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都在“養(yǎng)廢”孩子,如果你也這樣,一定要注意了

大家好,我是大壯哥!今天還是和各位家長聊聊孩子的教育問題。現(xiàn)在生活條件好了,父母給孩子“打下一片江山”,不希望孩子受苦受累,大壯哥并不是說這樣不好,但是很多問題確實是由此而生的。
不知道家長有沒有看過這樣一部動畫片,這部短片通過短短的八分鐘,完整地展現(xiàn)了一個孩子的一生。故事講述了一個三口之家,爸爸賺錢養(yǎng)家,媽媽相夫教子。對于孩子爸爸不管不問,媽媽溺愛至極。爸爸意外去世之后,媽媽滿足不了孩子的愿望,孩子卻依舊暴躁地向媽媽索取,根本不顧家庭的變故,媽媽甚至拿自己的身體器官讓孩子去交換。兒子依然沉浸在喜悅之中,但是媽媽卻再也活不過來了,孩子這時候還是沒有醒悟,甚至選擇回到媽媽的肚子。

雖然本片純屬虛構(gòu),但藝術(shù)源于生活,很多孩子成年之后成為啃老族或巨嬰,就是父母的過于溺愛導致的,是父母幫助孩子養(yǎng)成索取的習慣。所以“溺愛”就是大壯哥今天要說的養(yǎng)廢孩子的關(guān)鍵詞。那父母應該如何愛孩子、如何教育孩子呢?今天大壯哥就和大家聊聊。
愛要有條件有限制
人們常說父母愛孩子是無條件的,但無條件并非沒有原則和限制。需要對愛設立邊界,古人云過猶不及,想動畫片的母親,凡是親力親為,孩子成年了還有幫助穿衣喂飯,這實際是在害孩子,孩子從小就不知道自己該做什么,父母該做什么,只知道自己可以索取,父母就會滿足,最后成為真正的伸手黨。
所以,父母教育孩子需要“兩手抓”,一方面在情感上要鼓勵和支持,但是在設計原則問題時,一定堅持立場不能妥協(xié)。

愛要有距離
父母對孩子真正的愛,是讓孩子在離開父母之后,依然能健康快樂地成長和生活。所有的家長要明白,孩子遲早要離開父母的呵護,他們要獨自去面對生活,只有拉開愛的距離,讓孩子獨立完成自己的工作,才能培養(yǎng)孩子的能力。

愛是尊重
有些父母經(jīng)常自詡自己吃過的鹽比孩子吃過的飯都多,用自己的經(jīng)驗和教學去控制和干涉孩子的思想。對待孩子的意見和建議簡單粗暴,根本不給孩子嘗試的機會。其實孩子即便是錯的,在可能范圍內(nèi),也要給孩子更多的試錯機會,只有不斷地嘗試,才能讓孩子真正理解和吸收經(jīng)驗和教訓。

愛是參與
動畫片里的爸爸就是反面教材,對孩子的教育不管不問,認為只要賺錢就夠了。但是其實只要親身參與孩子的成長,才是對孩子最大的愛。
最后,大壯哥想說家長要教育好孩子,自己先成為好家長,不能溺愛孩子,更不能對孩子打擊和嘲諷,只有在愛和教育中間找準平衡點,才更利于孩子的成長。
本文由親子生活大壯哥原創(chuàng),歡迎關(guān)注,帶你一起長知識!關(guān)注作者,轉(zhuǎn)發(fā)點評點贊收藏有價值的資訊!??!

本文使用 文章同步助手 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