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國六卿(18):趙鞅鑄鼎,魏舒下葬
觀前提醒:本文以敘述晉國六卿的變更與其中的矛盾和斗爭為主,主要從各卿之間發(fā)生的事件中展開,而對于晉國爭霸歷程以及國君為政舉措則不多討論。由于本人所掌握史料有限,其中所記可能有多處缺漏、錯誤之處,希望各位斧正。
公元前513年,士鞅與荀寅密謀,帶著趙鞅至汝濱(今河南飯坡鎮(zhèn)汪城村)修筑城池 ,收繳民間鐵器,準備上繳給國家。這時候荀寅聲稱是奉了正卿魏舒之命,將所搜集的鑌鐵480斤熔化,熔鑄成鼎,將當(dāng)年范宣子時代所制定的法度立于鼎上。這是晉國歷史上第一次將國家法律明文昭于天下,具有非常深刻的影響,相當(dāng)于以法律的形式宣布至少是在晉國“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時代已成為歷史,成為過去。這件事尚未完成,已在當(dāng)時引起社會各界的轟動,造成世人喋喋不休的議論的同時,也遭到了春秋士大夫的強烈聲討,這是對周禮的一次巨大挑戰(zhàn)、顛覆甚至是踐踏。
士鞅是實際操控者,荀寅是執(zhí)行者,而趙鞅似乎只是背黑鍋的傻小子,遭到以孔子為首的一批儒家先賢的唾罵。
執(zhí)政魏舒在國都聽聞三卿做出如此驚天舉動,急忙下令命荀寅停工,荀寅置若罔聞,并慫恿著趙鞅勇往直前,趙鞅已是騎虎難下,只能引著頭皮跟著荀寅繼續(xù)鬧革命。
鑄鼎完工后,荀寅、趙鞅還朝,魏舒對于手下人如此僭越甚為不滿,召集諸卿組織朝會商討事件的可行性。結(jié)果范鞅是主謀;趙鞅、荀寅為參與者;韓氏與趙氏相善;荀躒默不作聲。魏舒作為正卿,一個國家執(zhí)政是那樣的尷尬與無助。
鑄刑鼎一事在晉國影響極其深遠,標志著晉國執(zhí)政官權(quán)威的嚴重下滑,國家離心力的加劇。當(dāng)晉侯不再是一國之重心,正卿尚且可取而代之。如今正卿的權(quán)威也必須受到士鞅法律的監(jiān)視與鉗制,晉國的向心力受到更為嚴重的削弱。
公元前512年,晉頃公去世,其子午繼位,為晉定公。
公元前509年,魏舒死,謚魏獻子,士鞅代魏舒執(zhí)政,更是利用職務(wù)之便使用國家機器為范氏服務(wù),國君形同虛設(shè),不惜犧牲國家利益,使范氏躍居為晉國第一大世卿。時六卿將佐如下:

韓、趙、魏三家此時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zhàn),三家的宗主中,資歷最老的趙鞅出道尚不過十六載,韓不信、魏侈更是祖死孫繼的跨代之卿,資歷、年齡乃至才能都顯得較為平庸,才能比起他們的祖父——韓起、魏舒相比遜色得多。趙鞅太年輕,助手荀寅(二人同在上軍)時刻監(jiān)視著他,韓、魏又太嫩。三家走向低潮。
士鞅上臺第一件事就是要報復(fù)前任執(zhí)政官——魏舒,報復(fù)魏氏在對范氏家族牟取暴利的過程中所設(shè)置的種種障礙,于是按照“刑鼎”上所注的法律為魏舒定罪:魏舒為周王室筑城墻過程中擅離職守,知法犯法,下令撤除安裝魏舒尸體的柏木外棺,以大夫之禮下葬。
事實上,魏舒與士鞅同事幾十年,二人勾心斗角而又能勉強合作。魏舒死后,士鞅強令魏氏降低下葬規(guī)格,以死者警告未亡人。魏舒——晉國最后一位忠于國家的正卿受到如此不公的審判,大家敢怒不敢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