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它叫做儀式感

? ? ? ? 又到了元宵節(jié),我在自己的小群里發(fā)了一個小紅包。我把紅包名字叫做“以前街上叫賣的湯圓好像是三元”,也就是一人可以分三元。
? ? ? ? 嗯,元宵節(jié),是吃湯圓的節(jié)日,而不是一個發(fā)祝福、發(fā)紅包的日子。也不知道是在什么時候開始,逢節(jié)發(fā)祝福、發(fā)紅包好像成了一種不變的習俗,甚至QQ上每逢節(jié)日,都會硬塞來一條“什么什么到了,給朋友們發(fā)條祝福吧?!?/p>
? ? ? ? 說到元宵吃湯圓,我就突然想起了冬至吃餃子。講講那天最讓我暖心的事吧。早上我給朋友發(fā)去消息,朋友過了好幾個小時才回復我?;貜蛢?nèi)容是一張和她爸媽包餃子的照片,“今天搬新家了,好開心。在和爸媽一起包餃子呢!”“餃子?”“冬至啊,你不知道嗎?冬至要吃餃子呢。你在學校吧,跟室友一起煮餃子吃啊?!?/p>
? ? ? ? 我心頭不免一顫,冬至吃餃子。好像是我好久沒有過了的事。
? ? ? ? 話說,十年前,那年年夜飯。你覺得美味嗎?
? ? ? ? 那時候過年,我們不在外頭館子里聚餐。沒有飯館里的大桌子、沒有飯館里的大電視、更沒有服務員來催促包間時間就快要到點了。大家就那樣團坐在大腦袋電視機前,奶奶端來剛從油鍋撈出來的炸肉圓,伯伯端著大瓶子可樂說小孩子不可以喝汽水,爺爺指著電視機說趙本山今年還會出來演小品,爸爸在廚房遠遠的問我們還有沒有人要吃螃蟹……在那個燙手的油汀邊,一家人擠作一團,卻吃得格外的美味。
? ? ? ? 至于當時吃過其它什么菜,早已經(jīng)不記得分毫。細細回想起來,記憶里最清晰的,大概是那滿足的感覺吧。直到現(xiàn)在,那種暖暖的感覺,仍然充盈在心里沒有揮散。我覺得有點不可思議,食物的味道竟然會跟心情關系這么大。
? ? ? ? 貌似對于吃飯這件小事,一直都能留給我們特殊的記憶。
? ? ? ? 小時候,最喜歡的除了寒假過年之外,就是暑假。那時候智能手機還不普及,我們用社交軟件很少,一天一天都盼著第二天能和小伙伴在外面瘋玩。中午玩到黃昏,一直到天色開始漸漸暗下來,暖黃色的陽光在院子外一寸一寸消失的時候,家長在樓上喊著回家吃飯,我們大聲回到“再玩十分鐘”。
? ? ? ? 很久過去了,“你媽喊你回家吃飯”這句話過時了,“再玩十分鐘”這句話我們也沒再說過,當時餓扁扁、狼吞虎咽扒完一碗飯的感覺也沒有了。當然,家長也不會再催促我們吃完飯就該吃寫暑假作業(yè)了。吃晚飯這件事,好像真的成為了“吃喝拉撒”這個平淡詞語中的一小部分,只要是簡簡單單,可以不餓肚子就行了。
? ? ? ? 現(xiàn)在更多的被我們記憶的是——在聚餐前一定要拍張照留戀一下——吃了什么網(wǎng)紅食物、去了哪家新開的高檔餐廳,加個美食濾鏡也是必要的,只要能有足夠多的點贊數(shù)、有幾個流口水的小表情、有人問“又去里吃好吃的了?怎沒帶上我”,那么,這餐飯就肯定會是美味的。
? ? ? ? 所以,當朋友發(fā)來她和爸媽一起包餃子的照片,而不是網(wǎng)紅甜點的照片時。我內(nèi)頭不免的一顫。可能不只是因為我忘記了冬至這個節(jié)日,更多的是,我發(fā)現(xiàn)我好久沒有體會過照片里的那種溫暖感覺了?;貜屯晗?,我就急匆匆的給家里打了個電話……
? ? ? ? 記得有一個東西叫做滑坡效應,也就是我們講的“溫水煮青蛙”。
? ? ? ? 可能一開始有拍照的時候,大家只是單純的在想:我只是留做個紀念!讓自己記下這個美好的日子。后來有了微博、空間、朋友圈這種東西,我們更多的是想饞一饞朋友,告訴好朋友,我們下次一起出來,我?guī)闳L嘗這個!再后來,我要記錄生活、分享生活,證明我活著!
? ? ? ? 然后漸漸的,拍照就成了一種必要的儀式,動筷子之前,必須要先拍個照。
? ? ? ? 直到最后,這種儀式感就超越了食物本身,飯菜一上桌,要是動了筷子的話,菜品就不好看了,不拍照怎么可以先動筷子呢?以至于我在知乎上看到了一條極其荒誕的問題:“我想問一下你們一般跟什么人出去吃飯,就會懶得拍照發(fā)朋友圈了。是跟你們根本不喜歡的普通朋友嗎?”
? ? ? ? 其實不止是吃飯——以前出去逛街,買點小東西帶回家是必要的。那不是為了證明我上過街,而是逛街買到東西,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但現(xiàn)在是否買到了想要的東西不重要,趕緊和同學一起拍一張美美照、配上文字、@一起逛街的那個朋友,好像真的看起來會很開心。
? ? ? ? 讓你記憶最深刻的一次聚會在什么時候吶?你還記得你那天吃了什么沒有?
? ? ? ? “一個人的時候:很忙,就點份外賣吧;兩三個朋友一起的時候:美團,一定要找個最近評價很高的網(wǎng)紅店;十幾個人的時候:酒店,找個高級點的地方、要闊氣?!痹诩依镆黄饎邮肿鲲垺@大概已經(jīng)是最最最末端的選項了吧。
? ? ? ? 是的,時代發(fā)展了,年代不同了,點餐什么的讓我們的生活方便了許多許多,節(jié)約了時間,又省了費勁的制作過程。甚至吃完撒手,連碗都不用洗,結賬就可以走人。
? ? ? ? 那怎么孤獨害怕的時候,你還是想著給媽媽打電話,說著想要回家吃飯呢?
? ? ? ? 有一段特別讓人痛心的對話,你可能聽到別人說過,甚至可能你也親口說過。就像年前的那條移動公司廣告《啥是佩奇》——“外婆家沒有WIFI,我不想去?!薄拔覀兙腿ミ^個年,吃一頓,過個夜就回來?!?/p>
? ? ? ? 那頓飯成了一種儀式,代表著你回去過,而不再是當年那種擁有幸福感的標志。
? ? ? ? 今天在熱點里也有個問題很奇葩,“湯圓、元宵怎么區(qū)分?”。換十年前,我們想過這個問題沒?那時你在意的,只是和家里人一起坐在桌子前談論新一年的打算。
? ? ? ? “這些味道,已經(jīng)在漫長的時光中和故土、鄉(xiāng)親、念舊、勤儉、堅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間,讓我們幾乎分不清哪一個是滋味,哪一種是情懷。”這是《舌尖上的中國》里的一段旁白。那些真正能讓我們放在心底深處的,有資格被我們拿出來好好懷念的,其實是一種模糊的、籠統(tǒng)的、像是黃昏倦鳥回巢的歸屬感,而不是那種見證時刻的儀式感。
? ? ? ? 時間夾裹著我們往前擠去,卻從來都沒有顧及過我們的感受。有些東西落在路上,就那么遺失了,我們遺失了很多很多獨特的感覺。身邊的人,更多的是在指導我們怎么以平凡、普遍、通俗的姿態(tài)融入他們的團體中去,而不是教會我們擁有自己獨到的享受方式。所幸的是,當我們有幸撿起別人遺失在路上的趣味時,還能體會到一絲溫存的暖意,然后發(fā)自內(nèi)心咧一咧嘴。
? ? ? ? 如果有一天,你覺得眼前的食物讓你感到索然寡味。找一個你喜歡的朋友,用簡單的方式,坐著面對面也好、一起炒一盤菜也好、認真談談明天也好……一起和這個人,吃一次儀式感不那么強烈的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