相當。
并且咱們還還很羨慕的一點就是芬蘭的國民享有極高標準的生活品質(zhì),并且芬蘭政府公務員也是世界著名的清廉高效。

所以在2018年全球幸福指數(shù)當中,芬蘭共和國排名第一?,時至今日芬蘭的幸福指數(shù)也是相當高的
而今天芬蘭的這些稱號啊、榮譽啊什么的,也是一點點奮斗而來的,最早的芬蘭其實相當艱難,中間也走過很多彎路
芬蘭地區(qū)歷史上最早的居民大概是拉普人,所以芬蘭又稱拉普蘭。而今天意義上的芬蘭人其實是后來遷入并建立早期國家的。

拉普人
但芬蘭國家并未建立多久,也沒得到充分發(fā)展,就在從十二世紀開始芬蘭成為瑞典的一部分(就這樣被瑞典征服)。

由此才開啟了芬蘭的“被統(tǒng)治”歷史,當然咱們今天說不到那兒,咱們今天得先從芬蘭的“前世”說起,即早期的芬蘭歷史時期
早期芬蘭
芬蘭的歷史從廣義上來說開始于1萬多年前,也就是大約公元前9000年左右,當時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最早一批的人類在今天芬蘭境內(nèi)定居

遠古時期芬蘭人類房屋復原模型
在這里給大家簡單講兩句關于歷史學時間跟人類學時間的不同:關于歷史學,咱們常用的是公元紀年法跟年號紀年,比如公元前221年啦,或者明太祖洪武四年啦之類的
而人類學,或者也有考古學,更愿意記成“大約12000年前”,或者是“距今7000-6000年左右”。這里面有它自己的道理,咱們就不展開了

考古學
而作為歷史學又常常跟人類學、考古學關系緊密,比如咱們常說中國古代歷史越往前越像考古學,越往后越像文獻學,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咱們學歷史的時候大多數(shù)情況下都是按照公元紀年法和年號,要是規(guī)范一點的話,公元紀年必須跟年號紀年同時出現(xiàn)且相互對應,比如公元1368年也就是明太祖洪武元年嘍
而像什么舊石器時代人類遺存、新時代時代文化遺產(chǎn),咱們歷史學上都采用考古學、人類學的叫法,也就是距今多少多少年,這背后也算是對于其他學科的一種尊重
而更早一點的史前時代,乃至人類出現(xiàn)前的時代,可能還得涉及到地質(zhì)學、氣象學等學科,就得用到像什么三疊紀、侏羅紀這種概念了

當然咱們文章當中時間表述就沒有那么多條條框框,畢竟咱也不做研究,也不考試對吧,哪怕文章里寫很久很久以前,只要大家能看明白,那都莫得問題呀
咱們再回到芬蘭歷史,芬蘭這塊地(當然當時還沒有幾天芬蘭的概念)早在12000年前就有人類定居,從此遠古人類在此繁衍生息、發(fā)展進化

期間古人類發(fā)展大致經(jīng)歷了一個直立人、早期智人(古人)、晚期智人(新人)的進化發(fā)展階段

或者從使用工具的劃分來看是從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到鐵器時代的過程

從社會組織形態(tài)來看,原始社會又能分成原始群、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等階段(關于原始人類發(fā)展,咱們在此前講瑞典歷史的時候詳細講過,這里就不展開了,詳情參見追本溯源,看原始社會的瑞典和發(fā)展——瑞典簡史1)
而芬蘭的原始時期也跟瑞典早期是一樣的,這一點上幾乎人類發(fā)展都有共同的共性。而在這段時期內(nèi),芬蘭一直維持著一種原始公社制度

而在芬蘭(再解釋一遍:當時還沒有今天芬蘭的概念,這么說為了便于大家理解)的這種原始公社制度一直持續(xù)到了12世紀。
而12世紀的歐洲(主要是西歐)早就封建化了,進入了封建制度的興盛階段,而北歐的芬蘭才剛剛發(fā)展到國家早期階段

中世紀封建化的西歐
所以落后的芬蘭不但比不上西歐國家的發(fā)展水平,連老鄰居瑞典都比不上,當時的瑞典已經(jīng)國家建立并發(fā)展,還有點封建化的意思、勁頭
于是乎當時的瑞典攝政比列爾·雅爾,在1249年通過所謂的“第二次瑞典十字軍”占領了芬蘭(當然只是部分,事后也沒全占領)。

第二次瑞典十字軍東征
這場十字軍戰(zhàn)爭其實是針對當時芬蘭境內(nèi)一些人拒絕繼續(xù)改信基督教而發(fā)動的(關于基督教在芬蘭的發(fā)展,咱們在下期會講)。
此后的瑞典還在1293年在“第三次瑞典十字軍”的行動當中控制了西卡累利亞,而當時是諾夫哥羅德控制了說東芬蘭語方言的卡累利亞。

所以此后西卡累利亞就由此歸于西方文化圈內(nèi),而東卡累利亞在文化上則逐漸轉向俄羅斯和東正教。

卡累利亞大致位置
而所謂的東卡累利亞人,在語言跟血統(tǒng)上與芬蘭人保持緊密的聯(lián)系,但在內(nèi)部又通常會被當作一個獨立的民族(總之關系很復雜,跟中國古代民族關系一樣)。
而由此天主教和東正教世界的界線也隨著1323年的條約而定于芬蘭的東界,奠定了此后幾百年基督教勢力的分布跟發(fā)展(天主教跟東正教都屬于基督教系統(tǒng),是基督教的內(nèi)部派系分裂)。

今天歐洲宗教主要勢力范圍
等到1362年,瑞典正式全面掌控芬蘭,整個芬蘭之地由此成為瑞典的一部分長達四個多世紀之久!

瑞典王國統(tǒng)治的芬蘭
而從此,芬蘭相對獨立發(fā)展的歷史終結,進入了近600年的“被征服”、“被統(tǒng)治”的歷史,芬蘭歷史進入新時期
那么新時期的芬蘭會如何發(fā)展?以及基督教跟芬蘭的關系是怎樣的?還有芬蘭國家的發(fā)展脈絡又是如何?

更多精彩盡在下期,歡迎持續(xù)關注本系列,敬請期待下期精彩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