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這部電影,美國又撕成了兩半

吃人血饅頭是魯迅先生諷刺國人的說法。

但在這個流量至上的年代里,外國媒體搞起這套來也是毫不含糊。
2019 年是流行天王邁克爾·杰克遜逝世十周年。
一名英國導演 Dan Reed 就看準了這個特殊的時間點,在今年 2 月份的圣丹斯電影節(jié)上,公開了一部講述 MJ 孌童事件的紀錄片——
《逃離夢幻島》
Leaving Neverland

近日,HBO 不惜撕毀與杰克遜遺產(chǎn)管理委員會的“非貶低條款”,寧愿冒著賠償一百萬美元的風險,也要強行將這部長達 4 個小時的紀錄片,以上下兩集的形式搬上熒幕。
這一舉動毫無意外地吸引了眾多眼球,引發(fā)了又一場互聯(lián)網(wǎng)口水大戰(zhàn)。
MJ 的支持者們指責這不過是又一次消費逝者的陰謀,世界各地的粉絲們自發(fā)組織起來抵制本片以及HBO;



而不少明星及媒體則公開表達對本片的支持、譴責虐童行為;

甚至危言聳聽地“質(zhì)問”:看了這部片子,你還能繼續(xù)聽MJ的音樂嗎?

本片目前的 IMDB 評分是 6.3,看起來還沒那么糟?
然而點開一看:

嚯,標準的“粉黑大戰(zhàn)”式分布。
那么,這部紀錄片到底講了些啥,讓雙方情緒都如此激動?
本片
的兩位主角是Wade Robson,

和James Safechuck。

在 MJ 此前遭遇的兩次性侵案件調(diào)查中,兩人都曾為其辯護,聲明沒有遭受任何形式的虐待與侵犯。
Wade本人在第二次審判中,甚至是 MJ 方的第一證人,為 MJ 最終獲釋立下了汗馬功勞。

然而這一次,他們改口了。
紀錄片開頭,他們回憶自己分別在 7 歲與 10 歲時,成功接觸到當時的偶像邁克爾,并與其同臺演出的經(jīng)歷;
兩人也都隨后與其家人一起,被邀請至著名的“夢幻島”居住。

而就在那里,兩人指控邁克爾對他們進行了長期的、多種方式的性侵。
兩人各自的家庭成員也回憶,邁克爾在與他們相處時,表現(xiàn)出了對這兩個孩子過于親密的態(tài)度和舉動。
包括讓孩子和自己睡一個房間,一起洗澡等等。

但他們當時并沒有多想。
而兩名當事人也完全沒有對家人提及此事。
說是因為被 MJ 身上的偶像光環(huán)所迷惑,聽信了其“這些行為都是愛的表現(xiàn)”、“要對家人保密,不然我們都會入獄”之類的言論洗了腦。

Wade拿出了一張邁克爾親手寫給他的,表達愛意的字條,來證明他與邁克爾之間的親密關系。

James更是拿出一盒戒指,說他和邁克爾舉行了一場“秘密婚禮”。

利用珠寶收買他,讓他自愿接受性侵。
MJ 還被描述成一個“喜新厭舊”之人。
他們暗示,后來 Macaulay Culkin (麥考利·金)和 Brett Barnes 等其他的孩子成為了 MJ 的新寵,取代了兩位主角的位置。


但值得注意的是,Macaulay Culkin 和 Brett Barnes 兩人都是 MJ 的長期好友,一直否認與其有任何性接觸。

這一改變令他們十分嫉妒,兩人與 MJ 漸行漸遠。
直到性侵案的爆發(fā),MJ 又重新找上門來,請求他們?yōu)樽约鹤髯C,這讓他們受寵若驚。
因此,他們選擇幫 MJ 做了偽證。

在紀錄片的后半段,兩位主角解釋了自己現(xiàn)在選擇翻供的原因。
Wade 聲稱,第一次性侵案(1993年)時,未成年的他根本不理解邁克爾對自己做了什么。
到了第二次性侵案(2003年),成年后的 Wade 本不想作證,是邁克爾主動打電話求他幫助自己避免牢獄之災,才讓他心軟了。
James 則說,自己一直對 MJ 有著相當復雜的感情,因此雖然在第二次案件中拒絕作證,但也沒有落井下石,只是選擇逃避。
眾所周知,在經(jīng)歷了 FBI 長達兩年的調(diào)查,出具了 300 多頁的調(diào)查報告之后,MJ 再一次被宣判無罪。

但 Wade 與 James 說,說謊、隱瞞這些事實,讓他們的內(nèi)心長期處于不安之中,甚至影響了他們與家人的關系。
而最后真正讓他們決定站出來“揭露真相”的,是他們自己的孩子:

“我想象著邁克爾對我做的那些事,發(fā)生在我的孩子身上時,忍不住崩潰了?!?/p>
“我不能再讓這種事發(fā)生了。”Wade說道。

2013年,Wade宣稱遭遇了長期性侵,并起訴杰克遜遺產(chǎn)管理委員會,要求數(shù)百萬美元的賠償;

但他的要求最終沒有被檢察官接受。
影片最后,Wade、James以及他們各自的母親都表示,MJ 給他們帶來的心理陰影至今仍未被克服,Wade 則展示了一系列自己燒毀 MJ 贈送的禮物的照片,來表達自己與過去決裂的決心。

不過這兩天又被人扒出,Wade早在 2011 年似乎就將這些遺物賣給了 Juliens 拍賣行。

但本片并沒有對此作出解釋。
不得不說,看完全片,魚叔感覺非常不滿。
并不是像 MJ 粉絲那樣,憤怒于對自己偶像的指控;
而是因為,作為一部紀錄片,《逃離夢幻島》并不合格。
紀錄片權威專家、當代紀錄片理論的奠基人,Bill Nichols 在他所著的《紀錄片導論》中指出,紀錄片的兩大要素是:
記錄現(xiàn)實和說服觀眾。

能成功做到做的這兩點的,才算是一部合格的紀錄片。
恰好,這里就有一個,與《逃離夢幻島》同期的絕佳標本:
同樣是聚焦名人性侵事件,Lifetime 在今年 1 月推出了一部名為《Surviving R.Kelly》的六集紀錄片,指控知名歌手 R.Kelly,在過去二十年里涉嫌性侵、拘禁多名未成年少女。

除了受害者們,劇組還采訪了Kelly的兄弟、制作人、童年伙伴、教師、心理醫(yī)生、家族好友、私人助手……等等一切能接觸到的對象;
在他們的交叉評論中,一個自大、暴虐、控制欲爆表的 Kelly 形象逐漸豐滿起來,而受害人的指控也因此變得更加令人信服。
因此影片播出后,不僅歌迷倒戈,贊助商也紛紛撤下 Kelly 的廣告,Kelly 本人也被控告、逮捕。

這就是一部優(yōu)秀的紀錄片的力量。
而相比之下,在《逃離夢幻島》中一個顯然存在的問題是:在片中,你完全看不見 MJ 一方的身影,他的朋友、親人、律師……


如此眾多的對象可供選擇,導演卻選擇將四個小時的時間,全部交給了 Wade、James 和他們的家人。
而這正是導演的詭計所在:
觀眾們所關心的,是孌童案的真相;
而本片所紀錄的,是兩個疑似性侵受害者的故事。
他們聲淚俱下,事無巨細地講述,性侵如何摧毀了自己和家人的生活;
但他們能證明自己受到了性侵的證據(jù),卻只有一張紙片和一個戒指。
于是我們看到了這樣奇怪的畫面:
一邊是歇斯底里的追問:“證據(jù)呢?證據(jù)呢?”
如此眾多的對象可供選擇,導演卻選擇將四個小時的時間,全部交給了 Wade、James 和他們的家人。
而這正是導演的詭計所在:
觀眾們所關心的,是孌童案的真相;
而本片所紀錄的,是兩個疑似性侵受害者的故事。
他們聲淚俱下,事無巨細地講述,性侵如何摧毀了自己和家人的生活;
但他們能證明自己受到了性侵的證據(jù),卻只有一張紙片和一個戒指。
于是我們看到了這樣奇怪的畫面:
一邊是歇斯底里的追問:“證據(jù)呢?證據(jù)呢?”


這可真是過于標準的“我和你講事實,你和我談感情”了。
這種詭計,在片中這個段落里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Wade在電視節(jié)目上公開表示遭受性侵之后,一群人表示了對這種反復無常的行為的質(zhì)疑;




然而,這一連串畫面的最后一段卻是一個粉絲在發(fā)泄自己的憤怒:

于是煽情的BGM響起,Wade的女友Amanda適時出現(xiàn),表達了“部分”狂熱粉絲的憂慮:


如此嫻熟的春秋筆法,實在讓人自嘆弗如。
顯然,導演自知證據(jù)不足,于是選擇用拍攝技法來煽動觀眾情緒。
淚眼朦朧的大特寫、煽情的BGM、自我懷疑的糾結(jié)臺詞……

不得不承認,這種經(jīng)典手法的效果拔群。
在圣丹斯電影節(jié)的放映現(xiàn)場,就有觀眾在全情投入了四個小時之后對導演大喊——我相信你!
然而有《Surviving R.Kelly》這種事實與邏輯并重,有理有據(jù)有節(jié)的珠玉在前,訴諸情緒的《逃離夢幻島》就顯得等而下之了。
事實的匱乏,讓該片缺乏說服觀眾的力度。
每個人都只在這部片子里,看到了他們早已選擇相信的東西。
不過,也許這正中導演,以及某些人的下懷也說不定。
畢竟,他們確實成功地,利用邁克爾·杰克遜這一符號,再次讓幾乎整個美國社會撕裂成兩半。
同時,導演Dan、和主角Wade、James的采訪、節(jié)目邀約等合作機會紛至沓來;
反對性侵的#Me Too運動支持者,與MJ的粉絲群體又各自加強了凝聚力,更加一致對外;
HBO 收獲了大量流量與曝光,吃瓜群眾們收獲了大量談資…
如此看來,真是一個多贏局面。
而唯一真正的敗者,也許就是《逃離夢幻島》本身這種,為了流量與利益,連“真誠”這一基本品質(zhì)都丟失了的,注定會被迅速掃進歷史垃圾堆的所謂“紀錄片”吧。

(轉(zhuǎn)載自網(wǎng)絡)
附:《離開夢幻島》的一篇影評
我是粉絲,我看完了電影
作者:深海甜夢(來自豆瓣)
來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0024657/
意料之中有人真的信了這個故事。
我并不想就這兩位講述者的人品破口大罵,我也不想就邁克爾過去的案子被判無罪發(fā)表長篇大論,我只想從今年的這部電影本身開始說起。
即使是粉絲也得承認,兩位受訪者的部分經(jīng)歷,(比如怎么認識MJ)的確是真實的。但我并不相信他們關于性侵那部分的敘述。
導演很懂得渲染氣氛,先從家庭和成長經(jīng)歷開始講起很容易讓人有帶入感,當講述一點一點深入,沉浸于其中也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但是別忘了,煽情會讓觀看者忽視證據(jù)。
我想很多人看完這部所謂的紀錄片之后都十分震撼,甚至沉浸在情緒中無法自拔,不會去過多地分析可信度。
影片里唯一出現(xiàn)的直接“證據(jù)”就是愛的小紙條和戒指。


字條的確是邁克爾的筆跡,但這種表達愛的字條隨便去網(wǎng)上一搜你就會發(fā)現(xiàn)一大堆。給歌迷的,給朋友的,給家人的,當然也包括給各種孩子的,且內(nèi)容和表達方式都和影片里的差不多——使用昵稱和直接表達愛。





難道說他對所有這些人(包括異性,成人,甚至比他年長的朋友)都有不良企圖?我姑且跳出粉絲身份認為他真的是一個戀童者,那這種字條是不是也只應該出現(xiàn)在他與孩子之間才對?畢竟按照講述者的說法,他似乎只對小男孩感興趣。
否則就是第二種可能,這種字條并不是導演所渲染的那種“誘導”效果,只是普通的表達愛(廣義的愛)的字條。
如果說這里還只是有疑點,那一盒戒指就更是無法取信,至少它無法取信于我。你要怎么確定那真的是邁克爾送給那個孩子的戒指?導演甚至沒有第三方的人證。作為一個“紀錄片”導演,我想他至少可以試著去探訪一下當年賣戒指的商店。
我無意不尊重“受害者”的講述,但這是一部紀錄片,紀錄片應該盡可能真實地還原事實。
可單憑“受害者”極其家人的講述,真的不片面嗎?這部片子被講述的雙方是邁克爾杰克遜以及兩個被他“侵害”的孩子,而導演只采訪了這兩個孩子和他們的家人,卻沒有采訪過邁克爾那一方的任何一個人。
也許你會說,邁克爾的家人和遺產(chǎn)委員會自然會站在他這邊說話,采訪了也不見得是真話。
但除了邁克爾的家人,導演顯然還可以采訪更多人來還原事實,比如當年和邁克爾一起巡演的工作人員,比如當時他們所住酒店的管理人員等等,我相信他總能找到一個發(fā)現(xiàn)過異常的人,即使他們都沒發(fā)現(xiàn)異常,那也算他做過了第三方調(diào)查。
但是這部片子里沒有出現(xiàn)任何其他人的采訪。
我要再次重申這是一個紀錄片,既然宣稱自己是紀錄片,就應該有紀錄片基本的樣子,在這一點上我看不到導演對這個題材有絲毫的尊重。
不經(jīng)過第三方調(diào)查就下結(jié)論那就是耍流氓。
除此之外,兩位受訪者的言辭之中表達出的意思,已經(jīng)非常明顯地表明,邁克爾杰克遜在“戀童”方面是個喜新厭舊的“渣男”,因為他們認為,Brett Barnes和前童星麥考利卡爾金代替他們成了邁克爾的“新寵”。
但是很遺憾,Brett Barnes和麥考利多年來一直否認邁克爾對他們有過任何不恰當?shù)男袨椤?/p>
在影片上映前,Brett Barnes甚至起訴了HBO,要求他們撤下與自己有關的片段,因為這部片子侵犯了他的肖像權,且將他與邁克爾的友誼嚴重曲解,他不想和這個惡心的片子有任何關聯(lián)。


當然你仍然可以說,這兩位現(xiàn)在支持杰克遜的當年的男童,也是為了維護所謂的“愛”在說謊,也有可能會成為下一個打破沉默的韋德羅伯遜。畢竟,韋德羅伯遜在邁克爾在世時也曾是他的堅定支持者。
但與之相反地,自然也有另外一種可能,就是韋德,杰米和導演丹里德才是說謊的人。
事實上我認為這部片子里的一些鏡頭謊言還是很明顯的。比如邁克爾給韋德生日祝福的錄像片段,十幾秒的時間內(nèi)景別變來變?nèi)?,還有明顯的掉幀現(xiàn)象,不得不讓人懷疑是重新剪輯過的。
再比如,一個只需要幾秒鐘就查到的事實,這個錄像的錄制時間可以確定是90年2月,因為邁克爾杰克遜的衣服和背景是在某個公開的頒獎禮后臺。


而韋德的生日卻在9月,邁克爾為什么會提前7個月祝他生日快樂?是否這個所謂的祝福經(jīng)過了剪輯,實則并不是給韋德的生日祝福?

再比如,影片最后韋德將所有邁克爾的物品燒掉。非常不巧的是,我在看影片之前就看到了某個拍賣行的聲明,證實那些東西全是假的。因為韋德在幾年前就把真品給了拍賣行換錢,并請求匿名拍賣。當然,拍賣行沒有答應他的請求。


導演聲稱他認為這些收藏品是真的,但拍那些燒毀過程時他竟然不在現(xiàn)場。

在另一則采訪中他又說,燒掉的都是真品,他已經(jīng)和韋德確認過了。

光是這兩件事就已經(jīng)嚴重違背了紀錄片的真實性,更遑論其他的疑點。
因而看客是否有理由懷疑,這根本不是紀錄片呢?
我看到有人將這部片子與《The Tale》作比,但是別忘了,除了《The Tale》,我們還有《狩獵》,還有《殺死一只知更鳥》。
影評部分結(jié)束。
如果你還有興趣抱著開放的心態(tài)繼續(xù)聽我說下去,那么接下來,我想要告訴你一些在影片里看不到的事實。
1一個與路人認知截然相反的事實:邁克爾杰克遜非但不是戀童者,反而很擔心這種事發(fā)生在他認識的孩子身上。早在2013年,韋德第一次聲稱他被邁克爾杰克遜性侵時,邁克爾杰克遜的侄子就曾站出來自揭傷疤來維護叔叔。他小時候被親戚性侵過,是邁克爾幫他和他母親走出了陰影。

2韋德和杰米在影片里說的話與他們過去幾年所說的話有多處前后矛盾。
3除了韋德羅伯遜和杰米,還有一個男孩詳細講述了他在夢幻莊園的故事,卻是非常溫馨感動的版本。
【那個當年邁克爾杰克遜守護的男孩,現(xiàn)在要來守護邁克爾了
https://media.weibo.cn/article?id=2309404335398011681024】
4影片上映前有非常多邁克爾昔日的小伙伴站出來為他辯護,有小男孩也有小女孩。他身邊多年的工作人員,保鏢,編舞師,服裝師,化妝師……也都否認見過任何不恰當?shù)男袨?。我并不想說“有這么多人為他站隊他就一定是清白的”,但是他們完全可以一言不發(fā),畢竟邁克爾已經(jīng)死了十年,他們與他也沒有利益關系了。
5我想大家都知道韋恩斯坦和me too。圣丹斯電影節(jié)的相關負責人與韋恩斯坦是朋友。電影節(jié)將《離開夢幻島》放在宣傳首位,而韋恩斯坦的片子反而少有人提起。HBO是韋恩斯坦的贊助商?,F(xiàn)階段一邊倒譴責邁克爾杰克遜最起勁的名人也是韋恩斯坦的朋友。韋恩斯坦的案子馬上就要開庭,而邁克爾的片子接下來的一個月會陸續(xù)在不同地區(qū)播出。個中原因?qū)嵲谥档貌聹y。

另外一個事實:以上五點你很難在媒體中看到太多相關的報道。
我自然不能苛求對邁克爾毫不了解的人立刻轉(zhuǎn)變立場,所以我只列出事實,希望這種輿論一邊倒的現(xiàn)象至少可以引發(fā)有心人的理智思考。
6最后,看完《離開夢幻島》需要四個小時,而看完《韋德羅伯遜的真實故事》只需要半個小時。我非常理解不知情的人看過這部片子后的感受,但我想,既然已經(jīng)四個小時都看了,多看半個小時實在算不上浪費時間。它可以讓你從更全面的角度理解整件事的經(jīng)過。
《韋德羅伯遜的真實故事》


(轉(zhuǎn)載自豆瓣)
附:為什么美國媒體對《逃離夢幻島》的崩盤保持沉默?
媒體的不作為并不意味著《逃離夢幻島》是基于真相。
文/約翰澤格勒
一個月前,HBO播出了一部名為《逃離夢幻島》的爆炸性紀錄片,兩名原告在其中講述了流行偶像邁克爾杰克遜性侵兒童的可怕故事。這部電影首映后得到了主流媒體的熱捧。我就此事寫過三篇文章,其中一篇包括了這部電影所忽視的重要角色的采訪,并質(zhì)疑這部電影是否應該被看作屬實,甚至是部分屬實。
從那以后,人們發(fā)現(xiàn)這部影片有許多實質(zhì)性的問題,敘述也存在重大漏洞。但奇怪的是,英國小報都在爭先恐后地報道這部電影的崩盤,而美國新聞媒體卻完全封鎖了這些進展。


引起最多關注的爆料(至少有三家英國主要小報媒體報道)是有關原告詹姆斯?薩菲丘克的。原本大家以為他是兩名所謂的受害者中更可信的那個。薩菲丘克的槽點在于,他稱在性侵開始后不久,自己曾在杰克遜夢幻莊園火車站的二樓被性侵,他還詳細講述了這一過程。
不管是在電影里還是在法庭證詞中,薩菲丘克都說杰克遜對他的性侵結(jié)束于1992年,當時他14歲。影片中有一個重要情節(jié),杰克遜在這些男孩14歲時就對他們沒有“性”致了。假定,這是因為他們進入了青春期(不過目前的美國白人男孩平均于10歲左右進入青春期)。
然而,薩菲丘克的指控存在一個巨大的問題?;疖囌臼冀ㄓ?993年底,1994年中才竣工。接著,杰克遜與麗莎·瑪麗·普萊斯利結(jié)婚,之后的幾年里,他都甚少出現(xiàn)在夢幻莊園。
證詞以及影片中最重要的鋪墊都表明,在火車上被性侵的故事是薩菲丘克自己編的。對于所有指控得天花亂墜卻拿不出實錘的人來說,這都是個問題。雖然他們在被性侵21年后才終于站出來起訴,但由于性侵指控的發(fā)揮余地極大,又搭上了#我也是#運動的順風車,這次指控幾乎不會出現(xiàn)崩盤的狀況。

但電影導演丹·里德卻莫名其妙地在這個節(jié)骨眼上火上澆油,這導致局勢迅速逆轉(zhuǎn)。實際上,在兩名原告起訴杰克遜遺產(chǎn)委員會的過程中,里德一直如魚得水地擔任著這場大官司的公關總監(jiān)。里德沒有直接說薩菲丘克錯了(這只會讓人覺得更加詭異),而是認定薩菲丘克確實是在火車站里被性侵的,只不過他的明星受害人把年份搞錯了。
這個解釋不僅不管用,還導致了里德電影中的大量情節(jié)都站不住腳了。就算我們承認薩菲丘克只是誤以為“火車站”事件發(fā)生在性侵剛開始時(即1988年),但等到火車站建成時,薩菲丘克已經(jīng)是一個成熟的16歲青年了。

按電影導演的意思,薩菲丘克不僅在法庭上宣誓后撒謊,還在電影中撒謊。如果說性侵發(fā)生在他16歲時,那時他顯然已經(jīng)過了青春期,甚至長得比杰克遜還要壯,如此一來,這個討論“如何以及為什么杰克遜只鐘情于小男孩”的故事也就不復存在了。這段插曲讓人們開始懷疑《逃離夢幻島》背后所做的調(diào)查和證詞的可信度,但這只是冰山一角罷了。
以下只是一些最新爆料,在一個理性的世界里,美國新聞媒體本應該徹底重新審視這部電影的主要指控內(nèi)容:
· 另一名原告韋德·羅伯遜在影片中堅稱,他第一次被杰克遜性侵發(fā)生在他的家人去大峽谷旅行期間,當時只有他們兩人在一起。然而,他的母親,喬伊·羅伯遜(這起事件的關鍵人物)兩次宣誓作證(其中一次是在韋德宣布他被性侵后)表示韋德實際上與家人一起去旅行了(還值得注意的是,喬伊曾在2011年接受過電臺采訪,訪談內(nèi)容從其他方面進一步質(zhì)疑了韋德的時間軸,但這個視頻最近從YouTube上刪除了)。
· 據(jù)透露,早在2013年,喬伊就已經(jīng)加入了邁克爾·杰克遜的臉書粉絲群,即便當時她的兒子已經(jīng)在《今日秀》上宣布自己被性侵。在那(韋德宣布被性侵)很久之后,她居然還“贊”了幾條支持杰克遜的帖子。不過有人在推特上發(fā)布這一發(fā)現(xiàn)后,不出幾小時,那些“贊”就突然消失了。
· 影片竭力解釋了為什么羅伯遜會是杰克遜2005年刑事案庭審的首席證人。片方試圖把一場在夢幻莊園舉行的氣氛凝重的晚宴當成故事的轉(zhuǎn)折點,稱就是這場晚宴讓他決定哪怕是撒謊也要站在杰克遜一方(這一點也很奇怪,因為他還稱當時他還不知道自己已經(jīng)被性侵)。然而,出席了那場晚宴的人說,他們敢肯定晚宴發(fā)生在羅伯遜作證之后,而不是之前。
· 羅伯遜在證詞中表示,他在2012年5月接受心理治療時才意識到自己受到過性侵。然而2012年7月,在YouTube上發(fā)布的一段采訪中,羅伯遜仍然對杰克遜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 斯蒂芬妮·薩菲丘克(詹姆斯的母親)曾與杰克遜非常親近,影片中詳細描述了她是如何慶祝杰克遜去世的(她說當時住在洛杉磯的她才剛起床,可杰克遜是在洛杉磯時間下午去世的),她很開心他終于不會再性侵兒童了。然而詹姆斯曾多次表示,他在《今日秀》上看到了羅伯遜之后(杰克遜死后四年),才意識到自己被性侵過,但從沒把這件事告訴過任何人。就憑他母親這么拙劣的演技,除非她穿越了,否則就是在編瞎話。
· 為了努力推銷這種說辭,即杰克遜邪惡的宣傳機器可以并將會摧毀所有自稱為這位流行巨星受害者,里德公然將杰克遜前律師馬克?杰拉格斯的一段視頻斷章取義。屋漏偏逢連夜雨,里德在回應杰拉格斯對剪輯手段的憤怒時,暴露了他其實沒有對電影中的事件做過任何細致的研究。

那么,為什么這些都沒有得到任何美國媒體的青睞,卻由英國率先報道?至少有三種解釋。
第一,美國民眾對新聞的關注期更短,尤其在唐納德·特朗普當總統(tǒng)時期,《逃離夢幻島》早就成“舊聞”了。其次,戰(zhàn)略性借助奧普拉?溫弗里將指控者神圣化合法化,這在美國媒體圈很有份量。第三,#我也是#運動的風行徹底改變了人們評估性侵案件的方式,這個影響在這起事件中尤為顯著。
當然,這些都不能成為美國媒體對這起事件避而不談的理由。但媒體的不作為并不意味著《逃離夢幻島》是基于真相的。
(翻譯:Echo / 邁克爾杰克遜中國網(wǎng)特別工作團隊)

(轉(zhuǎn)載自網(wǎng)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