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劇情解析】撼山易,澄心難,幸能與人同行,互為明鏡
在開始全部的劇情解析之前,我覺得需要先明確幾個前提
1.生物的發(fā)展來源于主動性與合作性
2.生物因為環(huán)境而造成了多種多樣的姿態(tài)和視點
3.人物角色并不能以單純的單一視角和觀點進行評判
————
在明確了這個前提之后,我們再來對本次的劇情進行解析。
由于本次活動劇情任務人物間的聯(lián)系非常緊密,所以在進行解析時常常會將數(shù)個人或者群體放在一起進行比照和對應,所以可能會有些跳脫,因此敬請見諒。
————
首先是劇情梗概。
謀善村由于生存環(huán)境的艱難,當?shù)氐拇彘L決定用炸藥引起的泥石流沖垮村莊的馳道,將修補用的工程款用于謀善村的生計,但他沒想到的是,這次泥石流殺死了一個外來的小導演,一計不成又施一計,村長決定將多年前失蹤的方小石的名字安在這位無名小導演的身上,換取撫恤金。
可沒想到,這時作為外姓人的方小石卻被仇白抓住回村,于是在一連串掩蓋,欺瞞,陰差陽錯之后,謀善村從鐸鈴手里得到了多年前因故遲滯的撥款,能夠得以喘息,但方小石卻與謀善村徹底分道揚鑣,那個小導演也已經(jīng)無辜死去,大錯已經(jīng)鑄成。
———
我們首先聚焦到這個故事的主體,謀善村,和作為村民代表的謀善村村長。
毫無疑問,謀善村的生存環(huán)境是相當惡劣的 也因此,造就了他們的“團結(jié)”,以宗族觀念加強人們的凝聚力,以此來最大化集體力量,對抗可能的風險,這在過去甚至現(xiàn)在都是一種可行的辦法。
然而,絕大多數(shù)的措施往往都具有兩面性。
謀善村的生存方式固然有效,但相對應的,這也通過習俗固化了謀善村的文化,觀念和思維方式,像方小石父子的境遇,就是這種生存方式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最好體現(xiàn)。
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排外成為了正義,壓迫成為了合理,為什么土地廟偏偏建在方家的田地上,為什么冒名頂替的偏偏是方小石而不是村子里隨便選出來的一個孩子?
就因為方家不姓周。
壓迫往往具有看似冠冕堂皇的理由,但實際上卻只不過是壓榨的幌子,背地里充滿了惡心的欲望和邪念。
由這種行為可以看出,謀善村在長久的發(fā)展中,已經(jīng)展現(xiàn)出了封建家族的排外、固步自封的特點 這也是一切故事發(fā)生的根源。
許多解析往往到這一步就結(jié)束了,將謀善村的惡念和壓迫歸于環(huán)境的惡劣和不得不為之的無奈,接著將仇白嵯峨所說的事情拿出來,說一句“欲望和罪孽如高山上的滾石,一旦開始便難以停下”來作為結(jié)尾。
然而到這里,我卻不想就此同意。
因為謀善村有一個故事,一個謀善村如何建立的故事。
愚公移山的故事
但這次,方舟描述的重心卻發(fā)生了變化
幫助愚公的,是他的“族人”,而且并非愚公主動發(fā)動,而是受到愚公行為感召的族人。
自此,本次劇情才徹底表現(xiàn)出了新意。
這個故事敘述的核心并非是簡單的持之以恒
而是為了一個好的目標以正確的方式一起奮斗
表達的是人性中的合作精神。
于是最大的諷刺和警醒出現(xiàn)了
【曾經(jīng)的先祖,以一人之力感召全族挖山謀生】
【現(xiàn)在的村長,以一己之力發(fā)動全村坑害善良】
兩者的方式方法看似一致 實則天差地別。
我們可以想象,當時的先祖,如果有外姓人要求幫忙挖山,是同意,還是不同意 如果有更好的挖山辦法,是欣喜還是厭惡,如果有繞開山的辦法,是會討厭還是痛快。
答案顯而易見。
【同樣面對困難,先祖選擇的是迎難而上解決困難,而謀善村的后人,選擇的是尋找借口】
確實,謀善村的生存環(huán)境很艱辛,但問題在于,他們是否躺在了這個客觀條件上,然后——
“靠窮吃窮”?
或者
“自我安慰”?
一旦遇到什么事情,不去解決,而是以“就這樣吧”“不是我的問題是大山太難了”
于是,他們就留著問題不去解決,看著面前的大山,不住地嘆息,但沒人考慮過這種行為,就是在找借口。
劇情的最后,鐸鈴帶來的東西讓孩子們對大城市起了向往,想想看,在耕種的時候為什么沒有人想起“我要換耕種的機器”“我想改進種地的方法”“我想種點別的試試”等等?
當然,到這里,還是會有人說這是他們生存環(huán)境太過惡劣的緣故。
但是,他們真的只有這一種辦法嗎?
到這里,我們可以迎來本次劇情的三個關鍵人物和一個關鍵的背景。
鐸鈴,無名小導演,方小石和馳道。
鐸鈴和方小石 其實某種意義上非常相似,同樣是大山出身,同樣是見過世面,最后鐸鈴選擇回到村莊當信使,做的是什么?
是交流。
方小石在外打拼甚至不分黑白給山海眾打下手,為的是什么,是打拼出一份大事業(yè),他始終帶著家里的鑰匙,為的是什么?
是要幫助家里人。
他們兩者代表兩種殊途同歸的類型,出身大山,一個見過風雨,最后選擇回到家鄉(xiāng)做點實事,另一個還在迷茫,但仍然心里抱著家鄉(xiāng)。
我們在此做個設想,如果當初方小石不是被迫離開家鄉(xiāng),而是由村里人一起集咬咬牙集資和其他孩子送出山去讀書打拼,這個故事會變成什么樣子?
如果村民沒有壓迫方家,不去修土地廟,而是用這筆錢盡心竭力去修馳道,讓馳道提前通車通過馳道和鐸鈴這樣的人去和外界接觸,會是什么樣的光景?
這當然不能保證比現(xiàn)在更好,但這何嘗不是一種出路?
而這個矛盾點的體現(xiàn),就在鐸鈴和無名小導演的爭吵,前者將生存的艱辛和過去艱難求生的經(jīng)歷作為驕傲,執(zhí)拗地不肯改變自己的生存方式,而無名小導演作為城市中的人 卻總想用各種方法讓山村變得更好,于是被前者認為傲慢。
其實這只是視角和經(jīng)歷不同而造成的理解不同罷了。
鐸鈴靠著山村的知識學會拼搏與堅定,小導演靠著大城市的資源學會分配和機變,兩者結(jié)合,才是最合適的路,但可惜兩人已再沒和解的機會
(人類是無法互相理解的.jpg)
【而馳道,就是點出這個主題的象征】
挖山其實是個學問,挖下來的石頭放哪里,為了不影響走路,應該要先開出一條干凈的道路。
人的合作,交流是第一位的,交流不順,再怎么說也是雞同鴨講,哪怕是同一個目的,最后也可能分道揚鑣。
有一句話 叫“要致富,先修路”。
這就是要修建馳道的理由,同樣我們可以類比謝拉格,只有有了路,才有了交換物資,人員流動,資訊與科技的交換。
謀善村的悲劇,就像這條被沖毀的馳道,既來源于周圍險惡的生存條件,也來自于他們自己的故步自封。
就像劇情中村長把桑葚辨認為欽差一樣,令人貽笑大方,但何嘗又不是一種苦澀?
謀善村的先祖為了交流,移開了大山,但后人為了遮風避雨,又把大山移到了自己心中,甚至還自己又在現(xiàn)實中造了一座大山。
(指被沖垮的馳道)
綜上所述,春分劇情表達的主旨,在我個人看來,應當是這樣幾個。
1.交流,合作,開放是社會重要的話題甚至于基礎
(謀善村及村長,方小石,小導演,鐸鈴)
2.勿以惡小而為之
(嵯峨,仇白,桑葚)
3.遇到事情,要解決問題,而不是感嘆一聲條件太難就打退堂鼓,或者耍小聰明小手段,甚至作奸犯科來解決問題。
不然就算過了一關,那下一次遇上難題的時候,又該怎么辦呢?
以上均個人見解,如有異議,您是對的
(疊甲?。?/p>
【春分劇情解析】撼山易,澄心難,幸能與人同行,互為明鏡的評論 (共 條)
