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是人類老家維龍加

維龍加是非洲歷史最悠久的國家公園和世界遺產地,也是山地大猩猩的棲息地,為古人類研究提供了豐富且價值極高的資料,因此維龍加等國家公園也被稱為人類的老家。





維龍加是最古老的非洲,這里曾經是人類的老家;
維龍加是最年輕的非洲,最著名的物種是大猩猩。
這里是人類老家維龍加
主講專家: 北京林業(yè)大學教授 朱永杰
維龍加國家公園創(chuàng)建于1925年,位于剛果民主共和國東部,是非洲最早的保護區(qū)之一,1994年被列入世界瀕危遺產名錄。公園占地8090平方公里,大部分處于維龍加山脈的山地環(huán)境,海拔從塞姆利基河谷的680米到魯文佐里山脈的5109米不等。公園里有尼拉貢戈和尼亞姆拉吉拉兩座活火山。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生態(tài)環(huán)境使其成為多種生物的棲息地,在這座公園,最著名的物種是大猩猩和金絲猴。
阿伯丁的大公園群
維龍加國家公園位于阿伯丁裂谷,而阿伯丁裂谷是東非大裂谷的一部分。東非大裂谷在傳統(tǒng)概念中特指從亞洲黎巴嫩的貝卡山谷一直延伸到非洲東南部的莫桑比克,全長約6000公里,是一條斷斷續(xù)續(xù)的地理斷裂帶。東非的大裂谷有兩個分支,西部裂谷和東部裂谷。西部裂谷,也被稱為阿伯丁裂谷,與非洲一些最高的山脈接壤,包括維龍加山脈、米通巴山脈和魯文佐里山脈。它包含了一些裂谷湖泊,其中有世界上最深的坦噶尼喀湖,深度達1470米。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環(huán)境條件,為生活在那里的食草動物和食肉動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環(huán)境,使其成為世界上陸地動物,特別是大型哺乳動物的家園。在東非大裂谷地區(qū),有很多國家公園和自然保護區(qū),除維龍加國家公園外,還有烏干達的魯文佐里國家公園和伊麗莎白女王國家公園,盧旺達的火山國家公園、塞倫蓋蒂國家公園、馬賽馬拉國家公園等。
根據(jù)人類學“走出非洲”理論的研究,人類在15萬-20萬年前就是從東非大裂谷的分支阿伯丁裂谷走出非洲的,逐漸演化成今天的樣子,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人類文明。這里的國家公園與保護區(qū),如維龍加國家公園、魯文佐里山脈、伊麗莎白女王國家公園、盧旺達火山、坦桑尼亞貢貝溪等一直是黑猩猩、大猩猩等的研究基地,為古人類研究提供了大量具有極高價值的資料,因此維龍加等國家公園也被稱為人類的老家。
生物資源豐富多樣
維龍加國家公園位于尼羅河流域,它的北部部分地區(qū)是熱帶草原和山地森林。國家公園的中心部分包括了愛德華湖的大約2/3,一直延伸到東部至烏干達的國境。湖的西岸是一條3-5公里寬的狹窄走廊,將國家公園的北部和南部連接起來。維龍加國家公園的南部有尼亞姆拉吉拉、尼拉貢戈和米肯諾火山,山坡上生長著茂密的森林。維龍加國家公園的北部與烏干達的賽穆里基山和魯文佐里山國家公園相鄰,中部與伊麗莎白女王國家公園接壤。
阿伯丁裂谷的氣候受到熱帶輻合帶和厄爾尼諾-南方振蕩運動的影響,3-5月中旬和9-11月是主要的雨季。愛德華湖周圍熱帶草原是公園最干燥的區(qū)域,月降雨量平均為30-40毫米。北區(qū)每月平均降雨量可達220毫米,南區(qū)160毫米。海拔較低區(qū)域的平均溫度為23-28℃,海拔較高區(qū)域為16-24℃,平均溫度很少低于14℃。
維龍加的火山為這里的土地提供了豐富的礦物質,豐沛的降雨和利于儲水的地形地貌讓山區(qū)能夠儲存足夠的淡水,使維龍加較低的山地區(qū)域總有較充沛的淡水供應。這里生長著很多動物們喜愛的植物,再加上高山、森林、草地、湖泊、河流等多樣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使這片區(qū)域成為地球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qū)之一,記錄的動物和植物種類超過3000種,其中300多種是阿伯丁裂谷的特有種。
維龍加國家公園約有2000多種植物,公園的平原以濕地和草原為主,有莎草、節(jié)肢扁形草、馬鞭草、木蘭草、樹皮刺等。
在公園南部海拔1800-2800米的山地森林,生長著25米高的月桂樹和高山竹林。高山竹林生長于海拔2300-2600米的山區(qū)。海拔2600米以上的亞高山植被最主要是非洲紅杉。在海拔3700米的地方覆蓋了大量的苔蘚。
截至2012年,維龍加國家公園的動物種類包括196種哺乳動物、706種鳥類、109種爬行動物和65種兩棲動物。國家公園中的靈長類動物有山地大猩猩、普通黑猩猩、金絲猴、紅尾猴、藍猴、中非紅疣猴、斑毛巨猿、橄欖狒狒和灰頰巨猿等。在國家公園的北區(qū),有非洲豹、馬蹄鼬、巨型穿山甲、樹穿山甲、鳳頭豪豬、鱗尾松鼠、白尾鼠等。1901年才發(fā)現(xiàn)的霍加狓體重180-317千克,第一眼看上去像半個斑馬與半個貘的組合,實際上它與長頸鹿是近親,原來的長頸鹿就是這個樣子。
維龍加國家公園與相鄰的伊麗莎白女王國家公園意外組成了“獅子保護區(qū)”。專家認為,該地區(qū)是獅子的潛在棲息地,如果能夠有效遏制偷獵,那里的大型狩獵物種可以得到恢復。斯米利基河為尼羅河鱷提供了棲息地。阿伯丁裂谷的特有鳥類有紅喉白鷺、基武畫眉、肩帶斑鳩、山面斑鳩、富豪太陽鳥、魯文佐里雙領太陽鳥等。
建園歷程異常艱難
20世紀20年代初,一些歐洲保護運動的支持者支持在當時由比利時管轄的剛果東北部建立保護區(qū)。1925年4月阿伯丁國家公園(也就是后來的維龍加國家公園)成為非洲第一個國家公園,它被設計為一個以科學研究為導向的自然保護區(qū),目的是研究與保護野生動物和以狩獵采集為生的“原始的”非洲俾格米人。幾乎與此同時,比利時政府在維龍加創(chuàng)建了公園。
1926年,比利時代表團首次前往阿伯丁國家公園,確定公園占地面積為500平方公里。1929年,阿伯丁國家公園開始擴大保護區(qū)域,范圍包括維龍加山脈、魯特舒魯?shù)牟糠值貐^(qū)和愛德華湖以南的平原,最初面積為2920.98平方公里,隨后幾年逐步擴大。在公園擴大的過程中,胡圖族和圖西族土著失去了傳統(tǒng)的土地權,并被逐出保護區(qū),這也造成了當?shù)赝林牟粷M,為以后的沖突埋下了隱患。
1934年,剛果國家公園協(xié)會成立,作為國家公園的管理機構。在20世紀30年代初至1961年期間,比利時科學家對阿伯丁國家公園進行了幾次考察。20世紀50年代末,圖西族牧民和他們的牛破壞了公園內的自然棲息地,威脅到了公園大猩猩的食物基地。為此,在剛果民主共和國獨立后的1960年進行了土地改革,宣布土地為國家財產,這對當?shù)厝嗣穹浅2焕Wo區(qū)內的非法狩獵活動增多。1969年,阿伯丁國家公園和維龍加國家公園合并為維龍加國家公園。1996年,這個國家公園被列入拉姆薩爾濕地名錄。
保護管理面臨危脅
自20世紀90年代初,盧旺達種族滅絕事件發(fā)生后,成千上萬的難民逃往維龍加國家公園附近的基武地區(qū)。1994年,大約有85萬難民居住在公園周圍。每天多達4萬人進入公園尋找柴火和食物,砍伐森林。此后,兩次剛果戰(zhàn)爭進一步破壞了該地區(qū)的穩(wěn)定。
1996-2003年,有80名公園工作人員被打死。2006年12月至2009年1月,保衛(wèi)人民國民大會控制了維龍加國家公園的米凱諾地區(qū),他們通過向當?shù)厝嗣裾魇召M用,以及進行各種非法活動,為自己創(chuàng)造經濟收入,如偷獵、非法捕魚、伐木、生產和走私木炭,以及武裝搶劫和綁架等。這樣的情況一直到2019年都沒有得到改善。公園內的反偷獵巡邏受阻,一些公園工作人員和野生動物被殺。
2005年,歐盟委員會建議剛果民主共和國政府與英國非政府組織非洲保護基金建立公私合作關系。后者自2010年起負責園區(qū)管理,約80%的管理費用由歐盟委員會補貼。公園保護工作在隨后幾年被軍事化,政府軍和公園管理人員配備了武器,以阻止武裝叛亂團體和其他偷獵者在公園內活動。2010年,公園工作人員與叛亂民兵在非法定居點發(fā)生沖突。2017年8月,5名護林員在愛德華湖附近的一次民兵襲擊中喪生。2018年4月,5名護林員和一名司機被殺。自武裝沖突爆發(fā)開始以來,截至2018年4月已有175名公園護林員遇害。2018年5月,兩名游客被綁架,他們隨后被安全釋放。從2018年6月31日到2019年2月,該公園一直不對游客開放。
2011年,英國索科國際公司獲得了在維龍加國家公園周邊和大部分地區(qū)開采原油的特許權。剛果民主共和國政府官員支持索科國際考察團成員的勘探活動,而公園管理部門反對。在緊張局勢加劇的過程中,公園的首席執(zhí)行官于2014年4月遭到不明人員的襲擊。
自1960年獨立以來的數(shù)十年間,剛果常年暴力不斷,是全球戰(zhàn)火最濃的區(qū)域之一。維龍加國家公園的護林員們在戰(zhàn)火和硝煙中,一直堅持保護這片人類祖先出生的地方。2015年6月18日,公園的護林員摩羅迪和莫伯拉努姆維獲得國家地理學會勞力士年度探索者獎章,以表彰他們勇敢且不懈的努力。
未來前景令人擔憂
剛果民主共和國舊稱為扎伊爾,是非洲第二大國家,首都為金沙薩,因此這個國家也被稱為剛果(金),全國人口超過7100萬。民主剛果原為比利時殖民地,當時稱比屬剛果。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剛果民族獨立運動逐漸醞釀,1960年2月宣告獨立。
在獨立以后的數(shù)十年里,民族矛盾日益激化,全國有254個民族,分屬班圖、蘇丹和尼洛特三大語系,班圖語系各部族占全國人口的84%。每次選舉幾乎都會引發(fā)抗議和流血沖突。持續(xù)不斷的社會動蕩背后是龐大的人口、落后的經濟發(fā)展水平與國家治理體系,幾乎沒有像樣的現(xiàn)代教育體系。
越來越多的人為了逃避戰(zhàn)火,就像以前的大猩猩一樣躲避到深山老林中,在這里,貧窮的人們只能依靠刀耕火種,在森林中開墾農田,種點糧食果腹;非法采伐森林、獲得木材收益;用落后的手段采礦導致大片森林死亡,河水污染。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口尋找新的農田,砍伐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嚴重破壞,造成大量野生動物死亡。
讓國際社會非常擔憂的是,維龍加國家公園所在區(qū)域的幾個國家在20世紀90年代以后,社會持續(xù)動蕩,嚴重影響了當?shù)氐纳鐣€(wěn)定、老百姓的生活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公園的自然保護在社會政治極不穩(wěn)定的環(huán)境下,很難正常開展工作,本來就已經陷入瀕危狀態(tài)的大猩猩等野生動物的生存狀況更令人擔憂。
來源 : 中國綠色時報作者 : 朱永杰
發(fā)布時間:2020-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