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電影《八佰》
最近幾天有部電影引起了爭議,就是《八佰》,恰巧今天是八一三上海淞滬會戰(zhàn)紀念日,試著了解一下這個爭議。
大家反對這部電影的原因是管虎導演“哭錯了墳”。就好像明明應該紀念袁崇煥、史可法的人物,管虎卻跑到吳三桂、洪承疇的墳上哭去了,同時還說吳三桂、洪承疇是民族英雄;就像應該紀念岳飛、陸秀夫、文天祥,管虎卻跑秦檜、賈似道墳上哭去了,同時還說秦檜、賈似道是民族脊梁……這管虎的毛病也太大了吧!
電影《八佰》講的是四行倉庫保衛(wèi)戰(zhàn)。常凱申是微操大師,在十月底留下一個師,以爭取拖延時間,保衛(wèi)四行倉庫來獲取國際同情,服務即將到來的布魯塞爾會議。但是主角孫元良直接帶著一個師逃跑了,只留下400來人,對外稱八百人,四百來人在1937年十月底的上海保衛(wèi)一個日軍重重圍困的倉庫,那就是被當炮灰的。這場保衛(wèi)戰(zhàn)有多大意義不知道,但這四百多勇士的民族氣節(jié)是應該致敬的。
網(wǎng)友說:就在淞滬會戰(zhàn)爆發(fā)之前,謝晉元的頂頭上司、88師師長孫元良把財政部給的26萬元國防工事費裝進了自己腰包,用一堆劣質材料修建防御工事。而在謝晉元死守四行倉庫的時候,孫元良率先撤離,隨后居然又在南京保衛(wèi)戰(zhàn)中臨陣脫逃。
就這么一個“飛將軍”、“長腿將軍”,超級“善于奔跑”的國軍將領,還拍電影招魂,這肯定是不對的,紀念英勇抗戰(zhàn)的國軍士兵是可以,但是夾帶私貨為這些蛀蟲洗白,那就難怪許多人不滿意了。
感覺起來,許多關于國軍抗戰(zhàn)的影視劇都有個誤區(qū),那就是不注意宣揚士兵的英勇,而大力贊揚蔣光頭,大力吹捧軍閥,這都是很讓人厭煩的。所以《我的團長我的團》真是一部曠世神作,拍國軍抗戰(zhàn)題材的影視劇,《我的團長我的團》才是標桿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